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粮食持续增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H-P滤波法分析了1950—2010年安徽粮食生产的波动性与增长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粮食生产具有"波动中增长"特征,先后出现了16个波动周期;安徽粮食人均产量则具有明显的波动性特征,先后出现了19个波动周期。  相似文献   

2.
江西粮食生产周期波动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西是农业大省,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江西粮食生产发展形势如何,对全国粮食市场乃至整个农业发展有着举剧轻重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对粮食生产周期性波动产生、发剧的规律性缺乏认识,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时常出现被动、盲目,甚至失误。本文拟从江西的实际出发,对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粮食生产周期进行实证分析,探寻粮食生产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捌出熨平粮食生产周期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3.
粮食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粮食生产的风险性大,需求相对稳定,粮食生产的很小波动就可能引发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本文从国际粮食供求情况分析了国际粮食价格的走势以及我国粮食市场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然而近年来我国棉花价格较大幅度的波动直接影响到了生产生活。本文通过构建我国棉花价格景气指数,对我国棉花价格周期波动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1991年至今,我国棉花价格循环波动大致经历了三次完整的周期,目前正处于第四次周期波动的初期,预计未来两年我国棉花价格水平将进一步下滑。最后,本文提出了我国棉花市场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本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比较了我国粮食生产波动与世界粮食生产波动的相关性,从供应安全和经济可行两方面讨论了我国利用世界市场稳定国内粮食供应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叶明华 《财贸研究》2012,23(3):15-21
为从定量视角检验中国粮食是否实现稳定增产,通过收集1978—2009年12个主要产粮省份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数据,计算各省粮食单产,同时构建H-P滤波分解模型,测算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的长期趋势与短期波动,并对短期波动的收敛性进行Mann-Whitney检验。研究发现:就长期趋势来看,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自1978年以来保持持续、稳定增产,但是进入2000年以后粮食增产趋势趋于平缓;就短期波动来看,粮食生产波幅总体较为稳定,但自2004年以来粮食短期波动呈现收敛性,粮食增长强度弱于上世纪80年代水平。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而粮食安全关系着国家安危。粮食的质量安全建立在粮食的数量安全基础之上,要保证粮食数量安全就必须确保粮食生产的良性发展,而粮食生产的发展离不开国家财政与金融的大力支持。本文主要针对江西省粮食安全和粮食安全中的涉农财政金融政策问题,深入了解江西省各乡镇了解粮食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户存粮情况,深入粮食收购储存基地,了解当地涉农的财政金融政策情况,分析江西省粮食安全中涉农的财政金融政策需求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的粮食生产和消费数据,对该国粮食生产、消费及其盈亏等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生产看,哈萨克斯坦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产量和单产不稳定,波动幅度较大;人均粮食产量较高。从消费看,加工用粮不断增加,占主要地位;饲料用粮和种子用粮不断减少,但仍是重要组成部分;居民消费用粮稳定增加,但增速较慢;其他工业用途用粮和损失用粮波动增加,二者占粮食消费总量的10%左右。从生产和消费盈亏看,粮食生产和消费盈亏变动幅度较大,具有规律性,总体处于盈余状态。  相似文献   

9.
自2004年起,中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11年连续增长,但粮食安全及粮食价格稳定仍然是国家战略安全工作的重要内涵。在阐述粮食价格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背景及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历程,研究了其粮食价格波动的特点和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 粮食市场稳定与否,是关系国计民生和整个国民经济持久稳定发展的大事。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粮食短缺的局面,粮食市场的矛盾转变为供给的“短缺”与“过剩”、价格的“上涨”与“下跌”、交替出现、振荡循环的矛盾。1983年以来,以粮食价格的波动为主要动因,我国粮食生产呈“两年增一年减”的规律。与此规律相一致,继1995、1996连续两年粮食丰收后,目前出现了严重“卖粮难”现象。这种粮食“短缺”与“过剩”、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分析、展望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以来,中国生猪价格波动经历了三个半周期,呈现出价格波动周期日益延长、价格波动幅度前窄后宽、传统消费旺季作用逐渐消退等特征。其中既有生猪养殖自身规律、规模化养殖比例提升等内因的影响,也有上游行业价格变动、生猪疫情等外因的影响。综合来看,2019年非洲猪瘟疫情发展、规模化生猪养殖场补栏、气温条件变化及冬季的猪肉旺季消费等情况会对后续的生猪价格波动走势产生较大影响,至2020年春节前生猪价格持续走高。应通过加快生猪养殖产业结构升级、加强生猪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生猪产业链市场化发展等措施,有效减缓中国生猪价格周期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服务贸易在经济波动跨国传递中的冲击分解为需求冲击、供给冲击和名义冲击后,并运用美国与各东道国的双边服务贸易数据进行考察。结果发现:服务贸易占总贸易额的比例以及东道国对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对于服务贸易是否可以成为经济波动的跨国传导机制至关重要;服务贸易对东道国的需求冲击效应(反向冲击)占了主导地位,明显大于供给冲击(正向冲击)与名义冲击(正向冲击)效应的总和;服务贸易对东道国经济的净冲击方向与其他经济波动传导机制的冲击方向刚好相反,大小基本相同,而服务贸易冲击相对滞后。据此,可充分发挥服务贸易的逆向冲击作用,构筑缓和外部经济冲击的服务贸易"稳定器"政策。  相似文献   

