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切都会离我们而去,我们要努力找到一种方式,把爱留住。就像现在,我与母亲虽然相隔万里,但我们却从来没有如此地亲近过……——摘自本文亲情成为最远的水接到母亲病重的电话时,我人在纽约,正在和3岁的儿子玩游戏。电话是家里的阿姨打来的,她说母亲本不让她给我打电话,但她知道,母亲是想让我回去看她的。阿姨最后说:"贺贺,阿姨也不希望你有什么遗憾。"  相似文献   

2.
正"你看吧,每次加班回家往楼上一看,她那屋准亮着灯,有好几次都十一点多了,她是不把工作完成绝不罢休。""不仅说话干脆,干事情也是非常痛快!""像个汉子一样!"当我向身边的人问起温英姐的时候,大伙都积极地描述起在他们眼里的温英是什么样子。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待事认真,处处争先,性格直爽但又不乏小女人的性情中人"。温英姐是我的顶头上司,这几年没少给我们"上课",但不夸不捧地说,她绝对是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3.
正对于母亲,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她把我从猪圈中解救出来。1992年,5岁的我跟随父母在县城造纸厂生活。父亲开拖拉机运输木材,母亲在造纸厂饭堂帮忙,我每天在厂区游游荡荡玩耍,到点了就回家吃饭。一天中午,我四处探索,发现厂区边上一座山坡上有几棵三华李熟了,青青的果皮已经泛了一点红,远远望着,馋得口水都流下来了,我忍不住来到李树下,摘了几颗。正当我吃得起劲的时候,耳  相似文献   

4.
母亲     
母亲走了,任凭我撕心裂肺地哭喊,她却像睡着了一样静静地躺着.腊月的天气,寒冷而无情,坐在母亲的遗像前,眼泪像断线的珠子难以禁住,那过去的日子也点点滴滴地涌现在我的眼前. 母亲是一位很普通的妇女,普通的就像盐坨上的一粒盐,朴实无华.从小就失去父母的她,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们姐弟六人.记得母亲说过,在60年代困难时期,为了能够让我们吃饱饭,她常出去打零工.有一次,母亲找了个推盐的活,因为吃不饱饭,加上个子瘦小,推了一上午还剩一条盐道,母亲又饿又累,感觉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她喝了一碗凉水,又紧了紧腰带,咬着牙将就着又推了半条就再也推不动了,剩下的半条盐道幸亏遇到一位好心的盐工帮她推完,多少年后,母亲还常常念叨这位素不相识的盐工,说那是个好人.  相似文献   

5.
蓓蓓 《董事会》2005,(7):112-115
当今城市中有不少男人都是有自己的一道或几道拿手菜的,我的不少同事常常不小心顶着一头油烟味来到单位。一直认为,男人如果乐意下厨,那么他该算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知冷知热的人了。当然,在当今社会,男性在外界的应酬毕竟要多一些,回家吃饭机会本来就少,每顿饭都让他做,也不太现实。  相似文献   

6.
晓宁病了     
周一上午的周例会开到12点多,吃饭的间歇,晓宁发来信息:“强哥,我病了,需要修养一个月……” 经历了严酷的七月,她的体质已经可以从面容上看出来,枯黄没有笑容,经常呆滞到毫无表情。  相似文献   

7.
我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名人传记。有一天,我到朋友家去借书,她让我自己去翻她的书柜,我翻到一本书皮发黄的小册子,一看书名是《马克思的女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随手一翻,书中有几张马克思女儿的照片,非常漂亮,我很喜欢,便借回家看,晚上睡觉前看,越看心情越不平静,便一气看完。我既佩服马克思三个女儿为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幸福而不惜牺牲的精神,又为她门的英年早逝和非正常去世而惋惜悲历。 马克思和他的妻子燕妮所生的子女,存活下来的有三个女儿,她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积极的宣传者,第一批社会主…  相似文献   

8.
树越来越少,数人合抱的大树已经几乎见不着,我怀疑她们是否都已经绝了种,在人迹所至的地方。于是,我常常会怀念树,常常会在梦里去寻找大树,那些树在梦里触痛我的每一根神经。我不知道,母亲当初是不是在树林里将我分娩的,让我在出生的第一眼看到母亲的同时,也看到了满眼繁茂苍翠的树。她们和母亲一样,眼里充满慈爱与期待,见证我的降生,让我将她们也等同了我的母亲,在我吮吸母亲的第一口乳汁的同时,也呼吸到了荡心濯肺的森林的气息,让我从此深入心髓地记着了:她们和我有着与生俱来的亲缘。否则,她们怎会在我的梦里割痛我的神经?否则,我怎会看…  相似文献   

9.
流苏 《中国核工业》2007,(12):56-57
我是一名运行人的妻子。运行人员倒班的工作方式也让我家的生活方式和大多数人家有点不一样。我们不能像很多夫妻那样经常一起上班下班,节假日可以放松地到各地去旅游。老公不能陪我回家去看父母,并且大多数阖家团聚的时刻,甚至大年三十的夜晚,他都在紧张的工作现场,不  相似文献   

10.
3年前,我和母亲私下约定,由我出资给小弟买套房子。 那时候,我大学毕业刚刚工作一年,工资也不高,我做出这个决定,不是没有压力,但是不是盼的目光.我知道自己别无选择。母亲浑浊的眼睛里涌满了泪水,她揽住我的肩头,声音呜咽着说:“好孩子,你这都是代妈受的苦啊!”  相似文献   

