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珺 《魅力中国》2013,(34):57-57
什么是民族唱法?所谓民族唱法,就是我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根据汉语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民族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通称为民族吃法。那么,什么叫美声唱法呢?美声唱法,也叫“西洋歌剧唱法”,主要是指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及歌唱方法。它要求演唱要发声自然,声音宏亮,音色美妙清纯,有适当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等等,其演唱华丽、灵活、圆润、富有光彩,声音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二者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生活、民族风俗的滋养,当然,会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但是作为艺术却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就其在语言的运用和发声上就有着一定的相同点。  相似文献   

2.
王丹 《魅力中国》2014,(26):80-80
我国戏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坚固的艺术地位,戏曲艺术不仅体现中华民族的艺术特点、审美方向和欣赏价值,其独特的演唱技法,形成了具有中国浓郁色彩的演唱风格特点和演唱形式,戏曲的唱腔是整个戏曲音乐用来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而民族声乐,是对传统的民歌、戏曲、曲艺唱法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唱法的总称。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以民族特色语言为基础,以科学发声为根源的中国式歌唱艺术。戏曲唱腔与民族声乐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又各自展示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观众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3.
乔红 《魅力中国》2011,(15):107-107
原生态唱法是人们在生活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昧的民间的歌唱形式,从尚自然状态,突出民族性。民族唱法是以美声唱法的气息为支持,以民族唱法为基础,以音色脆、甜、亮、宽为特征:行腔韵昧为特色,情声字腔融为一体,或伴以形体表演似一种演唱方法。讲究“字正腔圆”,以声音脆、亮、甜为特征,重视发声,强调肢体语言服装设计外部表现。  相似文献   

4.
王秀丽 《魅力中国》2011,(17):249-249
戏歌,顾名思义,是带戏味的歌,是戏曲唱腔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与歌曲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的有机结合。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戏歌唱法”正是在传统戏曲、民族民间等唱法中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前提下,谱写自己灿烂的历史。它有民族唱法的亲切自然,也有戏曲的韵味,“戏歌唱法”通过“字、声、情、神、韵”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反映出了中国民族声钞戏曲艺术相结合后的审美特征。本文,从戏歌的表现形式以及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韵味之美、字正之美、腔圆之美,来阐述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孙立杰 《理论观察》2009,(3):149-150
声乐艺术通常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在我国北方农村还有广大农民非常喜爱的“二人转”唱法。民族唱法、二人转唱法来源于民间、根植于民间,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已成为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活跃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说,声乐所包含的演唱形式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丁玲 《中国集体经济》2007,(29):199-200
原生态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存在于民间.由于原生态音乐这种特殊的传承方式,加之目前流行文化的冲击,包括原生态民歌在内的我国很多民族传统文化形式,都在或多或少的走向衰败甚至消逝的道路.值得庆幸的是,近两年来,相关专家,学者已经意识到了保护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形式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和思考它的现状及发展.  相似文献   

7.
歌星且莫抱怨梁发芾在不久前的一份《南方周末》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文中写了流行歌星们的抱怨:说他们无法与民族唱法、美声咱法一样得到“歌唱家”的待遇。众所周知,这些年来,乐坛基本是流行歌曲的天下,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基本没有市场。咱民歌和艺术歌曲的歌手没有...  相似文献   

8.
刘建坤 《魅力中国》2013,(34):67-67
作为歌舞民族的维吾尔族,具有别具特色的声乐文化。其民歌中有较多的“游移音”,在演唱中要注意这些“活音”的特色,并注重用真声演唱,声音要明亮,位置要靠前,才能真正表现出维吾尔民歌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雷佳是“新国风音乐”的倡导者与传播者.作为我国新一代民族唱法的歌唱家,她的发声方法具有科学性,对不同作品的演唱方法具有适应性,在舞台上的表演精湛、情感质朴,真实感人.  相似文献   

10.
该文对维吾尔民族唱法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维吾尔族民族唱法的风格和特点,并论述了民族唱法的训练方式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敏 《东北之窗》2014,(15):72-73
正"月儿明/风儿轻/树叶遮窗棂/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声……"当耳畔响起这耳熟能详的《摇篮曲》时,我们是否意识到这就是诞生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的东北民歌?6月25日,为期两天的辽宁省第三届东北民歌展演在沈阳落下了帷幕。由辽宁省文化厅主办的这场以展示东北地区各民族优秀民歌,发现和推出更多东北民歌创作和演唱人才,推动东北民歌传承、发展的活动,吸引了辽宁各市的100多名歌手参赛。东北民歌表达了东北人民勇敢的精  相似文献   

