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影响等因素制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转移能力的增强能够拓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空间,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动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提供,很大程度克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力,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稳定程度。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是决定城市化进程快慢与否的主要要素。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在地域空间上的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从近代一直到现代,是农村工业吸纳了中国50%以上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对此的解释:(1)农民对城市化与发展乡镇企业的不同模式选择,本质上是对城-乡不同转移收益和成本的比较.(2)中国快速的城市化造成了城市的可流动要素集聚密度过高、土地和住房等非流动要素价格过快增长,这增加了转移者的边际成本.(3)城市的高生活成本已经使转移者出现收入-支出不对称局面,增加了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的困难,因此农村劳动力需要乡镇企业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4.
5.
笔者认为,制约农村过剩人口转移主要有两大障碍,一是制度性障碍,二是城市化弱质。改革开放后,制度性障碍在市场的冲击下,已逐步弱化,并显示出被消除的迹象和趋势,但城市化弱质仍然成为农村过剩人口转移的最终障碍。一、城市聚集人口能力弱质,阻碍了农村剩余人口的转移。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是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城市聚集人口数量太少,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据联合国《人口统计年鉴》资料,1992年,美国城市人口为76%,日本为77%,英国为89%,法国为73%,加拿大为78%,中国为27.63%,1999… 相似文献
6.
7.
中国农业的低效益和农民的低收入是中国农村的核心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两低”问题,政府必须对农业发展政策做重大调整,全面推行积极的农业人口城市化发展战略,这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1.农业要发展,单单依靠农业本身的思路是不可取的,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农业是一个受自然条件影响严重的部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表现得特别明显。在技术不变、土地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无论怎样增加劳动力的投入,农业产量也不会有大的提高。农业增长缓慢决定了农民收入增长不可能很快。同时,由于农产品需求通常…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文章认为直到目前,是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吸收了中国50%以上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对此现象的解释是:(1)中国的城市化模式已经造成了城市中的人口集聚密度过高、土地和住房等非流动要素价格的过快增长,大大增加了城市化的边际成本。(2)城市化的高成本已使多数转移者出现了收-支不均衡增长格局,增加了农民工城市化的难度,促使其选择乡镇企业就业或者从事候鸟式打工。(3)部分农民工之所以选择乡镇企业而全盘非城市化的转移模式,主要是为了有效降低转移的边际成本,这实际上是对城乡不同转移收益与成本进行对比后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9.
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进程实证——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河南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此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相对于产值比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显著偏高,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严重偏低。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模型,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因素是转移空间不足,即二、三产业就业容量不足。其中,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其内部构成不合理,是导致转移空间不足的重要原因。这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政策启示:兼顾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二、三产业的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人口城乡增长规模、空间地域分布演变、经济活动非农化转移以及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等方面对吉林省大安市城市化发展态势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分析。中心城市对人口的集聚作用在县域层次上更为突出,人口不均衡分布特征显著。经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乡镇企业的发展而带动的城市化加快发展后,从90年代后期开始,县域层次上的城市化进程要较全国平均水平缓慢。城镇人口增长规模在不断缩小,乡村人口绝对数量在减少。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转移快于就业结构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趋势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1.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过剩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以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动要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劳动力结构以及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出发,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三方面因素,综合分析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以及在农村人口不断增长的环境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过剩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以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动要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劳动力结构以及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出发,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三方面因素,综合分析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以及在农村人口不断增长的环境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反思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能否合理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也影响到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本文中,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条重要途径,强调各级政府应采取的行动和措施,最后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及意见。 相似文献
14.
农村人口转移及加快城市化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农村人口的迁移或转移既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 ,同时又与迁出地的推力因素和迁入地的拉力因素密切相关。文章指出 ,必须根据实际 ,选择正确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16.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不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农业劳动生产率只能在目前的低水平上徘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无法顺利进行,整个农村经济的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便无法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决不是一个单一目标,它至少必须兼顾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村人口城市化这样的双重目标。本文拟根据近几年晋中的实践,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优化模式及其对策作 相似文献
17.
正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挑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的进程已没有后推的余地 在未来的中长期战略发展过程中,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仍属就业。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转移结构特征:基于城市化能力的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乡镇企业吸收了1/3农村劳动力,城市打工-农村定居的农民工又占很大比重,使得中国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着显著的结构特征。本文的解释是:(1)除刘易斯的推力和拉力外,农村劳动力选择何种转移模式,以及能否实现城市化目标,还取决于劳动力转移的边际收入是否大于边际成本;(2)在当前,乡镇企业转移、城市打工的候鸟式转移以及城市化这三种不同的模式共存,反映了不同的边际收入与支出的动态均衡关系;民工荒实际上是转移者对收-支非均衡的现实反映。因此,应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收-支均衡关系对城市化政策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9.
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提出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为目标,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于西部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在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的稳步转移。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对云南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为城市化的推进提供足够的产业支持,加上一些实际情况,从而使城市化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存在诸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城市就业压力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本身素质低、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