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第九期刊登了詹向阳的《农业劳动力的非正常转移要引起重视》一文。詹文开宗明义,观点十分鲜明,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是非正常的。 文章指出:我国“近几年,农业劳动力流入非农产业的数量和速度,有着惊人的增长。1986年转入乡镇企业劳动力比1979年增长51.4%。至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巳拥有8500万农村劳动力……”。对上述数字的“惊人”,可以有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惊喜”,另一种是“惊”忧。詹文的观点显然不是前者,而是后者。  相似文献   

2.
对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持续发展的探讨陈雩桢,拉叶建平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探索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骤、途径,提出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指导农村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的阶段发展自改革开放到1984年...  相似文献   

3.
一、劳动力转移在发达国家的情况日本在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以后 ,劳动力开始逐步转移 ,机械化程度相应提高 ,在1980年从事第三产业的比率高达42 % ,大大超过从事农业生产的比率(24 %)。60年代以后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部门的最盛阶段 ,劳动力转移主要发生在以水稻为主的土地利用型农业部门。但是 ,由于日本农户经营的规模小 ,机械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从而使农业生产费用增大。1987年达171 4万日元 ,比1950年每户平均农业经营年投入4 6万日元扩大约36倍。而农业机械年利用率不到14 % ,昂贵的联合收割机…  相似文献   

4.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个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已经逐渐形成。其结果必然会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认真探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思考唐洪潜,刘宇农业劳动力从种植业领域向林、牧、副、渔业领域尤其是从农业领域向非农产业领域转移和流动,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性趋势。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劳动力将作为一般商品进入市场的条件下,其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跨城...  相似文献   

6.
文章提出发展中国家摆脱过多农业剩余劳动力困扰的出路在于发展农业。农业发展的实质在于持续的资本投入和(或)劳动替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加资本投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形式包括强制性转移和诱发性转移。广大发展中国家适合选择强制性质量提高和诱发性数量转移为主的战略。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设想的农业劳动力城市转移空间潜力并不大,出路只能是挖掘城市外空间转移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一直是制约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认真分析研究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对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重庆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分析,找出其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农业劳动力转移成本构成和判断转移成本高低的基本标准——转移成本收益率的分析,提出为了确定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和速度的合理性,必须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转移成本界限。这个界限的最低点应该是转移成本收益率不低于把该成本用于农业生产的收益率或农业部门的平均利润率;最高点应该是转移成本收益率不高、于非农产业部门的社会平均利润率。  相似文献   

9.
大量的闲置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制约南通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对于统筹南通市城乡整体联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南通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2001年,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303.89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达122.4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  相似文献   

10.
周振波 《农业经济》1998,(11):31-32
诸多学者专家认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是农村的非农产业和城镇。笔者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有不同的主渠道。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是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而当前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发展缓慢,“转移”的主渠道就应该发生变化,就应以农业内部消化为主渠道。一、以农业内部消化为主渠道的原因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要解决就业问题,最重要的是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制定创造性的、精心设计的农村综合发展计划,重点应放在农村和农业内部的生财之道。托达罗的这种观点值得…  相似文献   

11.
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概念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在一些有关农业发展的论述中以及在文件、讲话中常可见到这样一类说法,如“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中”,“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农业发展的趋势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等。这些说法在概念上尚可商榷。 首先,传统农业在农业发展史上不是一个阶段。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生产力的性质状况划分,有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按生产关系的性质划分,有原始社会农业、奴隶制农业、封建制农业、资本主义农业和社会主义农业等,但不存在传统农业这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上,无论是理论演绎还是政策推进,都明显地倾向于“小城镇吸纳战略”,这一倾向有失偏颇。正确的选择应当是“城市吸纳战略”,其基本含义可概括为:兼顾经济增长和效益优化的双重目标,有计划有区别地逐步打开城门,引导资金和劳动力由农村流入城市,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3.
技术进步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资金、劳动力,都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因此,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作为一个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一方面要受制于各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状况;另一方面,也会对产业的技术进步产生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农村80年代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村产业技术进步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以揭示它们间的相互影响机理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农民增收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深层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而低效率的劳动生产率是由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农业部门存在着工作分摊现象造成的。作者就此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从传统的、生产效率低的农业部门或农业地区向生产效率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或工业地区的转移形成的劳动资源的重新配置不仅直接构成经济的变化,而且由于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直接影响经济总量的增长。因此,我们要关注处在历史转型时期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潍坊作为山东省的一个农业大市,近年来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时,围绕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形成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的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开辟了具有地方特色农业劳动力转移途径。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农业劳动力转移之力论于天义一、农业劳动力转移之力论提出的依据及认定本文提出农业劳动力转移之力论,是依据近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大量外流这样的事实:1.农业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大量转移。据统计,从1978年到1989年11年的时间内,共有5348万农业劳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高寒山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及障碍,探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出路,提出该类地区在今后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政策选择。由于贫困地区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及所面临的社会经济背景方面存在着普遍的一致性,因而,本文所探讨的问题、得出的一些结论和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将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及其转移,是一个内容十分宽泛的题目。作为理论探讨,我们至少应当涉及这样几个方面:剩余农业劳动力是怎样产生的,其转移或流动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单一的,还是多重的?如若是多重的,那么主动因与次动因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转移或流动对农民心态,社会结构的演变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在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机制是什么?障碍其转移或流动的因素是哪些?等等,本文试将这些方面抽象出来,围绕产业结构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关系,提  相似文献   

19.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从 2 0世纪 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经过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农村经济政策 ,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都得到了巨大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 ,转移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 ,创造了巨大的农村市场需求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和社会转型。但是 ,近年来 ,由于农业内部深层次矛盾以及乡镇企业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突出 ,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回落 ,农民增收缓慢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下降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如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笔者认为 ,除了继续依靠发展乡镇企业外 ,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指标存在一个误区。顾名思义,好像在农村的劳动力应该转到农村以外的城市或其他什么地方,这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农业劳动力可以在农村内部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