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企改革从1978年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经历了放权让利、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的以财产权改革为起点的制度变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至今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利益主体不清、激励作用不够显著等等。实际上产权是责、权、利的统一,产权明晰不仅包括财产权明晰,还包括利益明晰。本文通过“利益诉求”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主体出发,探讨利益倒逼机制对推动国有企业产权变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全面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国企改革自此便拉开了序幕。在历经了放权让利、两权分离承包经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阶段后,进入了以股份制改革试点为标志,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实质性改革阶段。2002年2月27日,云南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要“重组、改造、培育壮大一批,有序退出转让一批,破产关闭淘汰一批,退二进三转产一批”以及“理顺体制、激活机制”的要求。几年来,全省及各地的国有企业在改革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也摸索出了国企改革工作的基本操作程序和应注意的相关问题,为后续改革的国有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4.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国民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经济结构严重畸形,集中力量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着重发展重工业,成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必然选择。除了没收、接管旧政府和官僚买办资本的工商企业、  相似文献   

5.
随着最高领导层换届及其开启新的改革格局,有关国企改革趋向与路径的讨论,又一次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大体经历了以下阶段:起初是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启发,并最早由四川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拉开了国企改革的序幕;后来又在商业流通企业实行"四放开",工业企业"砸三铁"等改革,并由"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责任制"到"党政分开",实行"以厂长为中心的经济责任制"改革;再由实施"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抓大放小战略到"政企分开、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  相似文献   

6.
<正>2004年以来,"郎顾之争"引发了学术界对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广泛争议,争议的焦点是企业的所有权结构问题,其主导观点是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只有改变股权结构中独资和一股独大的现状,才有可能摆脱困境,提高效率。而本文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不是股权结构,真正的核心在于国企管理层的设置不合理及对管理层的监管不到位。  相似文献   

7.
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将对国有企业改革产生深远影响,一些旧有的“痼疾”有望得到矫治。与此同时,这一新形势也对国有上市公司的治理和监管提出新的要求,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出新的挑战,在第二批解决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之后,将不再进行新的试点,解决股权分置改革将全面铺开。股  相似文献   

8.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4):148-148
贵州省国资委监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启动暨推介会近日举行,明确将以最大的开放度,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新一轮国企改革首批集中推出128个项目,覆盖能源、建材、化工、冶金、房地产、商贸物流、交通运输、旅游酒店、矿产资源精深加工等行业,预计投资2763亿元。  相似文献   

9.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大致经历了放权让利、利改税、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以现代市场经济企业组织形式的股份制改革四个阶段。而在第四阶段。由于国有资产涉及面广、受政策控制太死。且占了股市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使真正的流通股份比例太少等问题。我国开始尝试减少国有股的比重。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为我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据此,国企改革就不单纯是一个体制转换问题,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个效益问题,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处于攻坚阶段的国企改革,只有牢牢把握构建社会和谐这一根本原则,才能瞄准方向。不走或少走弯路,最终达到以改革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的课题。从政府到经济学家,以及所有关心国企改革的人都希望找到一种途径,使国有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做好任何一件事情,要有一个好的方案,而在拿出方案前,最重要的是知道达到的目的。国企改革首先要明确目的。现实中,人们常犯的一类错误是,在解决某一个问题过程中,往往为达到某一具体的目标而忘记了根本的目的。在研究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目的之前,我们来看一看资产的目的。在全世界,资产都只有一个简单的目的——增值。因此,所有与之相违背的,不管听起来多好,它都不是资产的目的。企业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基本的目的一一盈利。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国有资产的目的——增值,即保证国家利益。而现阶段比较流行的,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而体制改革又是国企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再一次郑重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决定,这对于进入攻坚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和最终完善国企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自1978年始已然30多年,相继经历了扩大经营自主权、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2006年,西安市以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妥善安置职工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为重点,以建章立制和严格程序为手段,整体谋划,规范运作.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积极、稳妥、扎实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取得明显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总会计师》2015,(9):32-33
国有企业改革是国有企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总会计师和CFO作为企业财务掌舵者,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由于国企改革要改变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所以总会计师和CFO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国企改革给CFO带来的机遇国企改革为CFO带来不少机遇,如国企改革中涉及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权多元化等,为CFO提供了参与企业决策、发挥自身职能的绝佳机会。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和国企改革力度的加强.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为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必须进行清产校资、界定产权.而这些工作都以会计信息为基础。《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全面提高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但是,在改革过程中相关的会计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国有资产的安全。也涉及到其它产权主体合法权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先后经历了不同的改革方案与治理模式,学术界亦不断提出各自的药方。本文力图回顾大讨论、反思已有改革、提出新的分类治理。  相似文献   

18.
《中国总会计师》2011,(1):26-26
1月7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在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年国资系统对国企要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推进股权多元化,大力鼓励民间资本采用市场方式参与国企改革重组。  相似文献   

19.
国企改革的四大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探索,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半数以上的国有以及国有控股大型骨干企业.已经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的公司制企业;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促进了机制的转换和管理的创新;国有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也在积极推进。特别是随着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国有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活力正在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20.
昨日,《国有资产管理》杂志王红玲编辑将《历程·进程国企、国资改革发展回顾与前瞻》的约稿函交到我手中时恰逢周五的下午。我国改革开放30年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20年之际,《国有资产管理》和《上海国资》杂志联手举办历程·进程——国企、国资改革发展回顾与前瞻大型征文活动具有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也勾起了我对从事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工作15年以来的澎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