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顾翔  巩胜霞 《魅力中国》2010,(23):33-33
基于组织沉默行为对企业的效益和员工的工作质量有着较大的消极影响,在归纳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企业中员工沉默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讨论组织公平对员工沉默的影响,提出有效改善员工沉默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沉默是一个基于复杂动机的复杂行为,不同维度的员工沉默行为由于动因不同,可能影响因素并不相同。文章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分别以组织支持、领导-下属交换和同事支持衡量员工与组织、上级和同事的社会交换关系水平,通过对107名员工的调查发现,组织支持和领导-下属交换对漠视沉默有负向影响,领导-下属交换对默许沉默有负向影响,而同事支持对防御沉默有负向影响。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员工沉默的相关理论,也有利于企业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员工建言。  相似文献   

3.
由于个体、情景、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员工沉默在当今社会现代企业组织中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行为。在商业竞争激励的今天,组织中的员工沉默必然成为影响组织绩效的绊脚石。文章在分析员工沉默行为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减少员工沉默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文章由组织中存在的"沉默是金"现象谈起,介绍了组织沉默研究的意义以及组织沉默的含义和结构,并详细地分析了组织、领导、同事、员工对组织沉默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旨在减少员工组织沉默行为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5.
组织沉默现象:概念、形成机制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沉默现象渗透于各类组织,它给组织和员工个人都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组织沉默研究伴随负面组织行为研究而兴起,并与进谏行为研究齐头并进,共同构成组织自愿行为研究。本研究介绍了组织沉默的概念、影响因素和组织沉默对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影响,并对未来研究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何轩  马骏 《南方经济》2014,(3):66-80
员工认识到组织存在问题却选择沉默不语,这种员工沉默行为对于组织良性发展非常不利。在中国情景下,本文首先在不区分企业类型的前提下,分析家族涉入与漠视性沉默行为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家族企业样本中,分析提高分配公平感是否真的能够降低非家族雇员的漠视性沉默行为。实证结果发现,不论在家族企业还是非家族企业,家族涉入严重影响员工漠视性沉默行为;而在家族企业中,分配公平感与漠视性沉默行为其实是一种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信息化与全球化,"沉默是金"已不再被众人奉为黄金准则,然而在国内企业中,尤其是在民营企业中,员工沉默却是组织内的一种常见现象,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文章借助演化博弈论,将高管团队中家族成员与不包含家族成员的外聘高管成员作为博弈的两个群体,构建两个群体策略选择的博弈模型,以期为员工沉默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依恋理论、进化心理学理论和社会信息加工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检验员工依恋风格与沉默行为的关系,以及二者关系中心理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和关爱下属领导行为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员工依恋风格与员工沉默行为有正向关系,心理安全感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关爱下属领导行为负向调节员工心理安全感与其沉默行为的关系,即关爱下属领导行为质量越高,员工心理安全感与其沉默行为的负相关关系越弱。今后可从员工依恋风格对员工自身和组织产生的其他负面影响、员工依恋风格与其沉默行为之间可能存在的其他中介作用机制、依恋风格与沉默行为之间的其他边界效应等方面进一步拓展研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员工沉默行为开始逐渐引起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重视。文章通过相关文献研究,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从个体行为、组织环境和个体认知三者互动的观点出发,以心理授权为中介变量,提出了变革型领导与员工沉默行为关系的理论框架,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推论出变革型领导、心理授权对员工沉默行为及其三个维度均有负向影响,心理授权在变革型领导与员工沉默行为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文化视角为切入点,从儒家文化、关系和面子、权力距离、集体主义观念以及长期观念五个层面,来分析中国背景下企业员工沉默行为的文化根源。我们发现文化因素是员工沉默行为重要的前因变量,不同文化因素会造成员工表现出不同类型的沉默行为。  相似文献   

11.
