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是谁第一个提出要把中关村办成“中国的硅谷”?是谁第一个在中关村创办民营高科技实体?他就是被称为“中关村第一人”的陈春先。8月9日凌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创始人之一陈春先悄然辞世。这一天,他70岁的生日刚刚过去三天。有关医疗机构随后摘取了他的角膜,替这位立志“把光明留给后人”的科学家实现了最后心愿。  相似文献   

2.
《首都经济》2009,(10):21-22
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大江南北风调雨顺,举国都有一种这一年十月,46岁的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萌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业激情。12月,他下海在中关村一个仓库办起了国内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在中国民营经济崛起过程中,有一支重要的力量就是中关村。今日的中关村云集了13000家企业,近60家上市公司,上千亿元的工业总产值,使中关村成为“中国硅谷”,成为中国高科技民营企业的第一聚集地。  相似文献   

3.
18年前,在北京市科协的一个会上,有人介绍了美国硅谷技术扩散,发展技术性企业的故事,此人就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教授陈春先。从那以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在中国的首都海淀中关村一带,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一个个兴起,中国的“硅谷”在这里崛起,中关村的发展构成了全国改革大潮中一个引人注意和深思的多彩画面。围绕中关村的议论和争论迄今不断,只是重点与内容不同。今天,这位当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又以见证人的身份重论中关村的发展和未来——一、中关村的变迁回顾中关村的兴起,主要得益于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是新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中关村"注定是一个被北京、被中国,甚至被世界瞩目的地方;"中关村"也注定是一个被科学家、创业者、企业家魂牵梦萦的地方.从1980年中科院陈春先创办北京市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的时候起,她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一颗颗"不安分"的心.  相似文献   

5.
“北有中关村,南有张江园”。一个大名鼎鼎,一个一夜成名;一个家底丰厚,一个蓄势待发。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中,中关村和张江最有实力、最具代表性,它们不谋而合地将目标锁定在2010年——成为世界级的高科技产业之都。它们有何王牌,又有什么软档?谁将摘取“中国硅谷” 的王冠?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初期,时任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研究管理中心副秘书长、《中国科技产业》执行社长王建华曾零距离多次接触过陈春先先生。1986年6月,为了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北京市科委立题,由王建华担任课题组组长,对海淀区民办科技机构进行了调研后,提交了《一支不可忽视的科技力量——北京海淀区科技机构集体调查报告》。《中国科技产业》杂志与《北京日报》合作,先后报道了陈春先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一位研究员辞职创办民办科技机构这种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1987年12月底,王建华参加了由中办调研室牵头、7部门组成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中央联合调查组,负责中关村科技企业类型分析和典型案例的子课题,课题调研后,编发了《技术扩散模式的探索者——记华夏硅谷公司董事长陈春先》,刊发在时任中办调研室副主任、中央联合调查组组长于维栋同志主编的,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希望的火光——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一书。文章充分肯定了陈春先创办的华夏公司是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探索者,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调研组认为,在新事业的探索过程中,有成功的,有不那么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对探索者来说,不管成功或者失败,都作了贡献,都从不同侧面提供了经验,为后来者成功奠下了基石,因此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陈春先作为开拓者,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今年7月是陈春先先生逝世十周年,应陈春先夫人之邀,作为中关村科技事业发展的见证人和推动者,作为已故陈春先研究员的老朋友,王建华以此文追思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先驱和开拓者陈春先先生。  相似文献   

7.
是谁第一个提出要把中关村办成“中国的硅谷”?是谁第一个在中关村创办了民营高科技实体?是谁放弃了院士的前程而选择做了一个并不成功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8.
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似乎同我们证实了高科技产业的魅力,中关村做为中国高科技的核心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纳斯达克的喧闹声中,中关村显得更加躁动不已。人们梦想有一天,中关村能够造就另一个“硅谷”神话。梦想会成真吗?  相似文献   

9.
中关村演义     
引言编者按今年是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创业十八周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十周年。数年来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北京民营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展示出蒸蒸日上的大好前程──时间:1980年至1998年名称:中关村,又名"电子一条街"地理范围:以南起白石桥,北至中关村302路汽车终点站的南北大街为主干,以中关村一海淀路一海淀大街一上城路为支线的"F"形地区。大事记1980年10月,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为首的一批科技人员,组成一个'等离子学会先进技术服务部",提出的目标在于探索在中国条件下发展类似美国硅谷和128公路…  相似文献   

