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价值理论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研究的逻辑出发点。在价值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新古典的边际效用价值论。两种理论在哲学基础、价值度量标准及价值与价格关系方面均不同,因此通过对这两种理论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2.
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从明 《南方经济》2005,23(11):5-9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仍然是一个关系重大、需要深入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为此,要首先认清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出发点,全面把握理论的主要观点。结合现时国内外实际,说明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必须坚持,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内容需要发展。强调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灼明 《南方经济》2003,(8):37-37,36
本文高度概括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卓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的创新贡献,明确指出卓老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的实质就是把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从资本主义的“特殊”中解放出来,变成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共性范畴和理论,从而使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从狭义走向广义。  相似文献   

4.
论当代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当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然而,坚持劳动价值论并不等于教务地固守传统的认识,拒绝承认传统理论存在缺陷及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发展劳动价值论也并不意味着可以改弦更张和极为简单地用晨劳动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对于劳动价值论的坚持和发展,应是对19世纪20世纪人类基本经济思想的超越,既要重新认识人类生存的基点,又要体现新技术革命之后人类的视野扩张对经济学研究的影响。本文拟概要地分析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冀术明  宋艳 《理论观察》2007,23(4):23-24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就是要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际,通过对科技和经营管理活动日益重要的地位的认识,以及如何对待第三产业的劳动等热点问题的研究,在坚持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观点的同时,着力解决科技和经营管理工作作为劳动重要形式的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6.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赖以存在的基石,非劳动生产要素创造价值的观点和将劳动价值适用范围仅限定在物与物交换的观点,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本身就是继承与发展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劳动价值论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必然要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必须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从而,需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真粹与本质,才能谈得上进一步的发展;研究劳动价值论发展时,在方法论上必须把握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之别、一元价值论与多元价值论之别、理论研究与政策运用之别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具有持久生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具有持久生命力。它揭示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是一种利润独享、“见物不见人”的单一产权制度。按照它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指向,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和联合劳动的统一,利润共享,“见物又见人”的双重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财产制度的基本特征。劳动价值论对我国经济改革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是引导我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思想,而劳动价值论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中的重要部分。我国当代所遇到的困难与瓶颈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已截然不同。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的不断升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等都对劳动价值理论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要拓展劳动价值论,就要认定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观。同时要坚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活劳动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高臣 《山东经济》2007,23(3):16-20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有些学者认为,应该对科学和科学劳动、知识和知识劳动进行分析,提出了“科学劳动价值论”和“知识劳动价值论”。也正是在这一观点的启发下,本文提出了“劳动—知识价值论”,这个理论既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又是对它的发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我们一方面应该继续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来对其发展和深化。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如果说科学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原发点,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的话,那么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最主要途径,理应成为科技发展的基础,是科技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是科技赖以不断创新的依托。  相似文献   

11.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本文试就劳动价值论是否“过时”以及发展劳动价值论的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以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劳动价值论没有过时从历史上看,资产阶级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和攻击,主要有下面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几个重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珏  肖晖 《南方经济》2002,24(8):5-8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必须是建立在尊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原创精神的基础上,为此,要正确认识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方法与适用条件的区别、价值的决定和源泉、价值和价格的关系,以及这一理论在现阶段的指导意义和科学地发展地看待这一理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勿庸置疑,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生活的时代有着很大的不同,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发挥马克思主义对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必须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深化、发展劳动价值理论,也必然要进一步突破资本与剩余价值理论上的传统观念,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确立社会主义资本与剩余价值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深化、发展的核心,才能突破当前最关键的理论“瓶颈”。深化、发展劳动价值论。进而实现资本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创新,其思想理论意义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5.
《当代陕西》2011,(9):33-33
在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强调.推进理论大众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紧紧围绕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辩证全面地分析“怎么看”,科学求实地阐明“怎么办”,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  相似文献   

16.
纵观劳动价值论,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创立到马克思的科学改造及其随后的发展,无论是创新抑或偏差,都取决于特定社会生产方式的状况和把握这种生产方式所使用的方法论。当今时代,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要求拓展劳动价值论的视野,包括:劳动价值论的适用性问题、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问题、价值的生产与分配问题。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传承相继。  相似文献   

17.
再论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当前深化劳动与劳动价值论认识的一些基本问题做了有重点的分析。笔者认为 ,要使这种“深化认识”的讨论取得有效的进展 ,不仅要看到马克思的劳动与劳动价值论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而且关键要在认识和分析问题上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论 ,包括处理好“完整、准确把握”与“深化和发展”的关系、正确对待马克思批判过的理论和观点、对“划清界限”的方法进行必要的反思 ,并把握好从实际出发与理论和政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民 《发展》2011,(10):167-167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非常重要的方式和过程,而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正是实践的观点,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就不能采取单纯的理论教育模式,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理论。  相似文献   

19.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其历史功绩在于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顺应这种变化,“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文章着重探讨了国企经营者的劳动和收入以及如何看待中国有产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董振华 《理论观察》2002,23(3):24-27
针对目前人们对劳动价值论的争论 ,本文认为对待劳动价值论唯一科学的态度是坚持和发展。那么如何坚持和发展呢 ?本文在分析劳动价值论发展的所有四种可能性的基础上 ,认为只有两条路是行得通的 :拓展劳动概念的外延和重新划分劳动概念。创新劳动价值论正是沿着这两条路发展的 ,它在坚持“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的基础上 ,结合时代特点和实践需要 ,把劳动重新区分为常规劳动和创新劳动 ,同时拓展了劳动概念的外延 ,并进而建立了新的劳动价值理论。这无疑是在劳动价值论内部对这种科学理论体系的补充和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