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保险逐渐兴起,为保险合同的主体提供了便利,促进了保险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对传统保险经营模式产生了冲击。现从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现状出发,探究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健全保险行业法律法规;防止信息泄露;提供优质的保险服务等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巨波 《中国市场》2015,(9):26-27
在互联网金融盛行的今天,保险行业应该何去何从,中国保险行业面对当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应该开辟怎样的新模式呢?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为保险行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给传统保险行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2013年互联网金融浪潮袭来,保险行业也同样受到冲击。保险行业网络化进程不断加速,业务量和销售额也在不断增加。互联网保险在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公开透明、针对性强等优势的同时,在产品开发设计、法律规范、服务质量、资产负债配置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风险。本文重点分析互联网保险的优势以及其所面临的风险,为防范互联网保险的风险做好前期研究。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与逐渐成熟,对各行各业造成了巨大影响,保险行业正是其中之一。在互联网金融影响下,传统保险行业更加重视互联网保险营销,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尚需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改善。本文简单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保险营销的影响,研究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保险营销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应策略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相比传统的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竞争特别激烈,这种竞争是没有时空界限的。保险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生存压力会越来越大,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基于此,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保险行业若想实现长效发展,必须迎合当前的新形势,充分搭设互联网金融的"顺风车",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全面实现保险行业的稳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到来,我国保险金融领域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和销售新型保险产品,可以提升保险行业整体的服务水平。互联网拥有包容性特征,可以实现行业转型,变成了我国保险业进步以及壮大的主要方向。本文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保险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且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期望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大发展,从余额宝的强势增长,到三马成立互联网保险众安在线,再到国金与腾讯传绯闻到最终修成正果,互联网金融冲击着中国各传统金融领域。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保险产品的销售入手阐释了未来依托互联网金融市场财产险销售的发展之路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保险行业的补充转变。  相似文献   

8.
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大发展,从余额宝的强势增长,到三马成立互联网保险众安在线,再到国金与腾讯传绯闻到最终修成正果,互联网金融冲击着中国各传统金融领域。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保险产品的销售入手阐释了未来依托互联网金融市场财产险销售的发展之路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保险行业的补充转变。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精神和传统金融领域相结合的新兴金融领域。传统的金融行业和互联网金融区别在于金融业务使用的媒介不同。新兴的金融领域被广泛应用到各个公司当中,用于衡量一个公司经营绩效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以保险公司为实例,针对保险行业公司经营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一方面实现了金融行业发展的便捷,另一方面也希望实现对税收成本的有效规避。互联网金融的税收法律制度正在逐渐健全与完善。传统的税收实体征管等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互联网金融税收领域应该进行法律制度创新,构建全新的互联网金融税收法律制度体系,继续在新平台上维护税收平衡,避免税收流失与税收风险,完善税收法律制度。文章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创新对传统金融课税方式所提出的新要求,进而研究完善该领域的税收法律制度创新办法。  相似文献   

11.
便利性、快捷性以及高效性是如今快节奏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工作对金融业务提出的具体要求,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前景十分可观、潜力巨大。但由于互联网金融诞生的时间较短,同样面临传统金融行业需要面对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由于其尚处于起步快速发展期导致技术水平以及技术规范不够完善,且对其行业的监管制度以及市场规范制度等配套工作不够完善和成熟,为促进互联网金融向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需进一步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意识和业务能力,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相关立法工作,完善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监管和行业规范体制,提高互联网金融技术职业标准以及进一步提升互联网大环境和金融行业环境的安全系数等。  相似文献   

12.
《商》2015,(24)
近年来,民间融资问题一直是金融领域乃至全社会的重点关注问题。互联网与民间融资的结合导致交易主体、交易价格机制和交易工具的变化,对互联网背景下民间融资的监管既不适用对正规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度,也不适用对传统民间借贷的监管制度,应从性质上对传统民间借贷和互联网金融进行划分,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规制和监管方法,严格规制和监管属于正规金融业务的范畴,引导和鼓励纯粹民间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商》2016,(12)
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的新引擎,从2014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互联网金融,到2016年的"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该行业的发展已由早期的鼓励和支持,转向规范与整顿了。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监管措施较为完善,文章通过分析美国的监管措施,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提出适当的建议,努力引导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走向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下催生出的新的金融运作模式,是在传统金融行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兴产业。目前互联网金融处于发展初期,行业需要规范。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发展形式如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众筹融资、网络金融销售平台、金融创新平台出发,探讨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其主要面临的风险类型,为建立健全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扩大社会消费、促进金融产品创新以及提升资金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介绍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提出了加快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习总书记在国家金融安全会议上说: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互联网金融在近些年也在飞速发展,然而在繁荣背后,也存在很多险象。在过去的2016年里,资本寒冬、e租宝、裸条、监管,不断向互联网袭来。互联网金融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17年5月互联网金融已经连续四年出现在政府报告中。从2014年两会首次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到2016年变为"规范发展",再至今年的"高度警惕风险";可以看出中央政府越来越重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金融"的产物,有着浓厚的创新意识,是区域金融创新的新动力,在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很大。文章首先分析互联网金融概念和发展现状,其次研究了互联网金融与区域金融创新的相关性,最后对如何促进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提升区域金融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曹凤岐 《中国市场》2014,(28):10-13
在梳理中国互联网发展四个阶段的基础上,互联网金融打破了银行对金融的垄断,促进了利润市场化和做出的普惠金融,这些都为传统金融带来了新的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可在很大程度上替代银行的物理网络、突破空间局限、大幅度的降低业务成本等,这些对传统银行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已具备信息充沛、拥有广大客户,众多网点和专业人才的传统金融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与互联网金融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多的产品,为更多的服务者服务。在肯定互联网金融积极方面的基础上,也应该看到它所带来的不可忽视的隐患:与银行封闭运行的业务相比,互联网金融更容易受到黑客和病毒侵袭,信息更容易被盗取与篡改,对此,应该加强内部自律以及明确互联网机构的法律定位、完善资金第三方存款制度建设、健全互联网企业的内控制度、加强互联网金融外部监管。  相似文献   

19.
《商》2015,(20)
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的基础上结合产生。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使金融业务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迅猛,各方面制度没有来得及完善,正因为如此,外界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非常重视,只有加强监管才能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稳定持久。本文定义了互联网金融,简单介绍互联网金融的形式以及互联网金融具有的风险,分析了国外在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的经验,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最新形式。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发展,金融借助互联网的平台,极大地拓展了自己的边界,使更多的人可以进入金融领域进行投资理财。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互联网金融,这必然会导致国家的金融政策发生变化。文章主要讲解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发展模式、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文章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