10.
胡兰  王芳 《中国高新区》2013,(12):20-26
继中关村“硅谷”、武汉“光谷”、保定“电谷”、宝鸡”钛谷”、包头”稀土谷“之后,株洲高新区响亮地提出打造“中国动力谷”,又为高新区人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新区》2006,(2):13-15
中关村作为中国的“硅谷”,不仅是北京的中关村,更是全中国的中关村。中关村还是一个品牌,它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代名词,如果说深圳是中国市场经济的桥头堡,那么中关村无疑是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试验田和“科技城”。2005年,中国第一科技园——中关村科技园区激情新闻频传,引世人瞩目。新闻一:温家宝考察中关村园区,借中国象棋“车马炮”妙论科技园区发展。6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委员陈至立考察了中关村科技园区联想、港湾、京东方等企业以及中关村软件园。在考察中,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战略定位。温总理说,推进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2.
11年前,当第一辆推土机驶进中关村时,人们并没有想到,就在这块土地上,成长起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现代化科技产业中心。她让许许多多的人为之骄傲和激动。她是我国科技产业一道美丽的光环。但有关人士做出统计:在中关村试验区内,企业5年以上存活率仅为10%,平均每天有4-5家企业倒闭。这无不在向人们昭示:如日中天的中关村正面临着悄然的“裂变”。中关村从崛起到“裂变”,让人难以置信却又不得不信。综观中关村企业发展,大都经历过创业——发展——壮大这一共同模式。创业初期如同手足兄弟,志同道合,为了生存,同甘共苦,企业…  相似文献   

13.
2004年8月9日凌晨,北京的天空细雨漾潆,被誉为“中关村第一人”的陈春先先生与世长辞,享年70岁。  相似文献   

14.
从喧闹的中关村海龙大厦,经清华园向北,不远就是上地信息产业基地。2005年2月18日上午10点。虽然立春已经好多天了,但是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加上大风,使得这里静悄悄的,路上除了几辆呼啸而过的汽车,只有尚未消融的残雪。有人说今年是倒舂寒。而中关村在离中国“硅谷”的目标越来越远之后,对于这些高科技企业来说,又何尝不是“倒春寒”呢?  相似文献   

15.
当选词: 他是30年前最早提出将中关村建成“中国的硅谷”的科学家,也是最早在中关村创办民营高科技实体的企业氦虽然历尽创业艰难,但在推动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他实现了作为一个启。蒙者应当承担的使命。一个人的一生能做成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成功的人生,他做到了。  相似文献   

16.
20年前,"中关村"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还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但20年后的今天,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不断推进,"中关村"三个字已经浓缩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符号,中国创新精神的一种象征,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品牌. 20年时光荏苒,20年风雨兼程,中关村更像一个敢想敢为的青年,勇于创新、不惧风险、志在领先,已经从当年的几家零星企业聚集的一条街发展到现在近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近百万从业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近万亿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但,中关村人并不满足于现在的成绩而止步不前,坚持不懈地创新才是前进的不二法则.展望未来20年甚至更远,中关村靠什么支撑未来的增长,这是中关村人一直求索的课题.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这正是中关村人面对未来发展的心境写照,他们认为经济发展好比爬山,登上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然后又面对另一个高度,要过更高的坎.中关村的发展之路,就是这样一个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一座风景美丽却又艰难曲折的高山.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产业》2011,(11):51-51
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分别启动了2011年上半年第六批“干人计划”、第五批“海聚工程”和2011年第一批“高聚工程”人才申报工作。  相似文献   

18.
高中梅 《中国高新区》2009,(11):120-122
“百度”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其创始入李彦宏,是一个儒雅、内敛、低调的人,却又往往出其不意,创造了很多奇迹。在他的领导下,百度从一家中关村起步的小公司,历经10年发展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巨人,并已成功踏上了多元化、国际化的征途。  相似文献   

19.
王芳 《中国高新区》2013,(12):120-125
上世纪90年代末,海龙大厦旁有一个中关村的公交车站点,路东是中科院所在地,路西是海淀镇,为打出“中关村”这个品牌,发挥中关村优势,使新建的这一产业基地能与路东的中科院相呼应,使人联想到新的产业基地就在中科院西边,同样是科学和技术的聚集地,又能和中科院所在地有所区别,带着美好寓意,海淀区决定称之为“中关村西区”。  相似文献   

20.
15岁上大学,19岁走进中关村,27岁拥有自己的公司,33岁被评为北京首届“优秀青年企业家”——这是一份值得骄傲的人生履历,然而,谁又知道,为了这份履历,一个西部青年经历了多少艰辛又曲折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