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日益引人瞩目,我省在"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两个国家级战略引领下,产业集群迅速起步发展,已成为我省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我省如何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王伟光教授。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城市首位度理论,在计算得到沈阳经济区城市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的首位度数据,以及产业集群发展相关指标的首位度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规模呈首位分布,建议充分发挥沈阳的核心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快提高周边城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鞍山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已有的产业、资源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借助沈阳经济区的战略优势,自觉接受沈阳核心城市的辐射,搞好经济区产业分工协作,实现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让鞍山成为沈阳经济区中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加快鞍海经济带西部产业带、中部生活带、东部生态带建设,优化产业布局,让鞍山成为沈阳经济区中一条重要的产业大道,为沈阳经济区的发展和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今年年初以来,打造辽宁彰武板材家具加工制造基地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2009年1月8日,《东北新闻网》公布了新修订的沈阳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提出,沈阳经济区要重点打造十个主业突出的产业集群。其中之一,即要打造辽宁彰武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5.
港口经济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港口所在区域和临港区域伴生发达的临港产业,临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港口地区的区域竞争力。文章首先分析了临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与竞争优势,进而探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提出提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冯步广 《改革与战略》2010,26(8):106-108
南宁高新区是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创新体系的核心和支柱,在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具有产业集群聚集、创新体系完善和服务机制健全等优势。文章认为,南宁高新区应培育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增强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内生发展动力和实现与东盟的无缝对接打造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基地,引领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实现蛙跳跨越。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是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环渤海经济圈内各地区产业集群都有一定的基础,随着中央加快环渤海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产业集群迅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8.
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在很多领域进行了大胆尝试,信息化与工业化加速融合,同城化、一体化有序推进,新城新市镇陆续崛起,产业集群不断壮大,行政管理体制有了重大创新。这些探索与尝试,使沈阳经济区积累了经验,为其他区域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物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物流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产业集群战略是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路径选择。本文根据内蒙古的产业现实状况和经济发展需求,提出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内蒙古"西部经济区"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实现内蒙古"西部经济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闫婷  李鹏 《特区经济》2012,(5):213-215
加强区域或城市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及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重要行动。大沈阳经济圈的建立是顺应时代潮流和自身实际的需要。为了实现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城际连接带建设是关键问题。因此,本文从沈阳经济区自身特点出发,深入系统地揭示了城际连接带建设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战略思路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金英兰 《中国经贸》2008,(20):45-47
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近年来,沈阳市的服务业占地区经济发展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文章研究了沈阳市服务业的现状,认为沈阳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存在发展滞后,结构不合理、市场化程度偏低等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沈阳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重 《特区经济》2006,211(8):286-288
近年来,国家对振兴环渤海区域经济与设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给予高度重视。滨海新区已经由城市发展战略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这对滨海新区的发展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因此,如何发展好天津滨海新区服务业,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对于振兴环渤海经济和北方地区经济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康  严立爽 《特区经济》2012,(5):219-22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港口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与重要增长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东盟、华南、西南三大经济圈的结合地带,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区域中唯一的沿海地带,也是我国与东盟国家陆地接壤、海上相通的唯一西部港口。在此背景下,环北部湾港口的发展就显得尤为关键。但是与我国其他沿海港口相比,北部湾港的发展面临着内部制约与外部挤压的双重压力。这让北部湾港口的发展压力更为沉重。  相似文献   

15.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区域现代化的重要产业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前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拉动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同时也存在产业集聚效应有待加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创新发展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太原市应以知识产权为抓手,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基础保障,深化融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以知识产权集聚区为突破口积极探索聚集模式的创新方式,不断凸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服务功能特色,持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沈阳、抚顺两市的"同城化"是必然趋势。然而,同城不仅是地域的融合,更是优势产业互补的经济融合。文章基于区域比较优势理论,运用区位商法确定并分析了沈抚两市第二产业的优势产业,结果表明沈抚两市二次产业的优势产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势产业间互补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创新层出不穷,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在单位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防科研单位是无形资产的重要“产地”,完善提升国防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对巩固国防、推动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国防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科研院所如何对技术秘密、专利、商标、品牌等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管理提供了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兰晓红  王丹 《特区经济》2011,(9):228-229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核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居于经济社会中心地位的城市,其通过聚集、示范和扩散效应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沈阳经济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重大机遇,沈阳作为省会城市,打造其成为区域核心城市具有优越的先决条件。本文将从经济龙头、极化聚集、扩散辐射以及创新示范作用的角度,就沈阳打造区域核心城市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剖析差距和制约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经济与科技的创新发展为新材料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愈来愈多的研究创新也出现在新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其知识产权也成为侵权的风险高发区。鉴于此,以山西省内新材料企业为例,对其专利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研究新材料行业目前的知识产权现状及风险点,并就企业如何加强新材料产业领域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应对或规避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e past 50 years have brought massive changes in the patterns of economic activity around the world. Not only has global trade increased, but, precisely because of this, many scholars suggest that local (and regional) networks of production and exchange have become more prevalent and important. The nature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s a result, changed quite substantially. And yet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it largely have not. Fifty years after Douglass North introduced economic base theory - asserting that economies grow only through increased exports - it remains the familiar refrain, if not the basis,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 We think it is about time to reassess the merits of base theory as an approach to, and explanation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ordingly,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briefly North's argument for base theory and the debate it stirred up early on. Then we present two evaluations of its current relevance. The first is theoretical: we consider whether changes in the patterns of economic activity in the global north, including the emergence of local/regional networks of production and exchange and the growth of consumer services, have made it possible to achieve economic growth without increasing exports. The second is empirical: using the minimum requirements method, we examine whether the economies of Canada's cities have become more locally oriented and, if so, whether they have grown. Both evaluations indicate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ndeed possible through increased local activity (although exports remain important). We conclude that it is time to consider more nuanced models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at accommodate the multiple ways in which development can be achie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