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以来,深圳每年都会刮起多次“审计风暴”。虽然每一次“审计风暴”都会引来相应的“责任风暴”,每一次“审计风暴”都会赢得媒体与公众广泛的赞誉,但深圳审计人并未满足于此,他们早已将探索的目光穿过掌声与鲜花,去探寻“风暴”之后新的审计之路。固然,“审计风暴”有助于树立审计的权威;但“风暴”再强,也还是传统的行政手段,而且过于依赖各级执行者的个人意志。运动式的“审计风暴”尽管看起来很有威势,但每一次,都是跟在一串审计清单后面的“亡羊补牢”;每一次,“风暴”能改变的都远远不如人们期待的多,更遑论对制度建设的推进;每一次,依然是审计机关穷追不舍,屡犯屡审,违规部门我行我素,屡审屡犯。  相似文献   

2.
赵艳芳 《宁夏审计》2004,(B11):19-19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曾几何时,你向我走来,我向你奔去。从此一种依恋将你我系在了一起并化作浓浓的情愫。这就是让我矢志不渝,甘愿为之奉献一生的神圣事业--审计。同首十余年的审计人生,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几多艰辛,几多欢笑。当审计一天天渗透到经济领域的每个角落时,当审计一天天被社会认知和接受时,当审计被冠之为“经济卫士”的美誉时,当审计风暴刮遍整个中华大地时.我作为审计战线上的一份子,怎不感到骄傲和自豪啊!  相似文献   

3.
物换星移,我在审计战线已经摸爬滚打了16个春秋,饱经了风刀霜剑,尝尽了酸甜苦辣。16年的审计生涯告诉我:审计,虽没有枪林弹雨,但也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虽没有鲜花和赞歌,但也有“审计风暴”铸造的丰碑。  相似文献   

4.
自6号令公布实施以来,对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使审计工作更加走向规范化、科学化。2004年的审计风暴,公众的视角更多地投向了审计。对审计人员来说,这即是一种荣誉、一种自豪,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一种风险。面对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由于各种管理体制的不断转换,使得在财经领域存在着诸多的违规违纪现象。公众呼唤审计、支持审计、关注审计,  相似文献   

5.
2006年7月,伴随着审计风暴,我考入了辽宁省审计厅,成为审计战线上的一名新兵。 两年来,我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工作在一线的审计人员,身上少了几分柔弱的稚气,多了几分沉重的责任。在单位里,团结好学、纪律严明、正气凛然的氛围时刻感染着我;在审计中,领导和同事们那严谨细致、求真务实、公正清廉的工作态度深深打动了我。  相似文献   

6.
新人看审计     
谭立 《审计与理财》2005,(10):58-58
说起审计.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最熟悉的也许就是从新闻中听到的“审计风暴”一词。我是一个刚刚接触到审计的新人,琢磨了段时间,也就有了一点个人对审计的看法和认识。用我个人的方法看.审计其实就象一只电子眼,它忠实的看护着国家的财产和人民的利益,一旦有黑手伸向它.电子眼就发出警报提醒人们注意并斩断它。而不辞辛苦的确保这只电子眼正常工作的就是我们的审计人员.也正因为如此,一批又一批的审计人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抛洒在这里。  相似文献   

7.
论势     
木子 《陕西审计》2005,(4):47-47
2003年,“审计风暴”这一词汇,开始频频在媒体上出现;2004年,这个词汇出现得频率更高,风暴覆盖的范围更为广泛,所到之处也更能让当事人变色;2005年,审计风暴将刮向何方?公众的眼光又将停留在何处?  相似文献   

8.
物换星移,我在审计战线已经摸爬滚打了16个春秋,饱经了风刀霜剑,尝尽了酸甜苦辣。16年的审计生涯告诉我:审计,虽没有枪林弹雨,但也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虽没有鲜花和赞歌,但也有“审计风暴”铸造的丰碑。一滴水能映射出太阳的光辉。我是一名普通而又平凡的县级审计人员,在审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随着审计力度不断加大,不断公开.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审计风暴”.审计越来越受到关注.社会各界对审计机关查处违纪违规、打击贪污腐败拍手称快。但随着“沧州审计员猝死”和“白鹅”等事件的发生,许多人对审计机关自身权力的监督制约产生了疑问和担心。为此,本文拟就如何加强对审计机关监督问题谈些看法。我认为对审计机关的监督机制形成,当务之急是强化其监督。  相似文献   

10.
一、创新政府审计的必要性 于2004年掀起的审计风暴,使政府审计相继揭示出了有关中央预算管理、专项资金使用、经济责任等诸多问题,审计结果的连续公告,在社会上引起了风暴般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政府审计面临的众多挑战。政府审计如何有效地履行职责以帮助民众改善民生问题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方向。长期以来,政府审计将更多的精力、财力和人力都投入到了政府硬性监管中,  相似文献   

