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行政相对人抵抗权理论,分析了我国当前行政相对人抵抗权的现状,提出完善行政抵抗权制度体系的对策:明确行政相对人抵抗权的行使原则、方式;完善行政相对人抵抗权的抵抗对象标准;规范行政相对人抵抗权不法行使和救济程序。加快构建和谐、理性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2.
侯瑞锋 《魅力中国》2014,(10):301-301
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建立相应的司法审查制度是当今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由于我国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缺乏明示的宪法和法律依据且现行行政诉讼法明确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法院受案范围之外,使其为数众多的行政机关滥用抽象行政行为的制定权,不仅降低了法律的威信,也严重侵害了人们的合法权益。因此,应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制度,这也是充分实现行政主体依法行政、切实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马晓丽 《魅力中国》2010,(33):34-35
依照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除提起行政诉讼时要求附带审查之外,相对人不得对抽象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抽象行政行为审查监督体制的缺陷要求将抽象行政行为列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将抽象行政行为即行政规范性文件纳入司法机关的审查范围,业已成为学界有关行政诉讼法修改的共识。  相似文献   

4.
关于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两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行政中,行政自由裁量权是必不可少的,但它最容易被滥用,从而带来严重危害行政法治和侵害行政相对人权利的负面效应,因此,必须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根据许多法治国家的经验,联系我国当前的具体实际,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手段主要包括:立法控制;司法控制;行政控制。  相似文献   

5.
行政相对人在促进依法行政中具有重要作用。提升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行为的地位是实现依法行政的重要途径。就提升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行为中的地位来讲,提高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行为的能力是提升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行为中地位的根本;建立广泛有效的救济体系是保障;加强行政公开、赋予行政相对人更多的参与权是核心;由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则有利于以上三个方面更好地实现。  相似文献   

6.
黄梅兰 《发展》2007,(11):28-30
一、行政执法 行政执法是把立法内容和行政管理事态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法律规定变为具有实质内容的东西.行政执法具有效力一次性、对象确定性、性质执行性、方式与方法多样性、与相对人关系的单一对应性等五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听证制度已经相当完备,它不仅为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立法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且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所表达的意见必须给予考虑.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行政机关滥用权力,避免违法.我国虽然也将听证制度引入了行政立法,但原则性太强,弹性较大,发挥的作用不甚明显.在这方面,美国的一些做法给我们以启示,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行政机关不因行政相对人准备从事某项活动而主动颁发许可证或者执照。行政许可是一种经依法审查的行为,行政许可并不是一经申请即可取得,而要经过行政机关的依法审查。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和行政征收等行政行为不同,后者是基于法律对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一种剥夺和限制,而前者是赋予行政相对人某种权利和当事人从事某种活动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我国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机制所存在的缺陷进行了逐一分析,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角度出发对其产生根源进行了探求,并希望能从公益诉讼角度打开对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李健 《改革与开放》2013,(11):27-28
<正>一、听取陈述和申辩制度的概念听取陈述和申辩制度,是来自于西方的现代行政程序中的一种基本制度。其具体含义是指当行政主体作出涉及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时,行政主体应当听取行政相对人的讲述案情和作出对自己有利辩解的制度。听取陈述和申辩制度的法律有如下特征:  相似文献   

11.
刘洋 《魅力中国》2013,(14):46-46
长期以来,由于对抽象行政行为存在不同认识,也由于我国行政诉讼法和复议法一直将部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司法审查的受案范围之外,我国远未建立起对抽象行政行为监督的有效机制。现行的法律和法规有时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还有空白,而有时虽然有规定,但也十分茏统,从而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形同虚设。而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正是一个国家实现行政法治的重要标志,因此有必要对此加以深入研究。本文先分析我国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现状及监督的必要性,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完善我国抽象行政行为监督机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我国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机制所存在的缺陷进行了逐一分析,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角度出发对其产生根源进行了探求,并希望能从公益诉讼角度打开对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听证制度已经相当完备,它不仅为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立法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且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所表达的意见必须给予考虑。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行政机关滥用权力,避免违法。我国虽然也将听证制度引入了行政立法,但原则性太强,弹性较大,发挥的作用不甚明显。在这方面,美国的一些做法给我们以启示,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璐 《魅力中国》2010,(6):154-154
精神损害赔偿是国家赔偿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国家赔偿法没有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也未明确使用“精神损害赔偿”这一概念,这不利于充分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执行公务给相对人造成精神损害,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这既是我国宪法和依法行政的要求,也是对相对人合法权益保护的要求。实戡中大量存在的行政精神损害案件的发生,给我国行政精神损害的立法、司法以及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我国的行政精神损害赔偿立法还存在很大缺陷,亟需完善行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抽象行政行为一直被排除到司法审查范围之外。在当前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大背景下,将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范围是其中重要的一步。文章力图从现有的司法理论和实践中找到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到司法审查范围的种种理由。  相似文献   

16.
邱严严 《魅力中国》2010,(6):155-155
人们对于民事权益的保护是从民事方面来理解的。在行政法上,行政相对人作为人身权、财产权的享有者,受行政法保护。借用民法上的概念,指出行政程序法对民事权益的保护最直接、最有效,并分析其原因,提出完善民事权益行政程序保护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7.
司法审查抽象行政行为不仅是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也是行政权力自身完善和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需求。司法审查抽象行政行为制度设立的关键在于审查范围的限定。对学术观点和目前权力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将行政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纳入司法审查范围是较为合理的制度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18.
张爽 《辽宁经济》2012,(6):80-83
在当今社会中,对行政主体在危机环境中运用紧急权力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行政紧急权若运用得当,可以高效地应对危机,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但若运用不当,则可能破坏民主宪政,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因此,对行政紧急权的规制成为热议的课题。本文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例,具体分析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行政紧急权规制的实施现状及其在相关机制、立法上的缺陷,并针对缺陷提出了事前、事中、事后规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庄浩  王伟 《黑河学刊》2004,(5):74-76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以及全面展开和落实,行政程序法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发展。行政程序法的价值是多元的,并且具有不同的位级,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目前,我国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就在于控权和效率,但以控权为主。行政程序法的实现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主要应从立法、司法和执法三方面来解决。  相似文献   

20.
陈浩 《理论观察》2008,(3):74-75
理论界对抽象行政行为的违法损害救济制度的探究已久,揭开抽象行政行为的神秘面纱,将其纳入司法机关的视角下进行审查,健全对权力的审查和救济机制已为多数学者认同。但是,对具体制度予以构建的同时,不得忽视对行政自诉与行政公诉的关系以及司法救济内部结构体系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