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龙 《广告大观》2011,(9):43-44
达芬奇家具被曝光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假洋品牌”的思考,为此笔者从探讨中国制造“标准”这一角度,深度解析家具假“洋品牌”的奥秘。  相似文献   

2.
一、基本步骤对涉嫌的假"洋品牌"主要采取五个步骤开展网上调查:第一步,通过查询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香港知识产权署、意大利专利商标局(UIBM)、英国知识产权局(UK-IPO)、法国工业产权局(INPI)、新加坡知识产权局(IPOS)等官方机构的企业商标数据库,查证假"洋品牌"所涉商标的真实注册情况;第二步,通过查询各省、区、市工商局、香港公司注  相似文献   

3.
《品牌》2017,(1)
大量研究及事实证明,品牌披上"洋马甲"确实能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在中国,许多品牌以假洋品牌问世,引导消费者做出有利于品牌的评价与选择。但中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偏少,尤其是在中国的驰名商标中。本研究通过收集资料并对中国驰名商标进行调查发现:我国驰名商标中也存在"假"洋品牌现象。文章从企业和消费者两个视角总结了假洋品牌现象存在的原因,并以原产地效应作为理论支撑做了进一步解释。研究所得结论对于指导我国驰名商标如何规避中国作为原产地在国际市场上的不利影响,提高和丰富企业在市场上的营销策略,提升品牌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达芬奇们的"失身"虽然短时间内殃及了洋品牌,但从长远来看,恰恰解脱了多年以来洋品牌混杂在假洋品牌大军里的尴尬2011年7月10日,达芬奇天价家具"洋品牌"身份被指造假一事,引发舆论一片哗然,再次触痛了大众消费者的敏感神经。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内“洋品牌”鱼龙混杂,傍“洋品牌”、仿“洋品牌”、造“洋品牌”,已经成为国内一些企业的潜规则。除了对国外知名品牌的直接假冒,一些企业利用部分消费者盲目追求国外品牌的不成熟的消费心理,起个“洋”味十足的名字或者申请注册一个外文商标摇身一变就成为国外根本不存在的“国际品牌”;或者通过在海外注册,在国内加工贴牌,  相似文献   

6.
自2011年7月以来,闹得沸沸扬扬的达芬奇家具事件使得整个家具行业颇受诟病,尤其是高端或名气叫得比较响的品牌及洋品牌和假洋品牌,均受到空前的质疑。由此而引发的家具行业信任危机开始蔓延,不仅仅涉及到本土生产的洋品牌,连名  相似文献   

7.
数字前沿     
国产手机在洋品牌垄断中国市场之初,几乎无一例外的把市场定位于中低档产品。即便这样,真正想以价格优势从洋品牌手中夺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仍异常艰难。洋品牌具有规模效应,高居不下的价位让他们赚饱了利润。此后连续降价,其中仍保留了较大的利润空间,而且极大地冲击了国产品牌。因此,洋品牌对国产手机可谓是高端与低端两路包抄,使得国产手机欲“上”不能,欲“下”也难。  相似文献   

8.
《工商行政管理》2013,(12):31-33
自2012年起,宿迁工商从服装行业开始探索假“洋品牌”行业治理新模式,形成了“力量整合社会化、调查过程信息化、执法手段柔和化?的治理新思路,取得了积极效果。今年1月,宿迁局以此申报全省工商系统重大创新项目。4月下旬,江苏省局在沭阳县召开打击虚假标识进口品牌案件研讨会'对宿迁工商的创新实践予以学定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洋品牌"满天飞,价格居高不下,普通消费者难辨真假、屡受欺骗……2013年4月22-23日,江苏省工商局在宿迁市召开打击虚假标识进口品牌商品案件研讨会上,整治产业化、规模化的假冒"洋品牌"成为江苏各地工商部门热议的话题。作为东道主的宿迁工商局瞄准服装行业假"洋品牌"开刀的做法引起与会代表的兴趣:让消费者成为发现假冒"洋品牌"的主力军,让新媒体成为执法辅助利器,让社会舆论成为促进整改的  相似文献   

