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飞  张瑞  段婕 《科学决策》2023,(10):279-288
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分别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关键词、篇名检索2014年至2023年相关文献,从发文数量、作者、关键词等维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热点主要分布在高校、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成果转化、转化、对策、科技创新七个方面,研究热点视角呈现出由宏观到微观、落脚点由侧重理论分析到注重现实解决路径、问题由浅及深的趋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主题广、议题多元,但研究群体的合作度较低,需求侧研究较少,模型化不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未来可以从构建学术研究网络、融合理论和案例研究、强化高校主体地位、强化因素实证研究、供给端与需求端综合研究等方面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的地位日益显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元素,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章围绕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为地方高校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效能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科技成果转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既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也是科技成果的主要产出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和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不高主要归因于制度不健全、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专业服务能力不强、平台建设欠缺。文章研究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结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整体效率不高,加之不能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经济发展的有力有效对接,导致科技成果的科技含量较低、市场需求不大、推广价值不高、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不强。其根本原因是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包括科技管理机制、中介服务机制、风险投资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在内的科学有效的高校多方位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能达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内外系统高效运作的状态,机制缺陷是制约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因素。  相似文献   

5.
广晓平 《开发研究》1998,(3):F003-F003
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再思考●广晓平(兰州铁道学院科研处兰州,730070)目前高等院校科技成果累累,但是这些科技成果真正能够广泛用于实际,充分发挥其效益的所占的比重不高。据统计,全国大约只能占到10%~30%,其中直接转化为商品的只占5%左右。高校科...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在管理机制、激励措施、思想认识、沟通交流等方面都存在着种种问题,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主要是:政府联合企业和高校营造环境,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中试生产基地;拓宽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增加转化资本来源。  相似文献   

7.
高校作为我国创新资源与科技人才的汇集地,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成果权益分配制度是激励高校成果转化积极性的基础。中央和地方层面对于权益分配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但对于科技成果转化质效的提升未见显著成效。现实中,我国高校科技成果权益分配制度仍存在法规政策的规定难以协调与统一,科技成果权益的配置及收益低效,科技成果赋权与转化机构联动不足等困境。这些问题是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的根源所在,但在改革实践与理论研究中皆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美日德三国的权益分配制度及经验为我国提供了有益借鉴。针对以上困境应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及法规政策的体系化、强调权益配置及收益的市场价值及回报率、发挥成果转化机构及专业人员的牵引作用,从而完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权益分配制度体系,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8.
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技转化中介机构是联结高校、企业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技与经济的互动,加速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具有重要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制,对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流沟通平台,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是以培养人才为主,而现代意义上的新型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且也越来越多地承担起推动科技进步和发展的历史使命。我国教育部曾明确要求各高校应将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和科技产业化放在与教学、科研等同样重要的位置。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增长的国民经济贡献率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说明我国高校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相当大的提高空间。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有效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利用2003~2010年我国内地28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测算和分解,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均效率不高,但有所增长,各区域转化效率变化幅度很大且分散较广,人力和政府投入冗余。鉴于此,我国在今后的高校科研发展中,必须有完善科技评价体制,加强高校科技体制建设和管理,才能更好的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从清华控股成立谈高校科技企业改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及科技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同时,以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创办了一批科技企业,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科技产业。高校科技产业发展迅速,成绩卓著,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2001年  相似文献   

12.
风险投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孵化器”。发展风险投资对于提高科技投入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据统计,我国每年提供2万余项比较重大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5000多项专利,但是最终转化为工业产品的成果不足5%,而欧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5%。另外一种估计认为,中国科学技术成果向生产转化的比例仅为10%至15%,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研究重要生力军,在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科技攻关以及科技开发中都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不低于30%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率相比,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只有10%~15%,对经济建设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强.科技园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实践证明,科技工业园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正>谈到科技成果转化,学界和政策研究的主要关注点都在高校上。一方面原因在于,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成果的转化是整个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原因是当前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存在效果差、进展慢等问题,改善提升的空间大。而说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就不得不提到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案——《拜杜法案》。  相似文献   

15.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梅 《科技和产业》2005,5(3):40-42,46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个市场交易过程,在这个交易过程中涉及高校、企业和教师三方的利益。要完成这种特殊的市场交易,必须从根本利益上激励三方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学术荣誉”激励机制、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市场激励机制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是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措施,并提出两点对策。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仍不高的问题,文章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般过程为切入点进行阐述,并提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与相应的对策,对提高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促进转化过程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我国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从客观上来说,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还很低。本文以经济学最基础的供需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分析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症结,提出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主要着力点为均衡各方利益诉求问题,结合政府干预和市场自行调节,实现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相似文献   

18.
首都高校成立科技信息联络网“94首都高校科技成果供需洽谈会”3月28日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明万林高等学校是我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为促进社会主义科技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使高校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沟通高校间的科技信息、协...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整合各方资源有效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高校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任务。文章在借鉴国际著名高校成功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20.
科技成果转化是联结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市场需求的关键环节。文章基于三螺旋理论,从政府、社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企业等方面系统梳理江苏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江苏成果转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三螺旋视角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最后结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际,指出促进江苏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