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园园  于星 《改革与开放》2016,(10):114-115
首先,对有关儒家“亲亲相隐”与腐败关系论战中有代表的四家进行了阐述.他们分别是代表反方的刘清平和邓晓芒,代表正方的郭齐勇和杨泽波.最后,从心理学角度对这场论战的一些争论进行思考,对人们亲亲相隐和大义灭亲的意识和无意识以及中国语境下的两难推理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
宛霞 《理论观察》2009,(2):82-84
“亲亲相隐”原则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曾在历史上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当今,在刑事立法中,应对“亲亲相隐”原则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做法,吸收其合理成分,缩小我国刑法中包庇罪的犯罪主体范围,使我们的刑法更具人性化。  相似文献   

3.
曹洋 《改革与开放》2013,(20):70-71
"亲亲相隐"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争论导致了对儒家伦理的不同认识与评判。许多因此生发的对儒家哲学的诟病正是出于对"隐"与"直"二字的望文生义式的片面理解,因此回到原初语境,阐释孔子之本义,"隐"为沉默、回避,"可与言而不言",故最为切近中道、直道。如此,方能超越立场评判,明辨学术事实。  相似文献   

4.
想说爱你,并不容易"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暂时落后的学生,更不能把这样的学生放在一边凉起,不管不问.这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随着老师的教育、启迪、帮助,他们都会发展、变化.就算他们不能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我们也要用"亲亲教育"的理念浇灌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个"亲亲教育"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亲亲相隐"不仅足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要制度,在西方法律中也有近似的规定.本文对中西法律思想中的"容隐"制度历史发展进行考察,分析其中相通和差异之处.笔者认为现今社会"容隐"制度的发展是对传统法律思想的去伪存真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袁毅 《重庆与世界》2017,(21):84-85
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暂时落后的学生,更不能把这样的学生放在一边凉起,不管不问。这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随着老师的教育、启迪、帮助,他们都会发展、变化。就算他们不能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我们也要用“亲亲教育”的理念浇灌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个“亲亲教育”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德育的最高境界是无言之教。亲亲德育的建构所营造出的具有亲近感、亲和力和亲善度的校园生活,自然会为孩子们的心灵留下意味丰富的内涵!《中国西部(教育)》:钟副校长,你好。我们知道珊瑚实验小学是是重庆市第一批示范级小学,也是由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荣誉称号的学校,学校的"亲亲德育"久负盛名,在学校的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那么什么是"亲亲德育"?它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的呢?  相似文献   

8.
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逐步深入司法实践的大环境下,文章通过分析当前亲情犯罪中存在的宽严倒错现象,提出根据亲情犯罪的具体性质、情节,该宽则宽,该严则严,并倡导适用"亲情会见"、"亲亲相隐"等制度,以期更好地在亲情犯罪中贯彻"宽严相济".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隐转喻视域下,基于体验哲学、认知隐喻理论、认知转喻理论,对英汉经济新闻语篇中"head"与"头"进行认知解读,探究"head"与"头"人体隐转喻的异同,并分析产生异同的原因,试图探讨英汉语言中人体隐转喻的认知共性和个性,说明人类具有普遍意义和共性的认知模式对语言意义理解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更正说明     
<正>《黑河学刊》2013年8期哲学研究栏目,作者刘亚峰,目录标题应为"乐而忘天下,所乐何事?——也谈《孟子》‘窃负而逃’",其文章内文参考文献如下:[参考文献][1]有关国内学术界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讨论,参见郭齐勇主编:《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相隐"为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邓晓芒著:《儒家伦理新批判》,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郭齐勇主编:《<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