13.
自1990年以来,中国出口增速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对国内宏观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准确描述中国出口增长的周期性波动,本文首先从中国及其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数据中选取了先行、一致及滞后指标,然后通过运用主成分方法构建中国出口景气指数,并分析了不同周期的主要成因。分析表明,在上世纪90年代的前期和中期,中国出口周期受政府调控和国内投资等内部因素的冲击影响较大;而90年代后期至今,中国出口周期受世界经济周期、产业分工转移趋势、区域政治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冲击影响正逐步加大。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为避免出口周期性波动对宏观经济造成冲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及其缺陷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刚 《商业研究》2006,(21):135-137
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存在的缺陷,带来的是农产品市场一系列问题,如农产品流通不畅、供需失衡、价格波动幅度过大等问题,分析研究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缺陷,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完善、高效率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5.
造成我国粮价波动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国际粮食市场环境、国家粮食政策、国内粮食产量、粮食生产和流通成本等.在粮食行业中,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存在于企业物流活动的方方面面,如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效益背反”、物流各功能之间(运输、储存、包装、装卸等)“效益背反”、全社会物流资源“效益背反”.针对目前我国粮食物流成本占粮食销售价格比重过大且一直居高不下的情况,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方案,对我国粮食仓储节点布局和粮食物流过程进行优化,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削弱粮食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整合资源降低“效益背反”对粮食物流成本的负面影响,积极推广第三方粮食物流外包,完善基础性建设,以稳定粮食市场价格波动.  相似文献   

16.
厂商合谋理论是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几十年,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厂商数量、生产能力约束、需求波动、信息交流、产品差异、最优价格政策、多市场合约、交叉持股、纵向限制以及厂商内部结构等影响合谋形成和维持的因素着手,对相关理论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梳理,有助于窥见合谋理论发展的全景。  相似文献   

17.
我国食品行业波动特征与周期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增长型经济波动定义,本文利用基于增长率变化的时间序列数据,描述了我国食品行业结构、价格、固定资产净值、产值、增加值、利润等指标的波动变化过程,发现我国食品行业不仅存在波动,而且波动的频率和波动幅度都要明显于我国GDP的波动。通过H-P滤波法对食品行业产出进行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的分解,结果表明我国食品行业从1980-2009年出现过8个波动周期,且外部冲击因素增加,波动幅度加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经济与财政政策波动的有效度量,文章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线性回归模型对两者关联性进行的研究表明:经济与财政政策波动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互扰性;经济波动引致的财政收支波动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并成为我国自1994年财政赤字产生的主要原因;经济波动与财政政策波动之间存在不完全的双向因果关系,其中,经济波动引致的财政收支变化对经济波动的反向调节力度较小,并具有明显的时滞,而相机抉择机制引致的财政收支外生变化对经济的反向调节虽然时滞较短,但工具之间存在明显的协调失灵;财政政策波动对经济波动的作用效果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扩张性政策较紧缩性政策好,相机抉择机制较自动稳定机制好.  相似文献   

19.
陈菲 《国际贸易问题》2006,286(10):62-6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英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把部分服务业转移到印度、菲律宾、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低成本的物资和人才,服务业国际转移趋势自此兴起并急剧发展。本文以美国的情况为例,采用服务贸易额和其他相关数据,对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动因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和预测,以期对其内在的变动机制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