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利润不断攀升,税后利润增速基本保持在30%以上;2011年,我国银行业净利润更是突破万亿大关,创历史新高。银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在我国成功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可谓功不可没。然而,在全球经济暗淡无光、国际银行业危机暗涌以及国内经济面临众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的"暴利"现象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关注。  相似文献   

2.
新观点     
《时代金融》2012,(10):22
<正>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用"暴利"这个词形容银行业利润有些过分。相对于其他行业,2011年银行业的利润状况确实是不错,但银行业系统2012年恐怕还面临着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还有一定的缺口。  相似文献   

3.
2011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只有9.5%,但中国银行业利润却占到了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20%以上,这意味着中国银行业从实业获取的利润远远超过了国际水平。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型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革以来,各项业务得到长足发展,利润逐年增加。但近年来全球经济的低迷以及国内经济增长减速,使得银行业发展大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大型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银行业实现净利润1.24万亿元,同比增长19%,而2011年银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37%,盈利增速放  相似文献   

5.
长期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和直接融资的发展,银行息差可能缩小,利润增速可能下降,未来银行业需要调整经营发展战略,拓展盈利空间2010年、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高速增长,增速达到36%左右,2012年下降至19%。近年来的盈利增长,使银行业不仅能计提大量资产减值损失准备,提高风险抵补能力,而且能留存较多利润以补充资本,为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创造有利条件。目前,银行业在经营管理效率、风险管控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长期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和直接融资的发展,银行息差可能缩小,利润增速可能下降,未来银行业需要调整经营发展战略,拓展盈利空间。  相似文献   

6.
客观看待银行利润高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金融》2012,(5):5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去年净利润突破万亿大关,创历史新高。在国际银行业危机四伏,全球经济前景暗淡,以及国内经济面对诸多不确定的背景下,银行利润的高增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几年我国银行业税后利润增速基本保持30%以上,利润不断攀升。200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利润为4467亿元,2008年为5834亿元,2009年为6684亿元,2010年为8991亿元,一年一个台阶。银行  相似文献   

7.
中国利率市场化推进时机趋近成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利率管制有违公平和市场原则银行业利润达到工业企业利润30%在过去的八年中,我国GDP增长了1.49倍,39个工业大类的工业企业利润仅增长了3.8倍,上市银行业净利润增长了26.9倍,相比之下银行业利润占工业企业利润的比重增加了6倍。2003年国有银行改革以来,银行业资产规模快速扩张,保护性息差维持在较高水平,银行业的净利润在2003年的时候仅为工业企业利润的4%,至2010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23%,预计2011年将接近30%(见图1)。  相似文献   

8.
《2018年度"全球千家银行排名"解析》近期,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了2018年度全球千家大银行排名(The Banker's Top 1000 World Banks Ranking for 2018)。经营数据表明,全球千家银行7年以来首次实现一级资本与税前利润的双位数增长,全球银行业资产质量呈向好态势。中国银行业一级资本和税前利润均为第一,中国四大银行占据千家前四强;欧洲银行业显著回春,税前利润全球占比提升7.4个百分点至20.3%;美国银行业整体表现平稳向好,部分大型银行表现抢眼。从发展趋势来看,全球银行业面临更加复杂的经营环境,利用金融科技探  相似文献   

9.
仲垣 《金融博览》2011,(17):6-9
今天的中国金融业发展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尤其是银行业,2011年总资产已破百万亿元,净利润已占全球银行业利润的五分之一。 我们欣慰地看到.一些金融企业在自身获得发展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已将承担社会责任纳入其经营战略之中。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博览》2011,(9):6-7
今天的中国金融业发展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尤其是银行业,2011年总资产已破百万亿元,净利润已占全球银行业利润的五分之一。我们欣慰地看到,一些金融企业在自身获得发展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已将承担社会责任纳入其经营战略之中。  相似文献   

