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闯 《北方经济》2010,(13):81-82
一、文献综述H.Chenery和A.Stront的两缺口模型指出,只有当储蓄缺口(I—S)与外汇缺口(M—X)相匹配时,一国经济才能均衡增长。即当一国储蓄S不足以支持投资I时,引进外资才是明智的;而当本国储蓄S足以支持投资I时,引入外资相反还会挤占内资。  相似文献   

2.
肖丹丹 《山东经济》2005,21(6):59-61,67
应用“两缺口”理论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储蓄与投资情况,发现山东省储蓄缺口与引进外资之间存在规模上的不适应和地区间的两极分化等问题,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动态福利效应 (一)吸引外资效应.著名的钱纳里双缺口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国内储蓄率低,国内储蓄不足以满足经济增长对资本的需求,普遍存在着"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储蓄不足和外汇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在此情况下,必须通过引进外资才能弥补这两个缺口,并使其潜在的经济增长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4.
一、文献综述 H.Chenerv和A.Stront的两缺口模型指出,只有当储蓄缺口(I-S)与外汇缺口(M-X)相匹配时,一国经济才能均衡增长.即当一国储蓄S不足以支持投资I时,引进外资才是明智的;而当本国储蓄S足以支持投资I时,引入外资相反还会挤占内资.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敏感性分析及因果关系检验方法,以1982~2009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分析居民、企业、政府三个部门储蓄投资缺口结构与经常项目顺差的关系及部门储投缺口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经常项目顺差由高投资率背后更高的储蓄率造成,居民部门储投缺口贡献度最大,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储投缺口大部分年度为负;企业部门对经常项目变动决定作用最大,政府部门对经常项目顺差贡献最稳定;居民部门储投缺口变化主要取决于储蓄变化,过高的边际储蓄倾向是居民高储蓄的原因;2005年后企业储投缺口扩大源于储蓄占GDP比增加和投资占GDP比减少,劳动力成本增长速度过低和投资效率下降分别是储蓄比增加和投资比下降的原因;"以存量支"式的投资特征导致了政府储投缺口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钱纳里和斯特罗特的两缺口理论实质上是一种技术约束条件下的两缺口理论.正是由于技术的硬约束,使得中国在大多数年份不存在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甚至存在双重盈余的条件下,仍然大量引进外资.因此,把好技术关,提高引进外资质量,重视国内人才培养,提高我国先进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有效分流富余资金,从而有效降低技术约束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钱纳里和斯特罗特的两缺口理论实质上是一种技术约束条件下的两缺口理论。正是由于技术的硬约束,使得中国在大多数年份不存在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甚至存在双重盈余的条件下,仍然大量引进外资。因此,把好技术关,提高引进外资质量,重视国内人才培养,提高我国先进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有效分流富余资金,从而有效降低技术约束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外债务显著扩张是当代美国经济外部失衡加剧的主要表现形式,但对外债务扩张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经济的内部失衡。对外债务的根本作用在于弥补美国政府部门财政缺口与私人部门储蓄-投资缺口。研究显示,在经济景气阶段,美国私人部门储蓄-投资缺口会扩大,工商企业会增加对外负债弥补储蓄-投资缺口;在经济衰退阶段,美国政府部门财政缺口会扩大,政府部门会增加对外负债弥补财政缺口。因此,无论美国经济景气还是衰退,其对外债务规模都在增加。考虑到美国经济对对外债务的强烈依赖性,我们有理由认为,未来美国的对外债务仍然会持续扩张。  相似文献   

9.
债务问题是包括新兴工业国家在内的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共同面临的问题。这一现象按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和斯特劳特的模式解释,是由储蓄和外汇两个缺口所造成的。解决这两个缺口的途径,就是要对外举债。 但是,自七十年代末,尤其是1982年8月墨西哥宣布延期支付债务之后,债务危机接连  相似文献   

10.
【英国《金融时报》12月10日】近来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困境的讨论,最终往往归结为高储蓄问题,持续的经常账户顺差则被视为国内储蓄率高于国内投资率的自然结果。例如,2005年中国国内储蓄占GDP比率为48.1%,国内投资占GDP比率为42.6%,自然就形成了占GDP5.5%的商品和服务净出口。最近两年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率连续上升,被解读为国内储蓄率与国内投资率的缺口进一步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