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农民合作社是我国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的崭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农业合作社是从旧的农业生产方式向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过渡形式,在小农占优势的经济落后国家,农民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不仅要求在农业中普遍实行合作社制度,而且应广泛实行以联合所有与联合劳动为基本特征的农民合作社。为此,应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全面实现农村新一轮的制度创新,构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崭新形式。  相似文献   

2.
列宁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对在俄国这样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改造小农生产方式进行了艰苦地探索,他的思想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前后,主张采取逐渐窒息小生产条件的方式,通过间接的方式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主张采取实行共耕制,直接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新经济政策时期,提出保存和发展小农生产,培植生产力,创造有利条件,实行迂回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经济转化。而选择依靠科技进步,变换传统的投入产出结构,转换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农业自我积累能力,实行以集约经营为标志的规模经营,是保证粮食稳  相似文献   

4.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农民合作社不仅是经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变革形式,而且是其农业社会主义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不仅要求在农业中普遍实行合作社制度,而且应当实行特殊形式的农业合作社——农民股份合作农场。为全面推行农民股份合作农场制度,应当在理论创新基础上全面实现新一轮农村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新的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下的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在管理、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农业人才培养方面着手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以实现将我国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型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化,提高农业经济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相似文献   

6.
小农经济属于小生产方式的范畴,几千年来中国一直实行以土地农民分散占有方式为基础的小农经营方式;从现代社会的视角看,它是一种分散、落后的生产方式。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农业经营方式变革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也有许多曲折和教训。今天,我们应当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对中国几千年来小农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与历史演变进行科学的研究,揭示其发展规律与必然趋势,积极探索我国农业经营方式变革之路,进而在土地所有制与土地占有方式变革的基础上,实现从小农经营方式向社会主义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2021,(9):41-43
新一代信息科技发展速度很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后,对传统行业、传统产业的渗透影响非常大.应用到农业领域,产生了两个结果:第一个是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具体体现就是智慧农业;第二个是推动促进农业数字经济的发展.所以,新一代信息科技和农业融合之后导致两个结果,一个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智慧农业,另外就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1.城市化是我国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的必然选择。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是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转换、生产方式转换及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都经历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及其他非农业转移的过程。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新兴城市的聚集,使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801年的26%上升至1900年的75%。日本、韩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仅用了35年和20年。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业产业化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广泛实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新疆玛纳斯县为例,从成本收益比较、农业结构变动、景观生态变化三个方面分析了订单农业生产方式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订单农业生产方式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是双重的。在利用订单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地区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之内实现订单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 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真正地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和农业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长泰县改变以往简单的粮蔗种植方式,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依照自然规律,发展稳定持续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至1995年,该县建立了林果、果畜禽、水产水果等生态农业,农业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农场化、商品化发展。农业结构从1979年的简单的粮蔗生产方式向现在的粮蔗、水果、畜牧水产、食用菌、蔬菜、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并形  相似文献   

13.
彭科  安玉发 《技术经济》2012,31(6):101-106
利用2000—2008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生产能源消费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生产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农业经济增长、农业从业人数、机械化水平及过去消费习惯与农业生产能源消费正相关;能源价格与农业生产能源消费负相关;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在短期内对农业生产能源消费的影响有限。当前节约农业生产能源消费应从改革能源价格机制、更新改造农机和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采用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研究和分析农业生产方式变革问题,在互联网+农业的思维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就有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把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信息产业引入农业,使农业通过信息化完成1+2+3=6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以智慧农业为标志的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生产中,对农业生产影响力和对产业发展对外辐射力是传统生产方式不可比拟的,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对指导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应对因碳排放增加而造成的全球变暖问题,中国农业的应对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就是要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生产。以低碳农业发展为主线,按照逻辑顺序梳理和分析了研究和发展低碳农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旨在明晰农业生产过程碳排放重点环节,从技术措施和制度条件两方面探寻实现低碳农业生产方式的路径,根据碳排放环节和影响碳排放的外界因素构建农业生产方式低碳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影响低碳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的因素。最后指出低碳农业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一)土地集中基础上的规模经营 1979年以后,我国农村进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改革。农业的生产方式由集体统一经营转变为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形成了超小型种植业经营规模格局。这种狭小的经营规模,不利于合理地利用农业机械和水利设施,不利于实行合理轮作和采用先进技术,不利于调整作物结构和防治病虫害,不利于保持优良品种的纯度和品质,不利于增加农户对土地的投入。这种狭小的经营规模只能与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相适应,必然造成农产品的高成本、低效率和低效益。它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17.
李静松 《开放时代》2023,(1):172-188+9
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正在使原本以农业生物多样性和生计农业为基本特征的西南山区发生根本性改变。通过生产方式和种植结构两条主线追踪广西、云南和贵州山区农业在1998年—2018年间的变化发现,当地主粮作物品种的商品化程度极大提高,农化投入品被广泛使用,机械化水平有所提升,产业发展带动下的农户土地流转普遍存在;同时,种植结构存在“去粮作”和“耕地种树”的趋势。西南山区农业的整体性变迁从总体上降低了农户生产选择的自主性,从食物自给程度和市场依赖程度两个维度可以描述农户在从生计农业向产业农业转变过程中的分化。当前生产对农业体系多样性和农户粮食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推动西南山区农业的可持续转型需突破来自常规生产体系的限制,生成能够抵抗风险、增强农业抗逆力的替代性方案。  相似文献   

18.
正在发展的北京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都市农业,集育种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精确农业之大成,实行工厂式、集约型、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生产依靠以生物工程和信息工程为主的高新技术及与之配套的农业设施和农艺,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均较高;既要向市场...  相似文献   

19.
一、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我国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文英 《经济师》2007,(2):266-267
“手插秧、牛耕田”式的传统田园农业生产方式,已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2006年12月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目前山西仍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推进现代农业的任务非常繁重。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山西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