11.
我一直不明白,这样的人为何闯入我的生命,带给我如此巨大的痛苦;直至母亲节. 今年母亲节,我人生第一回含着泪,双手紧抱年已八十的母亲.也是人生第一回轻轻告诉她:"妈妈,谢谢你,我好爱你." 一段迟来整整三十七年的话语! 我和母亲一生缘分很淡;不过七个月,母亲把我交给外婆;从此我一面是备受外婆溺爱的孩子,一面是内心孤独没有父亲、也没有母亲的幼儿.  相似文献   

12.
端午小记     
正说到端午,就会让人想到龙舟和粽子,就如同中秋的月饼、清明的扫墓、七夕的牛郎和织女……我记忆里的端午,是很小的时候,母亲亲手包的粽子,然后约上三五玩伴,准时守在江边看龙舟,记不清是为了凑热闹,还是单纯地看龙舟比赛,因为记忆已过于模糊。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回家过端午,看龙舟比赛。错过的粽子可以补上,错过的龙舟比赛却是一年又一年。  相似文献   

13.
陈先生是中石化西北分公司的一名普通油田工人,正在办公室里与远在东北的家人在网上愉快的“唠嗑”,屏幕上显示的就是他的母亲,同时他的头像也动态的显示在东北的母亲面前。“有了这个RTX唠嗑真是方便多了,就像回家探亲一样!”陈非常高兴的说。  相似文献   

14.
日本一名牌大学毕业生到一家公司应聘,临走时该公司总裁喊住他:“明天你再来一次,不过一定先要为母亲洗一次脚。”这位青年在为母亲洗脚时,才发现母亲的双脚像木头一样僵硬,还有不少皴裂口子,不由得接着母亲的双脚哭了起来。第二天,年轻人很伤感地对总裁说:“是你使我知道母亲养育我的艰辛。谢谢总裁,如果不是你,我根本不会想到去为母亲洗脚。我一定要好好照顾母亲,决不能再让她受苦了。”无独有偶。邻居家一个年仅五岁的孩子,一天晚上也端起一盆水要给妈妈洗脚。大人问他为什么要给母亲洗脚?孩子说是看了哈药集团制药六厂做的一则“为母亲洗脚”公益广告后模仿而做。  相似文献   

15.
想写这个题目,倒不是因为有这么一句歌词,而是缘于对母亲深深的、深深的思念。 任何语言也难以表述我对母亲的尊敬、感激和思念。我做的每一件好事,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都是为了让母亲快慰。 母亲这个人很要强,干啥都不甘落后。在农村种地时,“小脚儿”偏要跟老爷们比;打日本那会儿,村里的妇女给八路军做军鞋,她纳的鞋底儿又密致又平展。不仅做得快,而且质量好,不止一次受到妇女主任的夸奖。母亲的好强,对我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看得出,她希望她的儿子不能在其他孩子面前矮一头。这便是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形成的追求上进…  相似文献   

16.
买卖活动     
一买菜难。办伙食难。众口难调。家庭主妇们都这样感叹。郁阳却说她是个幸运的家庭主妇,老公和女儿从不挑三拣四,口味也一样,老公爱吃什么女儿也爱吃什么。她自己当然从来随老公和女儿的口味。郁阳上班,老公女儿遇菜吃饭,菜做得有时不合口,或咸或淡一点,父女俩也照样吃得津津有味。郁阳轮休了,总是精心为老公  相似文献   

17.
变形金刚     
平常极有风韵而又热情的出纳员章芸,办公时的面孔竟常常是冷冰冰的。她看了一眼门卫杜秋递过来的药费单连头也不抬便说:“没钱了,下回再报吧。”“我已经是第三回找你了。”杜秋说。“第几回我也没办法,我会生孩子,却不会生钱。”她忽然觉得有点儿过分了,改口说,“这样吧,下午我如果没别的事,到银行提回来再给你报吧。”杜秋只得转身走了,走到门口便又停住了。他看见采购员马星平风一样地跑进来。“他大概也是来报销的。”杜秋走出屋外,又踅到窗口边探头往内瞧。杜秋果真没有猜错。当章芸刚把钱送到马星平手上,杜秋便马上拿出单…  相似文献   

18.
母亲90岁     
<正>母亲是真老了,白发、皱纹、眼花、耳背,行动更是颤萎萎的,但脑瓜子还很有精神头。当说到熟悉的事,她像换了一个人;当子女们回家,她忙着出门买菜,下厨炒菜,拦都拦不住。然而,让我更有感触的是,她是越渐固执了,古人说60耳顺,而她已经是八九十岁的人了,似乎离  相似文献   

19.
《中国汽摩配》2006,(12):80-80
如果采访张柏芝,可以先和她聊车,她会立即滔滔不绝,紧张尴尬的气氛随之一扫而光。"我喜欢开快车,如果前面有车压着,我心里就不痛快。我喜欢汽车,对我来说汽车就像家一样。我希望将来能拥有一辆房车,可以带着父母畅游全国!"第一次上路追尾两次学过开车的朋友都知道,刚拿到驾照会开车时,会有一种特别想开车的瘾,张柏芝也不例外。一拿到驾照就马上买了一辆Mini Cooper,结果提车回家时,把前车追尾了。那天张柏芝开着新车  相似文献   

20.
正每个周末回家都要穿越一百公里,由于路上堵车,上个周末回家已是晚上八点多了。一路上心急如焚,想见到儿子的心情尤为迫切。一口气跑上楼,还没来得及掏出钥匙,家门却开了。"是妈妈回来了吗?"传出儿子的声音。我悬着的一颗心落了下来。进了家门,儿子接过我手里的东西,一边给我拿拖鞋一边问我:"妈妈,吃饭了吗?"得知我还没有吃饭,儿子却一脸自豪地说:"妈妈你回来得正好,我刚关了微波炉。我把饭都热好了,你先坐一下,我去给你端饭。"我呆住了,这个小人儿从什么时候开始长大的?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那么细心、体贴、懂事?在我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