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9 毫秒
1.
9月18日,美联储因次级债券危机打破连续一年多维持利率不变的格局而降息50个基点,同时市场预期美联储还有降息动机。从抑制通胀到出手“救市”,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发生了微妙变化。受金融全球化的影响,各国的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势必要与美联储一起“陪演”,原本利率政策转为应对通胀的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在10月4日的例行会议上也只好继续观望维持利率不变,这有可能导致全球通胀压力会大大失控。美联储降息对中国的影响更直接,由于中国现面临通胀压力和流动性过剩正进入一个加息周期,美联储降息不仅加剧了中国的通胀预期,而且也可能冲销央行反通胀的货币政策效果,助推中国通胀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一方面欧洲央行的首要任务是控制通胀,而美联储开启“印钞机”,事实上导致美元贬值,欧元区通胀压力增大;但另一方面,由于财政紧缩政策的限制,欧洲央行效仿美联储的可能性较小,这就意味着欧洲央行将在通胀隐忧和欧债危机之中艰难平衡。  相似文献   

3.
<正>2023年11月以来,市场迅速转向美联储降息预热模式。文章分析美联储可能的降息路径及其先决条件,指出通胀走势在美联储决策方程式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2024年底美国核心PCE通胀回到2%、CPI或破2%的通胀预测下,美联储或最早在3—4月开始降息,2024年累计降息125~150个基点。同时文章基于对降息路径的新假设,更新2024年美国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和美元走势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正>疫情以来,在货币超发、财政刺激、供给冲击、需求扩张、劳动力供需失衡等多因素共振下,美国经历了四十年来最严峻的通胀周期。为了抑制通胀,美联储开启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陡峭的加息周期。展望2023年,美联储政策路径仍是牵引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变量,而通胀亦是美联储政策考量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5.
<正>美联储快速加息策略与美联储及时引导市场预期转向、果断处置金融风险等因素密切相关。但美联储在与财政部的政策协调、启动缩表时机等方面的表现不利于通胀的快速回落。新冠疫情暴发后,美国政府推出大规模刺激性政策,经济快速复苏,通胀水平持续上升。为了避免经济过热,抑制高通胀,美联储于2022年3月开始加息。此后,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美联储连续11次加息,加息幅度高达525个基点,加息速度和加息幅度均创过去40年以来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2022年初美国通胀创出40年的新高,国内不少人认为,这是美联储超发货币造成的。本文通过研究美国经济数据、美联储扩表和缩表过程对通胀的相关性分析,以及中美货币创造特征的比较,发现国内普遍存在对美联储政策特征和美国通胀原因的误判。从历史经验上看,货币因素可能并不是触发通胀大幅上行的最为根本的原因。而之所以补贴退出后,美国CPI仍创新高,主要源于劳动力报酬的刚性增长,美国这轮通胀实际上是通过“财政补贴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劳动力成本——带动CPI上涨”这条主线索来实现的,房价在其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对疫后劳动参与率变动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三分之二的缺口事实上很难回补,这可能会对美国通胀增速中枢带来中长期影响。美联储加息和缩表对于控制通胀较为有效,但政策实施是一个相机抉择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期关注美联储持续加息今年以来,美联储已经连续5次加息,幅度均为25个基点。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达3.5%。一季度美联储提高利率主要是为了遏制日益上涨的通胀压力。进入二季度,尽管美国的通胀压力已经有减弱趋势,零售出现回落,但为了应对能源价格不断攀升带来的通胀风险,美联储继续稳步推进加息的步伐。8月份最近一次加息之后,美国经济走势稳健,就业状况持续改善,民众收入继续上升。美国商务部最新公布的6月份消费者支出较上月增加0.8%,工业订单也上扬1.0%。预计美联储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还会继续升息。为了终结通货紧缩并刺激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正>在连续数月的超预期上涨后,美国7月整体与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双双低于预期,似乎让人们憧憬通胀最为严重的时期已经过去。那么,美国的通胀真的见顶了吗?美联储会改变加息路径么?通货膨胀没有加速,被解读为自美联储开始收紧政策以来对通货膨胀的第一个“积极”信号,但专家提醒,市场不宜过于乐观,借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联储主席卡什卡利所言,“美联储在通胀方面‘离宣布胜利还很远很远,。”通胀惊喜回落却难言乐观  相似文献   

9.
眼界     
《新理财》2010,(11)
输家美联储开启第二轮量化宽松播种恶性通胀北京时间11月4日,美联储宣布开启第二轮量化宽松(QE2)政策。美联储当天的声明称,将维持对到期证券回笼资金再投资的政策,并  相似文献   