11.
从2003年起,审计署掀起了被媒体所称的审计“风暴”。审计“风暴”过处,一些吞噬国家财产的巨型“黑洞”纷纷曝光。广东南海华光集团,这艘曾被誉为“民营航母”的巨舰沉没于骤然而至的审计“风暴”中。2005年4月18日,骗贷数十元的集团老板一冯明昌,被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国家投入巨资建设的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被一阵突如其来的审计“风暴”掀开了所谓100%验收合格率“隐蔽”下的重大隐患。  相似文献   

12.
审计整改工作是近几年来舆论和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每年各级审计机关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当年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都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特别是审计署的报告一经面世就会引起一阵“风暴”。然而“风暴”过后,那些披露的问题是否得到纠正,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因此,从审计署到各地审计机关,这几年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2004年起,审计署在每年10月底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各地也纷纷效仿,审计整改工作随即成为审计机关的一项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3.
范炜 《审计与理财》2004,(11):14-15
2003年6月25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审计报告时,曝光了一批违规大案。国家审计署拉开全国第一次“审计风暴”帷幕的同时,审计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也正式启动了国家审计署2003年到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在我国要建设以绩效审计为主体的政府审计。今年6月23日,李金华再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审计报告,又掀起了一场比去年更猛的“审计风暴”。  相似文献   

14.
成长之路     
2004年6月底,伴随着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掀起的“审计风暴”阵阵热浪,我怀着自豪和兴奋的心情,告别校园来到江西省审计厅,很快我就被分配到政法审计处工作。今天看到又一批新同志陆续到厅里报到加入我们审计队伍,回头看着自己一年来的工作经历.最点滴滴历历涌上心头,仿佛又回到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很庆幸自己来到审计厅这个大家庭,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审计署和省级审计部门力掀审计风暴,一时好评如潮,令人振奋,而基层审计相比之下却悄无声息,黯然失色;审计署严格审计纪律,军令如山。而基层审计却不可避免地发生着一些有损审计形象的事件。这一冷一热,一紧一松,究其缘由。颇费思量。  相似文献   

16.
吴天明 《浙江审计》2004,(12):11-12
“审计风暴”席卷全国,凸现出审计结果公开的威力。舆论所称的“风暴”,其力量实则来自透明。我们从审计报告的透明化本身,感受到党中央加大反腐败力度的政治勇气和坚决行动。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增加审计工作的透明度,这是促进政府行为公开和透明的必然要求,也是使审计工作本身逐步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的重要举措,更是审计监督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读《南方周末》发表的《解读国家审计署审计报告》、《审计不是风暴,是透明》两篇文章,眼前似一片蓝天,让我振奋,现将所感,简述如下:先说文章的标题。“审计不是风暴,是透明”,这个说法真好。这次2002年度审计工作报告公布后,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很多媒体,都用‘审计风暴’来评说这一次的审计结果。在这份8000字的报告中,财政部因为违反《预算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被点名批评达10次以上,其中包括财政部在多项转移支付和年终结算中为本系统安排一些资金,一些司局利用职权向地方对口处室安排资金等等。这种以审计报告形式,点名批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近年来中国政府审计中曾引起社会强烈关注的五个热点方面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并阐述了作者的观点。研究结论表明:严格审计八不准是审计独立性的内在要求;审计预告制是审计程序透明化的有效方式;审计买单制是审计责任追究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审计风暴不再继续的前提条件是审计法制化和常态化;干部出国费用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审计风暴"已经刮过将近一年了,有个问题不知大家想过没有,那就是"风暴"究竟是谁刮起来的?要回答这个问题,的确还需要讨论一番-- 有人说,"审计风暴"其实是因媒体炒作而刮起来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李金华审计长自1999年以来,每年都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审计报告,每年都揭露了经济领域一些重大的违法违纪问题,每年都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高度称赞,为什么唯独2004年才掀起"审计风暴"?这就是媒体炒作的结果.审计长向全国人大作审计报告是法律的要求,揭露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是审计的天职,本来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如果不是媒体的炒作,象以前年度一样,就没有什么"审计风暴"了.有人还以李审计长在"风暴"初期拒绝接受媒体采访为依据,认为李审计长起初也不接受"审计风暴"之说.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当"审计风暴"越刮越猛、越刮越大之后,李审计长才不得不改变初衷,面对现实.  相似文献   

20.
张柯 《中国审计》2006,(G00):48-49
十六大报告中把国家审计位置定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上,这就足以说明审计机关的权力和作用。权力得到有效制约,是法治国家的本质特征,也是根治腐败、保障人民权利的重要途径。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何发挥审计的监督的作用成为突出的问题。自2002年末审计署公布第一份关于“非典”专项资金的审计报告以来,从“审计清单”到“审计风暴”,审计公告制度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审计结果,进一步关注、参与、监督审计结果的落实和整改情况,这是对审计工作的一种有力的推动,对审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