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经济急需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经济增长的效率及其对地区差距的影响十分必要。对1990~2010年我国各省区主要生产率进行四元分解,研究发现,绿色技术进步对我国省区经济增长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而绿色技术效率的恶化则阻碍了省区经济增长。绿色技术效率和资本深化是导致中国省际经济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而绿色技术进步则对省际经济差距的扩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快速追赶,中国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中国城市工业与农村农业的技术引进存在明显的非对称特征,城市技术进步要快于农村的技术进步。而且,为了配合技术快速引进,国家将金融资源也向城市部门倾斜,使得城乡金融发展水平差距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基于LSTR2模型的研究表明,中国的技术引进不平衡和金融发展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具有非线性的特征:在总体上,技术进步差异和金融发展差异都扩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但金融发展差异的非线性部分对城乡收入差距有一定的缩小作用。  相似文献   

3.
赵伟  何莉 《技术经济》2007,26(5):107-11212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不断扩大引起了各方面的普遍关注。本文运用Shorrock的分解方法分析对外贸易对中国日益扩大的省际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发现1978-2005年对外贸易对省际经济增长差距拉大的贡献率为33.77%。接下来,本文将对外贸易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机制归纳为乘数机制、技术扩散机制、集聚机制和竞争机制。最后,本文指出缩小各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有利于平衡地区经济增长差距,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前频繁出现的用工荒及工资上涨等问题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了重要契机。本文将工资上涨助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机理总结为技术进步引致效应及人力资本投入引致效应,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技术进步及人力资本的衡量指标,并借助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工资上涨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工资上涨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逐渐增强,其中工资上涨借助技术进步引致效应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但通过人力资本引致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尚不显著。基于不同地区的回归结果比较得出,工资上涨助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效果差异显著,其在劳动力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作用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门槛模型实证分析经济三重开放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非线性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经济三重开放能够通过产业梯度转移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但不同维度对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其中,国际开放水平对区域经济差距的直接影响效应大于间接效应、省际开放水平表现出直接负向作用、省内开放水平的作用不显著。国际与省际开放水平在产业梯度转移程度较低的地区对区域经济差距扩大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转移程度较高地区对区域经济差距缩小产生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该文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回归分析等方法,对1978-2014年中国省际区域差距的变化趋势、阶段以及各省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区域差距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又进一步缩小的过程。从回归分析结果来看,人力资本提升、城市化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缩小区域差距具有重要的影响。受国际及国内发展环境变化的影响,未来我国区域差距的变化趋势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缩小地区差距依然是我国中长期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基于考虑"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超效率SBM模型,采用全局参比的Globe-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测算中国283个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研究发现:(1)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分别以年均3.5%、1.2%和2.3%的速度增长,GTFP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而作为"绿色软技术"的技术效率贡献相对不足;(2)三大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幅东部>中部>西部,技术进步差异是GTFP区域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时期区域发展战略和环境政策在城市绿色转型中的作用存在异质性;(3)超大及特大城市、行政等级较高的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领先优势,且研究期内不同层级城市GTFP差距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对生产率的研究,主要是从供给方面展开的,本文试图从需求角度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原因。理论上看,总需求通过影响技术创新、技术选择、规模经济效益和要素的使用效率等途径引起生产率的变化,国际贸易则通过促进分工深化、产生技术溢出等促进生产率的提高。然后,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结果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技术效率的作用很小。在测算和分解的基础上,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就总需求和国际贸易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发现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对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用显著,出口对生产率增长的作用不显著,进口显著地促进了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9.
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构建物化技术进步的农业生产函数,探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理论逻辑。运用1978—2020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检验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产业集聚机制。研究表明: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呈上升趋势,并趋向于完全由农业资本存量变动主导;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存在最优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决定的最优农业经济增长路径;现实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与最优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还存在明显差距,提升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仍有可观空间;在中部地区、平原丘陵地区、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地区、非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规模或农业资本存量较高地区,提高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升农业产业集聚水平有利于增强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并不会显著改变两者之间的倒“U”型关系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2000—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对市场化程度、经济增长与行业间收入差距间关系进行了平稳性和协整检验,发现这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为了探究短期经济波动对长期均衡的影响,文内对面板模型进行了误差修正。实证结果显示,市场化程度对行业间收入差距有显著扩大作用,经济增长对行业间收入差距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影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交互项系数显著,说明在不同市场化程度下,经济增长对行业间收入差距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1.
黄海霞  张治河 《技术经济》2015,(1):21-27,68
采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分解方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TFP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知识创新效率的变化。利用2005—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28个省级行政区域以及三大地区(东、中、西)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Malmquist指数,分析其TFP的动态变化、TFP增长变化原因、省际和区域分异特征以及TFP增长动力来源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以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TFP增速减慢并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速度快速下降,纯技术效率、知识创新效率逐渐成为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TFP增长率的主要因素;分地区来看,三大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TFP增速减慢且TFP增长率呈倒"U"型分布;TFP增长的动力来源存在区域差异,即东、西部地区主要依赖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速度明显减慢,而中部地区主要依赖技术效率的增长,但增幅不大。  相似文献   