11.
1978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省际间的差异也在持续不断的扩大。本文以收敛性理论为分析基础,从固定资产投资角度对1978-2007年间我国省际间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我国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β趋同,但是存在俱乐部趋同,东部和西部趋同比较明显,而中部趋同不明显。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投资主体细分,以论证固定资产投资各主体投资行为差异是否是条件β趋同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实体经济部门需求和金融部门的供给的高度不匹配,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依靠传统的国企投资来拉动,已不再奏效,低效率和泡沫泛滥的并存,经济增长难以为继。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民企的内源性融资是否还能持续下去?近年来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金融市场化的实践,表明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的竞争解决不对称信息问题,把过去银行认为不符合贷款条件的无效融资需求最大限度的转化为有效需求,就能够有效地降低民企的投资扩张的临界点,形成经济增长的新源泉。因此,不仅仅依靠利息率市场化的调整,而更需要通过金融机构之间的积极竞争,从而填补金融市场的供求缺口。  相似文献   

13.
依据扩展的农民生命周期消费模型,采用灰色GM(1,1)新陈代谢模型对2010~2020年中国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和农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进行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测算了同期中国农民养老保险需求,研究表明:未来10年,中国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保持5.9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农村家庭平均人均支出将保持14.6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由此决定了中国农民养老保险需求将保持21.4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相似文献   

14.
影响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以来,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成效开始明显显现,经济增长率开始高位回调。该文认为经济持续升温的态势已经扭转,开始进入下行通道;价格涨幅持续攀高的态势也有所缓解;但国内经济的一些新问题如生产企业所面临的困难、房地产业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居民消费的降温值得重视;美国金融问题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日向需充分估计;最后文章认为只要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和调节的时机,我国就能够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态势。  相似文献   

15.
秦斯 《中国外资》2009,(24):94-95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中国在劳动力及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使得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飞速增长。随着中国每年巨额的贸易顺差,国外对中国出口产品所采取的贸易壁垒措施也急剧增加,频繁提出反倾销中诉。我国企业在面对应诉与否之间有着很大问题,本文从反倾销会计角度针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两方面得出了关于应诉决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过去十年,全球性不均衡问题逐渐成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中心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中国的外部失衡问题,研究了2008年后促使中国经常账户盈余下降的影响因素,预测了中国外部顺差的走向。本文认为,未来几年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将保持适度。外部失衡不能反映当今中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征。随着中国国内经济越来越依赖投资的拉动,内部失衡问题将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17.
评论     
《中国货币市场》2011,(10):79-79
卢中原: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保持在9%~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吹风会上表示.经济增长速度应该在一个合理区间内上下波动,这个合理区间是由经济体增长潜力决定的.根据改革开放30年来平均增长速度推算.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大概在9%~10%。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财政金融、国家中长期规划等手段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大体稳定在合理区间内。中国经济只要能够保持9%左右的增速.就能对全球经济增长发挥重要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ARCH类模型对中国和台湾地区的实际GDP增长率的波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实际GDP增长率的波动有ARCH效应,并且GARCH模型拟合效果最好,而台湾地区实际GDP增长率的波动没有ARCH效应。这表明中国经济波动率是变化的,实际GDP的增长率是对称的,而台湾地区的GDP的波动率是不变的。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选取人口结构、宏观经济因素和经济增长三方面的变量对我国高储蓄率的成因进行探究.通过协整理论的EG两步法否定了储蓄率和存款利率、城市化率存在协整关系,得出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高储蓄率不具有解释作用的结论.通过将人口结构变量、经济增长变量联合对储蓄率回归,发现经济增长变量对储蓄率的解释作用并不显著,人口结构变量显著影响储蓄率,从而得出我国储蓄率长期趋势主要受人口结构变化影响的结论.这一发现对我国未来人口政策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济南金融》2009,(9):63-66
囿于现阶段中国经济实际,信贷政策必然成为货币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承担着促进经济增长和引导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使命。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信贷资源配置成为中国经济"保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信贷结构与经济产出结构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了信贷增长对于经济产出增长的积极作用,为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信贷资源配置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