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图书馆工作离不开读者与读者服务,读者到图书馆是为了获取知识,图书馆是"推销"知识场所,是无偿地向读者传播知识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收集、整理、存储、传播和开发文献信息并向社会提供使用的文化教育机构。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工作人员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服务活动。根据读者需求,不断调整图书馆藏书结构,引起读者借阅兴趣。用现代化手段代替传统的借阅方法,提高大量图书文献信息,提高图书馆读者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教育教学的管理模式。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与此同时,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读者的需要。所以,基于数字网络背景下的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的构建就成为了现代图书馆改革的重点。利用数字网络的优势,构建一个现代管理模式。本文主要阐述了在数字网络环境下,现代图书馆构建读者服务信息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应该采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随着电子图书发行量和发行渠道的增加,由于各种技术和管理上的原因,人为造成传统印刷体图书和电子图书在使用环节上分离并形成资源大量浪费现象,给读者的使用特别是图书馆文献服务系统的建设工作增加了许多障碍。文章提出,为解决印刷体图书和电子图书在图书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应将印刷体图书和电子图书进行整合,从国家文献资源信息化工程开始,建立统一标准,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从图书出版发行、相关电子资源制作、文献检索平台到自动化系统的一条龙服务系统,为图书馆和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印刷体图书和电子图书使用环境。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对接高校、学生与企业的纽带与桥梁,如何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推动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改革、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已经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从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图书阅览室的改革背景与目标入手,对图书馆馆情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推进图书馆服务的重要举措,如根据专业调整纸质文献典藏,以读者为导向合理调整图书馆经费配置与使用,提供凸显高职教育特色的服务等.  相似文献   

5.
亓军华 《中国报业》2012,(4):237-238
在以信息检索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和图书馆2.0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图书馆发展迅速,读者对图书馆的高质量的服务、文献资源借阅的快速和高效、以及文献的形式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在介绍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主要从文献存储形式、图书馆管理方式、开馆时间以及图书馆管理人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6.
福田区图书馆率先试行图书专递服务。图书馆根据读者需求,通过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结合网络技术及现代物流等手段,将书籍送至读者指定地点。这给居民带来了读书的便捷,大大节约了读者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光盘资料的分类、管理及开发和利用几个方面论述了光盘资料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中的作用。目的在于科学管理好附盘图书这一类文献资源,使读者能方便快捷地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阅读附盘图书,从而成倍提高附盘图书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20实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已经逐渐成为科技、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样也改变着以教学、科研服务为中心的高校图书馆。随着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信息图书馆等新兴概念的出现,我国各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文献的收藏库有必要加大力度进行机构改革,使得高校图书馆实行信息化管理。重新定义图书管理员的身份和地位,以充分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宋霞 《北方经贸》2001,(9):183-184
图书馆服务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读者服务工作直接体现了图书馆的性质,职能、方针和任务,是开发图书资源,满足读者需要的桥梁。中专图书馆是学校文献情报中心,是服务育人的重要阵地,是中专生猎取知识的第二课堂。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图书馆的资源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传统的图书馆变成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图书馆。而电子文献资源是现代化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传播快,使用方便快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共享性好,服务范围广,更新快,检索功能强等优势。简单介绍电子文献资源及常用检索工具,提出如何快速准确地检索到读者所需的电子文献资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高校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是在网络信息环境下满足读者知识服务需求的必然选择。知识服务是以读者满意为目标,知识创新为本质,完善方案是重点,进行动态跟踪,使知识增值。高校图书馆依据丰富的文献资源、人力资源与技术优势,开展知识服务应转变观念,坚实地迈出知识服务的第一步;进行深入的读者需求分析,以引导需求;开展定题跟踪服务,进行重点突破;由点到面为教学提供知识信息;为专家教提供个性化服务,为硕博人员提供专题性服务。  相似文献   

12.
《商》2016,(8)
高校图书馆一直将以用户为中心作为自己的服务理念,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为高校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平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由文献服务逐渐转化为信息服务,并受到了用户的好评。不过随着智能化网络技术的逐渐发展,高校图书馆现有的信息服务模式又逐渐向知识服务模式转变。将知识地图引入高校图书馆,让能提高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质量,为高校图书馆用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图书馆在服务理念、方向、内容、方式和员工素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要求图书馆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 ,更新观念、恰当定位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广、快、精、准”地向读者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14.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信息服务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主要文献信息集散地的图书馆,开始了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资源建设与服务的研究与实践。现在的高校图书馆馆员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相似文献   

15.
服务与管理的界限是高校图书馆运行的难题。读者权利滥用已经影响到图书管理与服务所必需的公共秩序;同时也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显著的制度漏洞。正确界定读者权限与图书管理与服务方面的责任已经成为维护图书馆正常公共秩序所必需的制度诉求。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社会已经是信息资源的社会,谁掌握了更多的信息知识,谁就能在社会中发展。图书馆作为一个提供知识信息的最大平台,已经从原来的提供知识转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任务,这是信息网络时代赋于图书资料室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加强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以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为深化读者阅读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本文就此论述了如何加强图书管理,以更好的为大家服务。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全球信息化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既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网络世界。在信息社会中,各类信息机构不断涌现,他们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其中经营信息咨询业务的发展更为迅猛,这些信息行业的出现,以其经营活动满足了社会的信息需求,促进信息业的发展,但同时也给传统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带来了强烈的竞争。作为以储藏和传递文献信息的图书馆来说,发展网络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就是在这种形式下应运而生的产物。目前,电子阅览室已经在我国图书馆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在导致图书馆系统的一场变革,即图书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有传统化的服务方式向现代化的服务方式转变,由单一的文献信息服务向多媒体网络信息服务转变。这些转变都无疑的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但是如何更好的发挥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功能,却已成为目前图书馆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明确电子阅览室为读者服务的重要意义电子阅览室是图书馆特有的一种产物,它不同于社会上的“网吧”,以及其他信息经营机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依托,集电子型文献检索、阅览、服务为一体,以光盘服务器、网络服务器和工作站为支持...  相似文献   

18.
网络环境下,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利用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极大冲击和挑战.如何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发挥图书馆的最佳效益,这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图书馆管理体制.本文阐述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网络环境下,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利用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极大冲击和挑战.如何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发挥图书馆的最佳效益,这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图书馆管理体制.本文阐述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邱运梅  蔡翔 《市场论坛》2013,(4):99-100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图书馆的工作重心已经从为读者服务逐渐转向引导读者主动获取知识。图书馆的日常运作已不能满足新功能发展的需要,项目管理把人力、财力、物力进行集中,具有目标性强、效率高、操作性强等特点。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既能维持图书馆的传统功能,又能更好地开拓图书馆的新功能,文章就项目管理在高校图书馆图书采选工作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