12.
薛海勇 《魅力中国》2011,(11):251-251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声乐演唱的教学已成为必修的科目,无论是西方的美声唱法,还是我国的传统戏曲演唱以及民族唱法,都对于歌唱中语言提出了明确而又严格的要求,没有语言,歌唱也就失去了灵魂,语言是构成声乐艺术的一大基。础,是来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既是声乐作品创作的基础,同样也是声乐演唱的基础。强调歌唱中语言的重要性,是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以唱陕北民歌闻名遐迩的女高音歌唱家贠恩凤,今年已73岁高龄了,她从事民歌演唱艺术生涯已整整62年.60多年中,她的足迹遍及三秦大地,她的歌声也广传五湖四海,为人民群众和海内外朋友演唱民歌少说也有5000余场次. 2010年,她和丈夫孙韶一起坚持下基层演出54场次,2011年春节放弃与家人的团聚来到法士特集团公司为坚持节日上岗的工人演唱.2012年和2013年春节期间,她还到咸阳和三桥等地为农民演出.她被人们誉为“人民的歌手”“高原的银铃”和“艺术的常青树”.  相似文献   

14.
朱德胜 《魅力中国》2010,(3):293-293
江南民歌主要是指以吴语为载体,富有江南韵律的歌曲,主要起源于我国长江下游南岸、东海之滨,以江苏太湖流域、上海和浙东、浙北为中心的吴语系地区,古称吴地,因此江南民歌也被称为吴歌。文章主要分析了江南民歌的语言、曲调、歌调、演唱、色彩特色。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原生态唱法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了原生态唱法对民族声乐观念的影响和启示。指出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民族声乐观念,自觉主动的接受包括原生态唱法在内的逐渐多元化的唱法;另一方面,对出现的不同唱法要保持一颗宽容接纳的心,在此基础上,需要不断对民族声乐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这样才能使民族声乐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声腔艺术的有机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孕育了极其丰富的艺术门,民族声乐和传统戏曲作为其中最为璀璨的瑰宝,在充盈我国艺术宝库的同时,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类的生活增添了艺术享受和娱乐的乐趣。民族声乐是中国独有的演唱方式,从广义角度而言包括戏曲、民歌和曲艺等,因此民族声乐和传统戏曲的唱腔艺术在漫长的发展中,以其紧密的联系性为彼此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发展动力。文章以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声腔艺术之间的异同和在现代化发展模式下二者的有机融合为研究基础,重点就传统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融合运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一直以来都是学院派教学,那么,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是水火不容还是共性之中又有个性呢-这就要求了解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不同点和共同点,以便更好地认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魅力所在,更好地学习运用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  相似文献   

18.
薛茜 《魅力中国》2011,(11):234-234
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研究世界诸民族传统音乐的理论学科。民歌源自土地,诠释乡音,表现乡情;它以语言为承载,以方言而润色。民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存在,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本文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论述川北民歌的概况,在音乐、语言、流传地域及其川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川北地区民歌的艺术特征,以期弘扬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保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由“吴碧霞现象”引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碧霞,是近年来活跃在国际、国内舞台上的优秀歌唱家。她以其对中国民族声乐作品、西方古典艺术作品以及外国歌剧咏叹调的驾驭能力,赢得了国内外声乐界的广泛关注。在当前声乐界依然存在着"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纷争的时候,"吴碧霞现象"的出现打破了"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不可跨界的观念,她不但跨界了而且在这两类声乐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她的成功在声乐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引发了人们众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田亮 《魅力中国》2010,(17):209-209
在我学习民歌艺术的前期,我总以为只要有圆润、饱满的音色就能唱好每一个作品,完全忽视了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演唱风格的学习.以至于演唱戏曲、说唱和那些地方性较强的作品时,总是效果不佳。后来有老师指点,让我加深对各个民族风俗、语言的了解,并引导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歌唱语言训练,我才逐步认识到歌唱中语言风格化的重要性,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歌声。以下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