员工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场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传统绩效管理重绩效结果、忽略员工潜在能力考察与开发的管理体系,已经无法有效区分普通员工和优秀员工,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更注重员工工作中的能力和行为表现,将员工个人成长与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相结合,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2.
以往探讨员工应对组织变革的研究忽视了组织环境中一些长期稳定的因素,也缺乏从人与环境交互的角度来考虑员工的行为策略.文章试图探索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对员工应对组织变革的影响,并考虑员工变革承诺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的作用.来自总共297份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价值观匹配能够显著影响员工应对变革的策略选择,而员工变革承诺则在这一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一结论提醒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预社会化和社会化的策略提高员工与组织的价值观匹配,以引导员工在变革中的应对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社会机构主导社会生产和分配,目的是要更好地创造财富和更好地分配财富来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生产资料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的情况下,社会机构基于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而主导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才能成为现实。社会机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机构)对社会分配的主导主要体现在确立对生产资料的管理权、确立对劳动力产权的代理关系和社会生产成果分配权的行使等方面。社会生产资料与劳动的结合由国家主导、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机构基于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主导社会生产和分配,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本质,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问题。主导社会生产与分配就等同于主导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基于人生存和发展保障的需要调控社会分配比例,就是从人生存和发展保障的需要来考虑给社会再生产(包括扩大再生产)、再生产的社会保障和劳动力再生产(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角度来进行分配。人生存和发展保障的好坏决定着生产效率,如果长期忽视人生存和发展保障方面的分配,最终将不会得到社会想要的效率。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关系的调整对于真正保障每一个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员工心理契约是员工对自己与组织相互责任的理解与认知。文章从员工的视角出发,采用自行研制的问卷,对山东省的10家中小企业共550名员工进行了员工心理契约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员工心理契约的两个方面——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的研究,得出了其三维结构、人口统计变量的差异性以及两者问的相互关系。最后,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个体创新是组织创新的基础,解决“如何激发员工创新行为”这一问题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文章通过对企业员工的大样本调查,采用SEM技术对内部社会资本、知识共享和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内部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认知维度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直接影响,结构维度对员工创新行为没有直接影响;②知识共享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直接显著影响;③知识共享在内部社会资本三个维度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中扮演重要的中介作用.这些结果不仅支持了现有的研究结论,还揭示了内部社会资本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机理,对企业员工创新管理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第三产业中尤其是零售业的从业人员队伍日渐庞大,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员工加入了零售企业,他们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但与过去较低文化与专业素养的员工相比,高学历一线员工的关注与需要具有其特殊性,本文就如何满足这类员工的需求,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提高零售企业的整体绩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主人翁意识缺失、社会责任感淡化等当前国企青年员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敬业度引导、企业文化认同、激励培养机制、人文关怀凝聚等方面入手,探讨培养青年员工"主人翁"意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员工融合是员工在组织中持续的社会化过程.员工融合不仅仅是入职或导向培训和针对新员工,伴随着员工在组织中成长,融合是要不断经历的事.在瞬息万变的动态环境中,成功的组织只有适时变革和创新,才能保持组织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员工不断调整自己,融入到组织中去,顺应组织不断的变革.这是员工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和组织成长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给组织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是市场环境的剧烈动荡,使组织面临巨大的市场挑战和风险。组织为了生存,必须进行变革,但变革的高风险和高成本又反过来影响了组织生存。因此,组织变革与组织存活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目前,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视角:适应视角和生态学视角。其中,生态学视角是一种新的分析视角,为组织变革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20.
心理资本是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领域中的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它对许多组织后果变量都有积极影响,但目前关于心理资本的前因变量研究较为缺乏。文章从员工主动性人格这一视角切入,探讨了员工主动性人格对心理资本水平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利用相关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员工的主动性人格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其整体心理资本及其乐观、希望、韧性、自我效能等四个维度。理论上丰富了主动性人格与心理资本的研究领域,实践上为企业员工的人才选拔与素质培训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