12.
何莉 《财经科学》2010,(2):58-65
在构建对外贸易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从外贸发展和外贸效益两方面衡量了中国的对外贸易质量。研究显示,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加速了技术进步、优化了产业结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贸易促进整体经济增长的同时显著地扩大了地区间经济增长差距,就业推动作用有限且处于下降趋势,技术溢出效应存在地区差异等,为此,本文提出了改善中国对外贸易质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省际间的经济差距也在逐步加大。造成省际间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包括:区域天然要素禀赋的差异、历史积淀和发展基础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国家政策环境等。为此,建立各种专项省际协调发展基金,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资源输出省经济增长能力,打造区域发展中心城市,提高欠发达省区的投融资水平,建立协调发展机构等,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省际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否正在背离比较优势的原则?今后中国是否要加快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该文试图通过对省际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组成部分的测算,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这两个不同的方面来考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TFP增长性质和近几年来的变化趋势,以便为相关政策讨论提供一些实证依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在1978-1995年期间经历了一个TFP高增长期(为4.6%);而在1996-2001年期间出现低增长期(为0.6%),其变化的具体特征为:技术进步速度减慢、技术效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以及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基于中国835个省际边缘县域1992—2012年多年份人均GDP数据,从全国、地带和省区三个尺度探讨了中国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全国尺度上,省际边缘县域经济水平在1992、2002和2012年3个时间节点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有所增强,空间关联类型总体格局稳定,集聚特征明显,空间自关联类型的格局演变反映了中国经济扩散与经济梯度的空间转移;东、中、西三大地带尺度方面,地带内部省际边缘县域的差异大于省区间的差异且发展趋势一致,地带间的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和演化趋势具有显著的梯度性,地带间省际边缘县域的经济差异大于省区间的差异,三大地带省际边缘县域经济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中、西部地带有扩大趋势;省区尺度上,省际边缘县域与省区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差异显著增大,绝对差异的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根据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可分为四种类型。在经济差异的形成机理方面,影响因素可以分为资源环境、历史基础、人文要素、区域政策等一般因子和空间近邻效应、省际边缘区位等特殊因子。  相似文献   

16.
技术进步、工资差距与人力资本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劳动力异质的假设下通过建立一个二元经济模型分析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与收入差距的关系,结果显示技术进步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影响收入差距:其一,通过提高相应劳动力的劳动效率,提高其工资;其二,通过收入差距的扩大,吸引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劳动效率的提高,影响其收入.并得也结论,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在城乡转化的过程中,要缩小收入差距必须选择适当的技术进步,而且还要结合长期经济发展注意保持相应的收入差别.  相似文献   

17.
既有研究表明,FDI在经济增长实践中不可或缺,但有关FDI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结论却存在争议.本研究考察近年来FDI流入和技术进步的变化态势和呈现的新特点,并基于1979-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扩展的C-D生产函数,研究FDI在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1)近年来FDI流入呈不均衡分布状态,但东部偏好程度有所改善,国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高;(2)FDI在长期内对经济增长发挥积极作用;(3)技术进步推动国内经济增长,且每年技术进步率在5%左右;(4)人力资本、出口等因素能显著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而且出口贸易呈现地区分布不均衡现象;(5)交通运输政策证实了政府运输业投资政策在各地区的“平衡效应”.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与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改变着生产方式与经济的结构,进而影响着我国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通过使用我国1995—2007年的省级数据,采用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等方法,实证研究了信息化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讨论其对于地区经济差距的贡献。分析表明:在发达的东部地区,信息化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然而在欠发达地区,推动作用尚不明显。具体讨论了上述差异的可能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唐晓云 《财经研究》2004,30(6):114-124
经济均衡和收敛理论所预测的经济增长收敛远景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经济增长差异日趋扩大的现实世界构成强烈反差.文章认为国家间经济增长的长期差异,不能完全用稳态的收敛线性概念来解释.技术创新、转移和扩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最终使经济增长过程表现为相对于时间的非线性过程.通过对包括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内的30多个国家panel数据的实证分析,较好地验证了理论预期.结果表明:创新、扩散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同,两者对比力量的最终结果是不确定的.国家间经济和技术的差距的长期发展趋势不一定是缩小,而是收敛和发散交替存在的非线性过程.这一结论对中国这一经济赶超型国家的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并存的现象,这与国内外许多学者在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中得到的结论不相吻合,因为国内外的许多学者认为个人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经济增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唯一的解释是,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在我国经济处于尚不发达阶段通过影响消费品结构和储蓄水平,提高消费和投资需求,进而加快经济增长;但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走向反面,对经济增长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全面地反映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呈现一条倒U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