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围绕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特征,系统地对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模型分析和数据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降低;短期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货币供给的可测性较差。但是,货币供给量与GDP和物价之间的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文章围绕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特征,系统地对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模型分析和数据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降低;短期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货币供给的可测性较差。但是,货币供给量与GDP和物价之间的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谢罗奇 《生产力研究》2005,(5):22-23,26
货币供给的内、外生性的认识和判断决定着一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文章在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作了实证分析后,认为货币内生性直接影响了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提出要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最好直接钉住通货膨胀率。  相似文献   

4.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及政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建浔 《经济师》2004,(5):82-83
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理论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文章采集了我国近十多年的相关经济指标数据 ,运用时间序列技术对其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这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但作为中介目标的长远效应却相对弱化。  相似文献   

5.
李援 《现代经济信息》2012,(14):195-196
本文重点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现行中介目标货币供给量存在的问题,指出货币供给量内生性的存在和金融市场迅速发展,正在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地位提出严酷挑战。最后给出本文的政策建议。考虑到目前没有适合的经济变量可以完全取代货币供应量的中介目标地位,本文认为不能简单地否定货币供应量,应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层次、改善制度环境等手段,提高货币政策的效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佳,引发了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合继续充当中介目标的争论.本文通过分析货币量目标低效率的原因认为,导致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否定.当前宜不断完善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7.
稳定的货币需求是货币目标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文章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货币需求与货币目标制的内在关联。其次,基于协整理论与误差修正模型,利用1996-2011年季度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长期货币需求函数和短期货币需求函数的系数都缺乏稳定性。货币需求函数的不稳定势必增加中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难度,从而导致现行货币目标制的有效性和适宜性不断降低。最后提出为提高货币政策框架的有效性,中国应择机引入通胀目标制。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适的货币中介目标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基于ARDL模型的协整分析方法,对货币中介目标与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通货膨胀率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幅度最大、货币供应量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次之,而利率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小。认为在目前条件下,我国应从过于强调货币供应量指标,转向综合利用多种金融变量来指导货币政策的操作,但在将来市场体系完善后,可考虑采用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9.
论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把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协整检验、VEC模型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1996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物价和产出的季度时间序列,论证了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产出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从货币供应量的构成分析,基础货币具有较强的可控性;货币乘数可控性较差,但对货币乘数可以利用ARMA模型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由此,本文得出的结论是货币供应量具有较强的可控性,从而有理由认为,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现阶段仍然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理论和实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自1996年开始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但在实践中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与最终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联度与预期相差较大。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有效性,其次通过IS-LM模型从理论上对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进行了分析,进而通过实证数据从货币乘数的不确定性和央行对基础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两个方面,证明了我国LM曲线存在不稳定性,从而得出我国利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王建华 《经济师》2005,(4):246-247,249
我国从 1 996年开始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它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正确实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诸如金融业的不断开放和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 ,对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性开始受到质疑 ,文章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从纵向角度出发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两个环节中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性 ,结果显示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性的确在不断下降 ,并对有效性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相似文献   

12.
政府财政行为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从政府资产角度出发,运用1994~2005年中国国库资金季度数据,采用协整分析方法对政府国库资金、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作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国库资金增减导致基础货币收缩和扩张,短期内国库资金变动会使货币供应量发生显著的反向波动,国库资金是货币供应量的Granger因,国库资金对货币供应量波动有较高的解释力,央行的货币供给由于国库资金而产生被动性。(2)国库资金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货币当局将国库资金变量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监控体系,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国库资金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新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3.
焦继军 《经济问题》2001,(11):29-30,40
法定准备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中央银行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但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及通货膨胀的关系并不确定。利率取代货币供应量成为中介目标,法定准备金存在的基础即被削弱,随着央行宏观金融调控方式的转变,中国法定准备金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货币供应量一直作为我国的中间目标,但是由于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资产价格越来越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本文从我国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货币供应量确定的难度以及货币供应量继续作为中间目标存在的困难,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状况,给出了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必须根据中介指标的可控性,相关性和可测性来判定,根据我国国情,货币供应量指标仍然有效。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基础货币投放仍应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应理顺银企之间的产权关系。拓宽货币传导渠道,改变社会公众的预期。  相似文献   

16.
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松  杨扬 《财经研究》2006,32(10):17-25,34
文章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1982~2004年间我国长期静态和短期动态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长期货币需求与其决定变量之间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短期动态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较差,M2需求函数的稳定性不及M1需求函数;在长期货币需求函数中,外国利率与M2之间相关性较M1显著;而在短期货币需求函数中,本币利率与M2之间的相关性较M1显著。其政策含义是,短期操作应提高利率调控当前经济过热,长期选择则是货币供应量不再适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通胀目标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与金融的不断发展,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率等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以及货币供应量自身的可控性和可测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干扰。为此,自1990年代起,一些国家相继改弦更张,把货币政策目标由货币供应量转为通货膨胀率,由此形成所谓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本文运用模型分析,在封闭经济的假设基础上分别讨论了严格通货膨胀目标制和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针对我国目前的货币供应量目标缺乏有效性状况,本文认为可以借鉴通货膨胀目标制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8.
影子银行的过快发展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不利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削弱了货币政策的可控性,不利于维持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对此,应完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注重社会融资总量指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向利率中介指标倾斜。同时,调整准备金的统计口径,提高再贴现工具的效力,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相似文献   

19.
刘澄 《当代财经》2002,(12):16-20
基于对中国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后认为,在转轨经济时期,特别是通货紧缩时期,应执行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应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设置物价指数预警区间,灵活调控货币供应量;并在货币政策目标转换时,注意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和节奏。  相似文献   

20.
鞠卉  胡俊华 《生产力研究》2012,(3):62-64,111
计算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是货币经济实证领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过分析货币供应量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可以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从而为政策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文章采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向量自回归动态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1996年来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变化对居民消费价格CPI和生产资料价格PPI的作用时滞进行测算,得出:M1、M2均是影响CPI、PPI同比变化的显著因素,M1对CPI的作用时滞大致为2个月,对PPI的作用时滞大致为3个月;M2对CPI的作用时滞为3个月,对PPI的作用时滞为4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