10.
6月24日美联储会后纪要再次强调扩大政府债券的购买力度,以便压低市场利率。然而在当前通胀预期不断升温的局势下,较低的利率可能进一步提升通胀预期。对此,有建议认为可以采取强势美元的政策来压制通胀预期,但美元强势可能使得刚刚复苏的美国经济面临通缩压力。在经济复苏的交替阶段,美联储采取低利率还是强美元?  相似文献   

11.
石磊 《中国外汇》2009,(15):40-40
6月24日美联储会后纪要再次强调扩大政府债券的购买力度,以便压低市场利率。然而在当前通胀预期不断升温的局势下,较低的利率可能进一步提升通胀预期。对此,有建议认为可以采取强势美元的政策来压制通胀预期,但美元强势可能使得刚刚复苏的美国经济面临通缩压力。在经济复苏的交替阶段,美联储采取低利率还是强美元?  相似文献   

12.
赵伟  陈达飞 《中国外汇》2023,(11):30-33
<正>未来一段时间内,抗通胀在美联储决策中的优先级将趋于下行,金融稳定和最大就业的优先级趋于上行,并将在2023年下半年占主导地位,促使美联储降息。2023年5月,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bp,这是美联储自2022年3月以来连续第10次加息。基于近期美联储的表态,市场普遍判断美联储本轮加息周期已行至尾声,何时降息和降息节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如何平衡去通胀、稳就业和金融稳定这三个目标,或是未来一段时间美联储货币政策决策的主线。  相似文献   

13.
张颖 《金融博览》2012,(3):42-43
美联储在最近的议息会议之后宣布了一项重要措施:把较长期通胀目标设定在2%,并将于每年1月调整其认为适当的通胀目标;同时宣布维持0~0.25厘的基准利率水平到2014年底,倘若经济复苏势头恶化还可能推出新的宽松措施.这里主要分析美联储设定通胀目标的政策含义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失控的高通胀已成为美国经济当前最严重的问题。需求拉动、成本推进和供给约束三个方面多重因素相互叠加,共同推动美国通胀高企并变得根深蒂固。为了抑制高通胀,美联储已采取并将继续采取加息和缩表等紧缩性货币政策。由于上一轮扩张政策在美国商业银行、股票市场和全球市场中形成了三大流动性“蓄水池”,美联储此轮紧缩政策难以收紧流动性和抑制物价上涨,降通胀的政策效果将被削弱。美联储持续加息和缩表,非但不能给高通胀“降温”,反而会“火上浇油”,很可能使美国经济“硬着陆”,甚至陷入滞胀“泥潭”,步入新一轮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15.
4月16日,美联储主席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警告称.即便经济逐渐复苏,可能也无法让通胀回升至美联储2%的目标值。此言意味着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持续时间可能超出各方目前预期。  相似文献   

16.
美国此次通胀是需求和供给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宽松政策造成需求过度扩张,也包括供给冲击造成成本上涨和潜在产出下降。美联储加息可从调节内外需、预期管理、压降进口价格等几方面抑制通胀,强美元在其中可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当前美国通胀压力依然很大,美联储势保持强硬,美元指数后市或可维持高位。  相似文献   

17.
在美联储成立百年之际,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系统回顾了过去100年中美联储在政策目标、政策框架、可信度和沟通方面的变革。成立初期,美联储以维护金融稳定为目标的政策框架主要受实质票据学说和金本位制度的影响。大萧条时期,促进就业和价格稳定逐渐成为美联储的新目标。大通胀和大通缩时期,获得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美联储控制通胀的能力逐步成熟。大稳健时期,货币政策目标和框架更加清晰,货币政策透明度逐渐提高。金融危机以来,维持金融稳定上升到与货币政策同等重要的位置,货币政策透明度明显改善,预期管理日益重要。未来,中央银行的理念和实践还将不断变革。  相似文献   

18.
张颖 《金融博览》2012,(5):42-43
美联储在最近的议息会议之后宣布了一项重要措施:把较长期通胀目标设定在2%,并将于每年1月调整其认为适当的通胀目标;同时宣布维持0~0.25厘的基准利率水平到2014年底,倘若经济复苏势头恶化,还可能推出新的宽松措施。这里主要分析美联储设定通胀目标的政策含义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01美联储首次显性量化货币政策目标 1月,美联储首次明确把较长期通胀目标设定在2%,与世界上其他主要央行的做法相一致。12月,美联储又宣布保持低利率,失业率降至6.5%或通胀率升至2.5%。将货币政策双目标加以显性量化,不仅美联储而且世界其他央行也史无前例。  相似文献   

20.
<正>若在美国经济进入下行期后,通胀压力迟迟未消退,美联储或被迫继续加息,可能会引发美股大幅回调和经济“硬”着陆风险货币政策的本质是逆周期调控,在经济上行时加息以防止经济过热,在经济下行时降息以刺激经济复苏。作为美联储的两大政策目标,就业与通胀之间存在相互替代关系,因此,美联储时常不得不在两者之间作出权衡。历史经验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