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微支付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消费习惯。为此,对微支付的概念和主要模式进行了简要介绍,认为微支付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模式、移动运营商模式和第三方支付模式。在微支付逐渐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之时,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逐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具体体现在消费观念由以往的仅仅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消费到现在传统方式和移动互联网微支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消费,消费方式也由原来的现金支付逐渐转变为移动运营商模式、商业银行模式和第三方支付模式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移动支付的产业价值链分析了当前移动支付的几种运营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移动支付的运营模式为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的运营模式中引入多个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并且这些第三方支付服务商由运营商独立组建。  相似文献   

3.
张倩 《中国商办工业》2010,(15):321-322
通过对微支付相关概念、理论背景和发展现状的陈述,引出微支付的三种主要模式:商业银行、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然后分别归纳出微支付在新闻出版、虚拟社区和移动商务三大体系中的应用,最后对微支付发展存在的挑战进行分析,并预测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张倩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5):321-322
通过对微支付相关概念、理论背景和发展现状的陈述,引出微支付的三种主要模式:商业银行、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然后分别归纳出微支付在新闻出版、虚拟社区和移动商务三大体系中的应用,最后对微支付发展存在的挑战进行分析,并预测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移动支付产业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的移动通信已经初步形成了由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或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设备终端提供商、最终用户等组成的移动支付产业价值链。围绕着这一产业链主要形成了三类运作模式:以移动运营商为运营主体、以银行为运营主体、以独立的第三方为运营主体。本文认为,要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需要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产业链整合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阳 《江苏商论》2012,(3):41-43
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我国移动支付产业也进入到培育商业模式的关键时期。由于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运营模式尚不统一。本文提出,应当构建起银行、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机构三方结盟的模式,从而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第三方移动支付迅猛发展。各项关键技术趋于成熟,移动支付方式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移动支付改变了传统的支付模式,为新时代的资金和交易往来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同时又面临着新风险。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的风险分析管理和防范,主要研究方法是以微信支付为案例,采用案例研究。笔者首先对微信支付进行风险识别,确定第三方移动支付在外界层面,行业层面,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层面,用户层面四个类别的风险。然后对这些风险进行详细剖析,并在最后给出了关于实施全面监管和动态监管,完善第三方平台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用户信用体系建设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建议。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移动支付的理论研究,并为移动支付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电子商务的兴起,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支付手段发展迅速,得到了业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简要介绍了移动支付的常见模式,详细分析了我国移动运营商、银行业和第三方支付企业推出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及其业务流程.  相似文献   

9.
张剑 《商场现代化》2012,(18):57-58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了国内支付交易渠道的创新,各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网上服务平台,崛起了一批如支付宝、快钱等第三方支付公司。今后随着移动技术与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将迎来移动支付领域的下一个浪潮。本文通过对目前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上各方主导的移动支付应用模式进行分析研究,预测了移动支付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对商业银行如何应对移动支付的新浪潮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第三方移动支付以一种创新的支付结算方式出现并在经济生活中普及。因此将从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现状入手,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站在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的角度上,对目前存在于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中用户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防风险建议,为推动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用户安全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罗凤凤 《商展经济》2023,(5):108-11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第三方支付的广泛应用,如今第三方支付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支付方式,且其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存款转账、投资理财、网络信贷、生活缴费、政府服务等内容,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聚焦支付主功能,通过梳理当前第三方支付和商业银行支付业务发展现状、分析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影响,提出了商业银行支付业务发展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罗晨昱 《商》2014,(25):70-71
互联网的发展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深入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宽泛,使用移动终端上网的客户数也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已经从生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移动支付市场得到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这为传统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移动支付产业发展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商业银行作为传统支付领域的霸主,在开拓这块新市场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相比,商业银行的移动支付产品动户率不足,客户粘性低,在购物消费领域影响力不如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产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支付市场的优势也是十分明显的。为了夺回移动支付市场的主动权,商业银行应该扬长避短,针对性的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13.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改变了我国支付产业的市场格局,移动支付、线上支付占据了我国支付业的主要市场份额。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已不仅仅提供支付渠道,而且进一步扩展经营范围,如投资理财、网络信贷等,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将研究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并以中国银行为例研究其对商业银行在客户资源与业务资源方面受到的影响,以及中国银行在短期和长期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移动支付近年发展迅速,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较统一的移动支付产业链。如何确定移动支付产业链中参与者的价值,构建有效的商业模式是移动支付产业链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博弈论方法,研究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支付之间的博弈合作机制,通过博弈模型的求解与分析,得出结论,合理的资源共享和收益分配机制有利于实现移动支付产业链的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15.
随着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方式的普及,医院需通过引入第三方支付模式来适应患者的支付习惯,保障新形势下医院财务工作顺利开展。医院对第三方支付模式的引入,为患者提供了更为高效便捷的付费方式,同时也使得财务工作流程变得更加复杂,财务风险有所增加。本文分析了医院引入第三方支付模式可能引起的财务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第三方支付的迅速发展,其成为了我国金融体系中十分亮眼的部分,并使我国在移动支付方面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腾讯和阿里巴巴等公司推出的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面对这样的竞争形势,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商业银行应采取何种措施来实现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移动互联网下的新金融业态第三方支付覆盖面逐渐扩大,功能不断丰富,与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产生部分重叠,由此也产生利益冲突,根据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本文从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中间业务三个方面分析第三方支付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结论是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已经开始侵蚀银行的奶酪,且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商业银行应提高服务品质,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互助合作,本文还提出建议,力图推动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共发展、共进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电子支付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第三方支付机构,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支付中介服务,这些机构零售支付领域与商业银行开展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合作。本文拟从第三方机构和商业银行在零售支付领域电子支付的利益链价值分析入手,以期为第三方机构和商业银行在该领域加强合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新 《对外经贸》2016,(11):104-105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上购物兴起,第三方支付逐渐走向成熟,给商业银行的业务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介绍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第三方支付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形成的挑战,提出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银行中间业务;改革创新传统业务;构建严密的风险防范体系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与迅猛发展,以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商务、快钱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业务平台呈高速发展,它们凭借快捷、安全、简单等优势覆盖了用户生活的各种场景,受众群众从年轻人迅速扩展到各个年龄段,并逐步改变消费者的传统消费习惯。然而,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在2011年得到国家的认同、合法化并纳入金融监管后,市场规模和业务范围的迅速扩张,不可避免地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冲击。本文从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入手,剖析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对商业银行今后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