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问题的提出中国加入WTO后,整个经济活动将逐步纳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中,而要保证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银行和金融的稳定发展是关键。但是,中国目前金融业的状况并不乐观。据同期金融统计资料,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相当于银行资本的4倍。银行及其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和呆账准备金不抵不良贷款,也不抵呆滞呆账贷款的情况相当严重,从而失去许多重新贷款创利的机会。由于贷款占中国银行业资产的绝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可能随时诱发金融危机,从根本上动摇社会对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信心。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是困扰和束缚中国金融机构发展的桎梏,已到了相当危险的边缘。处理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应该引起金融当局、理论界、实业界以及社会各层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季红 《经济导刊》2003,(9):72-74
中国金融体系中存在许多新的风险,其中信贷质量是中国金融体系波动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四大国有银行体制内有1.8万亿元不良资产,加上1999年到2000年,四大银行向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划转约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如何处置这些金融不良资产一直是业内热门话题。 截至2003年3月,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出售了3240亿元的不良贷款,回收了约715亿元现金,相当于20.8%的回收率。预计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未来出售的资产质量更差,回收率将会进一步降低,而坏账核销对于银行的不良贷款的降低将是杯水车薪。同时,中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数额巨大,虽然到2001年底,国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首资实现了不良贷款净下降,但巨额的不良资产仍然是我国的金融体系经营中最大的风险来源,因此,寻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化解方法已经成为影响商业银行能够稳定发展及中国金融市场的重大课题,需要尽早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脆弱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运用临界值法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10家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脆弱性程度进行的实证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综合脆弱性指数远远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体系,尤其体现在不良贷款率这个指标上。因此.应积极构建我国银行体系安全网,确保银行系统的安全稳健运行。  相似文献   

5.
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与中国金融体系的未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针对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是否会对中国金融体系构成威胁的问题,提出了如下观点: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政策性贷款,是在经济体制转型中逐渐形成的,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制度原因;不良贷款的处置损失将在未来由国家财政、中央银行和国有银行之间分担,未来分担损失降低了对当前金融体系的冲击;在对中日两国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进行比较后,发现中国由于拥有国家政府担任主导者和终极责任承担者的角色,与日本相比,中国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迅速并且前景甚佳;随着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中国人民的财富安全性和经济安全性在不断提高,这将有助于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相似文献   

6.
国外解决银行不良资产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产证券化是伴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和演化而产生的金融工具。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为缓解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不足的困难,启动住宅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从此揭开了全球性资产证券化的序幕。继中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完四家国有专业银行不良资产后,对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处置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本文从国外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功经验出发,对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提出自己的操作思路。  相似文献   

7.
米尔.    吴素萍 《经济导刊》1998,(3):29-31
我国银行业中存在的大量不良资产不仅给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已经成为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最大隐患,尤其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这一问题更显突出。本刊发表的这篇文章介绍了美国储蓄贷款协会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也许对我国如何进行银行体制改革,如何追根究原处理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8.
债转股与国有资产重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迅速化解金融体系中巨额不良信贷资产,是全球金融业面临的共同课题。从国外经验看,以公司经营的方式处理银行不良贷款,是一种有效的“市场型”新办法。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不良资产上。我国于今年4月成立了中国信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始试点剥离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贷款,运用资产管理公司的特殊法律地位,通过专业化经营,对那些债务负担较重,但仍有市场前景和潜力的国有企业实行债转股,已成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推出化解金融风险和促进国企改革的重要政策之一。一、债转股的运行机制在债…  相似文献   

