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知识经济、资本经济日益受到青睐,使劳动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文章通过重温马克思劳动价值及其分配理论,旨在呼吁全社会对劳动的尊重和理解,特别是在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国梦的大潮中,更加突出劳动创造新价值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科技条件下创造价值的源泉仍然是劳动者的活劳动,其中,劳动者的知识创新活动是能够更有效地进行价值创造的活劳动,它在创造价值的活劳动中居于主体地位.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分配应以劳动者的知识创新活动为中心,建立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分配导向体系. 相似文献
3.
4.
智力资本参与分配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宝贵资源。智力资本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通过确立智力资本的分配地位 ,建立智力资本价值评判体系 ,实现智力资本的按“资”分配。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文中指出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关于价值创造的理论与方法 ;澄清传统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原意、更脱离现实经济生活的观念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 ,扩展价值创造和生产性劳动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智力资本计量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智力资本在企业运作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使它的计量成为必要。本文通过对智力资本定义及计量特殊性的分析,提出智力资本贡献度量的重要方法——收益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智力资本的计量模型,以求能帮助企业更好地评价其未来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7.
高校智力资本模型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成为组织的第三资源和核心竞争。本文尝试把智力资本理论引入高校,构建适合高校的智力资本模型,并设计衡量高校智力资本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统计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智力资本的3个构成要素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最后,就加强高校智力资本管理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统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规律要求价值在创造主体与分配主体之间对称 ,实现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统一。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加了人们认识上的困难 ,但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 ,生产劳动的发展遵循社会化分工协作规律时 ,表现出间接化、社会化、层次化、科技化的规律性。把“四化”规律引入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进行分析 ,完全能够在坚持劳动价值论本质规定的前提下 ,把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统一起来。同时我们还会发现 ,创新价值论和知识价值论实际上是劳动创造价值的新的表现形式 ,要素价值论是配置生产要素的劳动创造价值 ,按生产要素分配或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 ,是按配置生产要素的劳动及其贡献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9.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生产要素所有权是价值分配的决定因素,用价值分配来否定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对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退化。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矛盾,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导理论与具体分配方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基于微观模拟的研究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提供了一个微观模拟模型,用于分析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模型通过收入调整、收入时化和税收制度实施更新微观个体的收入状态,通过对微观个体收入状态的统计估算税收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应用吉林省城镇居民的微观数据,我们对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谩计基本满足居民之间和地区之间税负公平原则;尽管目前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实施没有起到明显降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果,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税收制度调控居民收入分配的能力将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1.
农民收入是三农中最主要的问题.农民收入与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程度具有正的相关性.农民收入的两次飞跃正是基于农村人力资本的开发.加强农村人力资本的开发,关键在于使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其劳动力价值.农村人力资本的开发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农民劳动力的质和量符合社会的要求.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包括信息服务和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2.
刘志锁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69-73
文章概述了90年代以来理论界在劳动力价值的构成范围、劳动力价值的实现与按劳分配、智力劳动力工资的理论解释问题上提出的许多新的观点并作出了简要的评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有许多问题,如:劳动力价格背离价值的理论问题,劳动力价格高于价值的现实问题,劳动力的特殊性对劳动力价值的影响等值得深入探讨,以使劳动价值论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 相似文献
13.
是劳动有价值还是劳动力有价值--兼与关柏春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商品,具有价值;劳动作为流动状态,本身没有价值,但可以创造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也可以成为商品,因而具有价值,而劳动本身也没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口因素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口政策是政策制定者极为关心的决策因素之一.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1953年到2005年全国(台湾省、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除外)相关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Eviews软件,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刻画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劳动、价值、分配“三论”新解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科技革命的新形势下,作者结合我国改革实践,从劳动论、劳动价值论分配论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再认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多元要素参与分配愈来愈显示出它的“经济效率的威力”,劳动价值一元论受到质疑甚至于批判。实质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一元论并不排斥“多要素”在经济分配中的作用,关键在于怎样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及什么样的“多要素”不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原则?使用价值多元论对现阶段的分配理论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是实践观指导下的科学的抽象分析法。劳动价值论的实质是唯物史观方法论的不断转化和科学运用,具体化形式是哲学思维分析与数学模型分析的统一,从而构成经济本质分析与经济运行分析统一的基础。具体而言,价值创造及运行对应了微观层面的价值(经济)本质分析和价值(经济)运行分析的统一,价值决定及其运行对应了宏观层面的价值(经济)本质分析和价值(经济)运行分析的统一。在当前,劳动价值论的数学模型分析需要更加广义化和应用化,以增强实际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把抽象劳动看成了标量,但抽象劳动本身是矢量。抽象劳动在一定路径上的人类劳动力耗费量与这种耗费的净效果在水平方向上的分量是两上不同的量,此二量可依次规定为价值I与价值Ⅱ。价值Ⅱ只有“增值”而无“增殖”。非劳动生产要素包括物化劳动,可以增殖价值I,创造价值Ⅱ,但不能创造价值I。由于劳动与非劳动生产要素都能增殖价值I,所以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正当的。此外,本文还认为,还抽象劳动的矢量性本来面目,无论在理论面还是现实面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只承认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作为社会劳动凝结物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是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同时也承认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笔者梳理了理论界对传统劳动价值一元论的新认识,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博弈分析--对托达罗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托达罗模型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城市失业现象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对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的否定,对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具备一定的解释力。运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从低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差别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两个角度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托达罗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