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6年时间,对于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来说并不是很长,然而在这6年间,上海市杨浦区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通过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成功地实现了发展方式的转变,成功地把一个老工业城区初步建设成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型城区。这一转变令人振奋,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杨浦未来发展的信心,坚定了我们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在联合国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城市发展论坛上,杨浦区区委书记陈安杰介绍老工业城区转型的经验时指出:“老工业基地转型是个世界性难题。这几年,杨浦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集中精力破解这道难题。” 6年前做决策、定规划,从此结束徘徊;6年来抓深化、抓推进,不提新的口号;6年后,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成功走出一条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老城区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3.
邵律  许晶 《上海经济》2014,(9):63-63
8月11日,复旦大学与杨浦区就深化区校战略合作事宜进行交流座谈。校党委书记朱之文、校长杨玉良、常务副校长陈晓漫等和杨浦区区委书记陈寅、区长诸葛宇杰、副区长唐海东等出席,校党委副书记刘承功主持交流座谈。会上,常务副校长陈晓漫介绍了区校合作情况。复旦创新走廊课题研究组汇报了“复旦创新走廊战略发展规划”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产业》2009,(4):F0004-F0004
2003年4月,按照新时期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决策,杨浦区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知识创新区的功能定位,大力推进“传统工业杨浦”向“知识创新杨浦”转型,杨浦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四个显著”成为杨浦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5.
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创新集群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举国上下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国方略之际,来自海内外的高科技园区管理者齐聚上海张江,参加了“高科技园区发展国际论坛”。本次论坛围绕“加强创新载体建设,促进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主题,探讨提升国家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创新型园区,推动国家高新区的“二次创业”的战略措施。科技部副部长曹建林在会上肯定了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成绩,并对高新区的“二次创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柳州市的城区经济特别是城区工业,由于受政策、土地、资金诸多因素的制约,发展较慢。城区工业企业规模小,且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缺乏骨干和龙头企业。四城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94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22%,但其完成的各项经济指标占全市比例非常低。2004年,四城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利税分别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5.5%、  相似文献   

7.
“三区联动”是杨浦区为推动老工业城区转型、转变发展方式提出的创新框架,建设知识创新区就创新主体而言,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为凝聚共识,区委、区政府在战略层面制定发展规划时“要大气、算大帐”;其次,要加强载体和平台建设,聚集创新要素,引发共振效应;第三.要有最基础最前沿的实践者,包括机构和创业者及创业服务人员。  相似文献   

8.
由杨浦区人民政府、复旦大学、美国旧金山湾区委员会三方共同主办,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杨浦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美国旧金山湾区委员会上海代表处共同承办的2013杨浦国家创新型城区发展战略高层咨询会暨湾区智慧城市论坛于10月18日上午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会议室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9.
“三区联动”是大学校区、科技园区与公共社区三者紧密结合、互动发展的区域创新网络。文中首先介绍了“三区联动”创新网络的内涵,然后对城市创新系统相关理论进行综述;接着通过模型分析“三区联动”区域创新网络在城市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分析如何将之与城市创新系统进行高效对接,以提高“三区联动”区域创新网络以及城市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并提出了汲取、辐射和结网是二者高效对接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张园 《中国高新区》2013,(2):121-127
龙去神威在,蛇来春意浓。光阴荏苒,刚刚送走的2012年,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十二园”舰队起航,成为了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与发动机,启动了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东方风范。张江雄踞于世界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潮头,跨上了示范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马,正剑指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的“三区”联动机制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津作为老工业城市,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始终进行着卓有成效的探索,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推动农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统筹联动发展,是天津市委、市政府在农村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壮大区县经济实力、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对于加快天津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家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为东北经济的振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经济的振兴,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企业的发展来实现。企业创新不仅仅表现为在某个领域引入某个新的元素,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系列能够产生创新元素的相关系统,进而形成企业全面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3.
开放条件下的工业发展和自主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梁 《开放导报》2006,(2):33-37
全球化时代,民族工业的概念并未过时,我们不能放弃技术独立和经济独立的建国理想。不仅要看到全球化给我国科技和工业体系带来的机遇,更要看到挑战,要始终保持自主创新、自主发展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发展战略产业是推进结构调整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环节。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本质是强调学习和创新的统一,个体和整体的协调,开放性和内部凝聚力的协调,应从被动引进,向立足自主、有条件、有选择引进转型。  相似文献   

14.
从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创新载体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产业人才队伍、知识产权战略6个维度深入分析江苏南通市"十二五"期间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成效,探究目前南通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不足,产业技术创新资源相对缺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适应产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文章研究并提出了"十三五"加快南通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建议,包括加快产业技术突破、发展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能力、优化产业技术创新环境和加大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力度等七大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焱 《首都经济》2007,(3):69-70
北京电子城是中关村科技园区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政府批准设立并得到中央有关部委广泛支持的“老工业基地改造试验区”.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在老工业基地大工业基础上建设的高科技园区。其“老工业基地+高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模式的成功探索.其以优化环境激活老工业区存量资源推动骨干企业改造.及其可以升级发展的前景.正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6.
17.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在于提高东北产业的竞争力,而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新视角,其对区域产业整体竞争优势提升的推动作用是无须质疑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为:抓住机遇;深化国有企业改造;强化创新机制;完善政府和中介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福州市茉莉花茶产业发展困境与振兴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州市的茉莉花种植历史悠久,福州茉莉花茶曾为福州的经济做出巨大贡献,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开始走下坡路。本文从福州市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现状的角度出发,在分析其衰落的原因以及自身独特优势和发展机遇的基础上,提出重振福州市茉莉花茶产业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9.
Industrial clusters are the new trend in industry development, which creates competitive advantage. Establishing creative clusters in city suburbs will greatly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suburbs, which provides better environment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turn. Thus there are recipro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city suburbs development. The present paper will illustrate the relationship and give some advices about how to plan industrial clusters in suburbs.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每次科技创新浪潮带来的前沿性、颠覆性技术,都伴随着产业的兴衰和全球竞争格局的调整。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系及作用并非单向的。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及发展表现为一种带有主动性的直接作用;而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集合,在科技创新的主动性作用下,满足一定的条件后会对科技的发展产生一种间接性影响和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