9.
银行不良贷款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一块硬伤,其原因,即有制度性圆素,也有市场性因素;既有历史的积淀和惯性作用,也有现实政策和决策失当的原因;既有宏观环境变化因素,更有主观不可推卸的责任。大致可分为银行内部因素和国家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有计划经营时期信贷资金供给制和地方政府干预及司法制度的不完善,内部因素有银行自身对贷款人及担保的审查不严、市场调查不深入等因素。面对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已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只有在发展中积极探索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模式、新途径,才能实现银行不良贷款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生成机制:基于经济转型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鹤 《财经科学》2006,(12):1-9
本文从经济转型的视角,提出了一个分析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生成机制的理论框架.该框架表明,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源于财政分权的地方政府行为的差异,和源于政治集权的银行主导型融资结构的结合,使得我国银行在各地区分别积累起了因经济周期、金融财政化及政策干预等原因而导致的巨额不良资产,从而使得这些不良资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企业所有制结构特征.因此,要阻止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不能仅仅依赖于金融体系的改革,还必须进一步改革财政分权制度,完善分税制,实现地方政府行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银行不良贷款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一块硬伤,其原因,即有制度性因素,也有市场性因素;既有历史的积淀和惯性作用,也有现实政策和决策失当的原因;既有宏观环境变化因素,更有主观不可推卸的责任.大致可分为银行内部因素和国家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有计划经营时期信贷资金供给制和地方政府干预及司法制度的不完善,内部因素有银行自身对贷款人及担保的审查不严、市场调查不深入等因素.面对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已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只有在发展中积极探索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模式、新途径,才能实现银行不良贷款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12.
银行不良贷款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一块硬伤,其原因,即有制度性因素,也有市场性因素;既有历史的积淀和惯性作用,也有现实政策和决策失当的原因;既有宏观环境变化因素,更有主观不可推卸的责任。大致可分为银行内部因素和国家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有计划经营时期信贷资金供给制和地方政府干预及司法制度的不完善,内部因素有银行自身对贷款人及担保的审查不严、市场调查不深入等因素。面对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已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只有在发展中积极探索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模式、新途径,才能实现银行不良贷款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13.
四 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主体 ,其资产经营状况不尽人意。根据国家公布的数字 ,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拥有近 2 0 0 0亿元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比例接近2 5 %。尽管从 1999年开始中国政府采取措施剥离了国有商业银行近万亿元不良资产 ,但是时至今日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还在上升。鉴于许多国际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最主要原因是自身大量不良资产导致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 ,因此 ,如何有效压缩不良资产 ,尽快化解风险 ,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在过度时期的首要准备工作。在我国商业银行日前的资产结构中 ,信贷资产构成了银行资产的主要部分。因此 ,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不良信贷资产居高不下 ,据估计 ,个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高达 30 %以上。商业银行 ,特别是国有商业不良贷款已经成为国有银行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严重障碍。商业银行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极大的困难 ,为金融体系埋下了危机的隐患。同时 ,商业银行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存在还削弱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和经济实力 ,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内外信誉及其市场竞争能力。“冰冻...  相似文献   

14.
银行危机的频繁爆发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巨额的损失,银行脆弱性作为引发银行危机的主要原因受到各国学者和监管当局的研究和重视,研究后危机时代银行脆弱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银行脆弱性的影响因素角度来对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脆弱性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模型的建立,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脆弱性的因素,从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提出建议和意见.通过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宏观经济变量对我国银行脆弱性有显著影响;GDP增长率对银行脆弱性有显著负向影响,通货膨胀率对银行脆弱性有显著正向影响.中观金融变量的存贷实际利差只对我国国有控股银行的脆弱性有显著负向影响.微观银行变量对银行脆弱性有显著影响(其中,资本充足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规模对银行脆弱性呈显著负向影响;贷存比对银行脆弱性呈显著正向影响;拨备覆盖率与银行脆弱性关系不确定).  相似文献   

15.
资产质量问题是关系中国银行业安全的最大风险隐患。近年来政府在政策上也制定了一些防范措施来降低不良资产,如补充银行资本金、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等,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一个重要的根源在于中国银行业累积性风险过大,影响到了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中国银行业风险在不断被累积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到底有多少?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比较模糊。商业银行经营中必然会产生不良贷款,但应该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内。国际警戒线一般为10%以内,我国监管标准要求不得超过15%。近些年来,我国四大国有商…  相似文献   

16.
贾丹 《经济论坛》2010,(7):150-153
银行体系脆弱性是由高负债率的行业特点决定的。但一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高低取决于该国国民经济和银行治理两个层面。脆弱性累积到一定程度便会引发银行危机,在银行危机"传染效应"的作用下,对本国经济乃至全球金融体系造成负面影响。本文基于银行脆弱性和危机理论,分析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生成机理及其现状特性,提出治理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防范银行危机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人口集聚对金融稳定具有潜在的外部冲击,可能导致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性暴露.选取2000-2019年中国上市银行微观数据以及城市人口密度数据,通过实证检验人口集聚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方向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口集聚显著引起了银行违约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水平升高,即人口集聚加剧了金融脆弱性;而在银行业恐慌时期和低程度信息不对称的银行分组中,人口集聚对于银行风险水平的影响更强.这表明人口集聚既能通过加剧金融恐慌导致银行风险升高,亦能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风险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推动的人口集聚显著引起了区域性银行杠杆率和存贷比上升,进而加剧了银行风险.这表明人口集聚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稳健存在.因此,需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避免过度的人口集聚;需要提振公众信心,对人口密集地区的金融风险进行防控;需要重点加强银行业监管,以保障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历程特点出发,将其分成三个阶段,结合各时期的宏观经济与政策背景对不良资产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对不良资产进行前景展望,对银行防范不良贷款增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银行体系由于历史、政治、自身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原因,存在着巨额的不良资产,隐藏着巨大的危机。随着加入WTO后5年缓冲期的结束,中国金融业正面临着全面的对外开放和竞争。同时,各大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制以及上市等进程也加快了速度,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根据中国银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07年三月底,全国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455.7亿元,不良贷款率6.63%。从五家国有商业银行来看,经过1999年的不良资产大规模集中剥离和财务重组,不良贷款的比率逐年下降,但是,不良贷款的余额仍然高达10610.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2%,与2000年世界前20家银行33.27%的平均不良贷款率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20.
国有银行存在巨额不良资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不善、政府的不良决策等原因外,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是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产生巨额不良资产的重要原因.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安全运行的一大隐患,严重制约了银行、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要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实施金融创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途径,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