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年上半年,出乎人们意料,经受非典冲击的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GDP增长了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31.1%,是1994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9%,为1996年以来的最高值;进出口同比增长39%,比上年同期加快26.7个百分点。这些数据使人们看到中国经济旺盛的生命力。舆论普遍认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开始。但同时,一种认为中国经济开始出现过热的声音也悄然升起,中国经济是否真正过热?如何看待这次过热之争?本刊结合经济学者和权威部门提供的信息将有关问题进行综述,希望有助于读者认识当前经济…  相似文献   

2.
《民营视界》2004,(4):1-1
2003年全年的GDP增速为9.1%,尽管有关部门连续出台了各种调控措施,比如倾向性很强的产业指导政策、对金融机构信贷扩张的劝说等,都未能挡住经济飞奔的脚步,使2004年第一季度仍延续了上一年的惯性。一轮轮的结构性经济过热烘烤着日渐发胀的头脑,经济的整体温度也一升再升。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正快速增长,很显然的,亚洲许多财务总监现在认为它是增长得太快了。”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是否过热这一议题,最近一段时间在中国经济界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连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也于2003年7月15日在华盛顿举行的国会听证会上说:中国需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中国经济过热了吗?我们将在本文中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是经济过热还是工业化进入新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经济是否出现过热,有已出现过热芦头、尚未过热、总体正常局部过热三种代表性观点。本文认为,如果从中长周期来观察,当前经济既不是总体过热.又不是局部过热,也不是没有新特点的正常发展,而是中国的工业化已进入以重工业重新大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新阶段。为此,政府应采取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谨慎推出产业调控政策;适当提高经济增长的预期;谨防各级政府投资过热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小小寰球 炎凉各异。近一年多来,虽然我国经济保持了稳步增长态势(在2002年的4个季度里我国GDP的增速分别为7.6%、7.8%、7.9%和8%,始终保持了小幅加速上扬势头),经济学家们却一直对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是否启动存在着争议,因为谁也不能肯定,当时经济的上升行情是反弹,还是反转?然而,急剧升温的经济指标给争议划上句号!  相似文献   

7.
《海外经济评论》2006,(32):19-20
【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27日】经济学家认为,虽然调高利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都能够对“经济过热”产生效用,但通过控制广义货币M2货币的供应量,是目前中国抑制经济过热,较为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在2004年似乎已经进入稳定减速的轨道,但在2005年初却显加速。2005年前两个月的数字预示着中国工业生产再度升温,其炽热程度几乎接近一年前的水平,这是否预示着中国经济会再度过热?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中国经济一直都炙手可热,近来人们更是看到了一些经济过热的征兆。为放缓信贷增长的步伐,中国政府已采取了数项举措,如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并对一些产业实行贷款限制,这无疑是踩在了中国经济这辆高速列车的“刹车”上。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前10个月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在宏观调控下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对外贸易顺差屡创新高,但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却逐月放缓,工业企业利润增长更是大幅回落。这种冷热不均的宏观运行态势,说明宏观经济中供给的力量不断增强,产能过剩的苗头已经出现。为此,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发展与改革工作会议同时拉响了产能过剩的警报,明确了2006年经济工作的一个任务是推  相似文献   

11.
今年上半年经济呈不断升温的趋势,在7月份出现了扭转,产出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均比上月明显回落,物价涨幅再次转降。由于1个月的变化有可能是随机因素影响所致,因此经济的升温趋势是否会由此结束还不能作出判断。但从货币供应量M1和企业存款看,其增长速度在仍在上升,可能对未来经济走高有一定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今年以来,我国GDP猛增、CPI居高不下,各种经济指标一路陕跑,中国经济偏快转为过热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罗雪峰 《环球财经》2009,(1):124-124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逐渐加深,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形势明显恶化,各国政府纷纷出手,迅速改变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的的紧缩政策,转向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与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抗击经济衰退与通货紧缩正成为全球领导人首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面对全球金融市场日益陷入信用与流动性紧缩危机。有着“国际经济支柱”之称的几大机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纷纷就正在逐渐恶化的全球金融市场危机和进一步蔓延的风险发出警告。  相似文献   

15.
“进口的放缓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如果眼下随之出现的实际增长速度保持下去,2005年的贸易顺差将不会是600亿美元,而是14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信息》2004,(12):38-38
在日前举办的“2004年世界经理人峰会”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教授表示,中国并没有出现普遍意义上的经济过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2005,(3):A001-A004
1-2月份,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回升,居民消费价格的涨幅有些反弹,但是从投资增长速度的稳步下降和进口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的情况看,宏观经济形势正在进一步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8.
10月份,我国主要经济指标有升有降,工业产出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呈下降走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上升,物价涨幅基本稳定,贸易顺差再创记录,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仍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广西经济》2005,(8):7-7
据自治区统计局消息,上半年全区生产总值(GDP)为1612.2亿元,同比增长12.3%,经济增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市场价格总体高位回落。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信息》2003,(22):34-34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的增长阶段,同时也步入了一个重要的调整时期.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有必要预防局部经济过热,可采取适度从紧的总量政策;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宏观经济面临风险,在风险因素不断累积的形势下,应对症下药采取有力措施规避风险,关键是要加快银行体系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日前在"2003中国产业发展论坛"上,就未来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与展望时阐述了上述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