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肇庆市农村劳动力的供求状况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肇庆劳动力转移状况。通过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带动和挤出作用分析,研究了肇庆产业变动对劳动力转移的实际影响,通过对肇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寻找适应肇庆实际的劳动力转移对策,最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逐步成为民族地区农村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条促进农民增收的快捷途径。平凉市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困难,是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无论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还是从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来看,都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上。而实践证明,劳务输转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欠发达地区城市短缺和产业发展不足现象,导致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拉力不足。因此,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是加快中等城市的扩展,通过产业聚集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渐近式转移。  相似文献   

4.
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非农就业与空间流动为核心特征,且具有强地域性特征。基于此,聚焦于县域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非均衡现象,以山东省高唐县为例,从转移规模、转移流向、镇际差异和个体流动四个方面展开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征研究。在从“结构—家庭”综合视角剖析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应对策略,以期为城乡融合背景下提升乡村劳动力本地化转移就业质量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5.
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莉 《经济师》2006,(4):191-192
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但目前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具有诸多制约因素。文章就如何采取积极措施,克服这些制约因素,较好地实现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时焕焕 《经济师》2009,(4):46-47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大于农业需求的矛盾日益凸现。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文章阐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三个阶段以及转移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西部民族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农村就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提高.但总体来说,就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入手,分析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探索充分发挥西部民族地区优势,建立适合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的途径,并结合各地先进经验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甘肃农村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2.85%,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更为突出,各级政府做好劳动力转移的任务更为艰巨。本课题以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三个村为研究对象,探究在当前形势下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产业转移、区域转移和身份转换三种形式,文中所用的转移主要指前两种形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能有效地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极大地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本次全球经济危机造成我省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回流,对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挑战,从长期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是促进我省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手段,因而应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工作,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产业转移作为生产力空间转移的一种方式,既是发达地区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外力。欠发达地区必须正确把握产业转移的内涵、特征、机理和效应,科学区分产业转移类型,努力营造产业转移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高效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1.
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欣 《经济视角》2013,(2):42-43
随着我国普通高校的连续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显现出逐年增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政府、教育等相关部门积极探索新的就业措施来促进充分就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探索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成为地方政府及高等教育部门迫在眉睫的重要内容,从而帮助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服务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河北农村形成并累积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2009年河北省农村劳动力2944万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700万人左右,剩余率约为24%。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江苏宿迁市部分中小企业融资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问题,提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相似文献   

14.
周峻  张华 《经济论坛》2006,(23):24-27
成功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村摆脱贫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而民族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其特殊性。2006年5月,我们对湘西自治州的7县1市,1000个农村住户,8个行政村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分析了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对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一、湘西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渝、黔四省边区,现辖7县1市。2005年全州总人口268.6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1.07万人,…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不能简单套用东南沿海地区的现成经验公式,也不能拘泥于其一行业某一地区的狭小范围,而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西部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路子来。基于西部地区农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和边境线漫长、通商口岸多、边贸十分活跃的现实条件,我们认为,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模式应以资源开发为主,以异地转移和劳务输出为辅。  相似文献   

16.
技术转移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足欠发达地区的实际,从技术引进的战略选择、技术选择、技术转移模式选择、技术转移主体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从而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关系到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经研究得出,目前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积极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弱化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制定积极的惠农政策,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加快农村的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西部欠发达地区村庄人口大量减少,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运营及建设成本不断提高,提出重构传统农村居民点体系的迫切要求.以咸阳市为例,选择5个典型镇,在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踏勘基础上,分别从人口、设施、土地和村庄建设等四方面对农村居民点作了分析,认为农村居民点体系受地形地貌、交通条件、耕作半径、农民收入来源构成、农民对公共设施的需求和公共设施的经济门槛影响,应按照“重点镇-中心社区——般社区”3级体系进行重构.结合典型镇,提出了不同条件下农村居民点体系重构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从广大欠发达地区农户“小规模、分散化”经营与农业市场化发展的矛盾冲突出发,指出应加快构建农业中介组织体系,以适应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农业中介组织包括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商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中介组织体系是指在市场中依其实力占有资源,获取市场份额的各类农业中介组织所形成的一个纵横交错、层次分明、服务齐全的产业经济实体集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中的内在特殊性,以及与外在环境互动关系上的复杂性入手,提出了一个适应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分析的理论框架,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在实证研究中,作者以甘肃省中小企业为例,根据调查获得数据,运用结构方程的方法,对本文提出的相关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了在不同的成长路径上各因子对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