10.
丑闻缠身,麻烦不断,洋品牌在中国终于Hold不住了。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洋品牌光鲜外表下的阴暗一面遮掩不住了:家乐福的“价格门”、康菲的“污染门”、古驰的“虐工门”、西门子的“冰箱门”、沃尔玛的“猪肉门”、HP的“欺诈门”等等,形式百样,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1.
宗佩民 《浙商》2011,(16):43-43
企业走假洋品牌道路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合时宜的政策误导,尤其是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12.
假"洋品牌"整治涉及面广,风险也较大,在整治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的社团优势。2012年初,在市局的指导下,我们宿城分局开展打击假"洋品牌"专项整治活动。按照分工,区消费者协会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核心在于整合社会维权力量、恰当把握舆论导向。立足社团定位牵头行业整治2月12日,我们以宿城工商分局、宿城区消协的名义在宿迁市各主要媒体同时发布《关于征集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业黑幕线索的通告》,悬赏  相似文献   

13.
"傍名牌"、"假洋牌"生存于市场,就是自主品牌的沦丧,就是对品牌原创精神的扼杀"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此前一句饱含乡土情结、爱国热忱的歌曲,演绎到今天的商业社会,却成了一些假洋品牌的真实写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和悲哀。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个人投资、个人经营的企业挂靠在集体名下,领取集体企业营业执照,成了名不符实的“假集体”。这些企业的出现,给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带来困难,给市场经济秩序带来混乱,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结合企业年检,日前房山区交道工商所对本地区名为集体、实为个人投资、个人经营的企业(以下简称“假集体”企业)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5.
中国陶瓷是做洋品牌的附庸,傍洋品牌文化,奉行欧式模式去发展,永远成为洋品牌的跟班,为洋人“打工”,还是走自己民族的自主品牌之路;中国陶瓷企业是以长期持之以恒精神,全身心苦练内功,培育好自主品牌走“一品多用”之路,还是以浮躁的心态,以纯粹追求眼前利益为目的,以“多品牌  相似文献   

16.
帅康的“硬功夫”和“软实力”帅康所在厨电行业,也许是中国上规模产业中唯一一个民族企业占据绝对优势的领域,比如吸油烟机、灶具市场,销售前五名难觅洋品牌踪影,民族品牌占有率几近90%。让洋品牌俯首称  相似文献   

17.
建立渠道费用、媒体宣传开支,这对资金少、又渴望尽快启动市场的洋品牌化妆品代理商来说,实在是两块“难啃的骨头”。常常是自己辛苦做市场,到头来却给渠道和媒体白扔了钱!那么,洋品牌代理商如何才能放弃骨头,直接吃肉呢?  相似文献   

18.
2011年7月,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达芬奇天价家具”的秘密,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很多中国的洋品牌被指造假,陷入诚信漩涡。在地球村都在使用“中国制造”,大肆宣扬“中国创造”概念的大背景下,为什么一些中国企业还要反其道而行之,假冒“洋品牌”,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冯永明  何晓春 《浙商》2009,(5):44-49
纳爱斯发展的这些年,正是洋品牌逐鹿中原的特殊时期。 纳爱斯的成长历程,一定程度来说是中国制造如何与国际洋品牌展开追逐的历史。 纳爱斯有幸生于这个时代,有幸从事于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由世界日化用品巨头发起的“射雕大行动”,使得这个行业的竞争加剧。从某种程度来说,正是因为这次“射雕大行动”,才使得纳爱斯有了更加坚实的发展步伐,在挫折中不断崛起。2008年,在世界经济一片萧条的状况下,纳爱斯实现销售收入达91.7亿元,增幅接近30%。  相似文献   

20.
网络传销的行为特点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传销与传统的传销行为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披上“电子商务”的外衣,更具欺骗性。传销组织为了规避政府的限制,将网络传销行为披上“电子商务”活动的外衣,大肆鼓吹电子商务造就当代富翁的神话。特别是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虚假信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甚至以假影像、假声音和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