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南北朝始,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佛教寺院经济产生了。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利用佛教,赋予僧侣地主许多政治、经济方面的特权,但这也严重影响封建国家赋役收入。中唐以后封建国家逐渐取消寺院的经济特权,到了宋代,寺院特权就极其衰微了,佛教寺院僧尼须承担二税、和籴与和买、科配、免丁钱等。到了元代。  相似文献   

2.
自南北朝始,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佛教寺院经济产生了。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利用佛教,赋予僧侣地主许多政治、经济方面的特权,但这也严重影响封建国家赋役收入。中唐以后封建国家逐渐取消寺院的经济特权,到了宋代,寺院特权就极其衰微了,佛教寺院僧尼须承担二税、和籴与和买、科配、免丁钱等。到了元代,由于统  相似文献   

3.
唐武宗“会昌灭佛”这一历史事件,对于佛教来说是灭顶之灾,使中国佛教从隆盛走入了衰弱时期.由于寺院经济的膨胀,武宗过分推崇道教以及战争的沉重负担导致了会昌年间灭佛运动的兴起,唐武宗“会昌灭佛”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缓解了社会危机,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佛教在中国的衰微,阻碍了外来宗教在本土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封建统治者赋予了寺院、僧尼许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在隋朝以前,僧尼“不贯入籍”,寺院占有大量田产,却“寸绢不输于官府,升米不入于公仓,……家体大小之调,门停强弱之丁”。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竭力扶植下,佛教寺院的经济力量迅猛发展,严重地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因而封建国家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控制寺院经济力量的无限膨胀。尤其是中唐以后,均田制的破坏迫使唐代统治者改变赋税政策,施行两税法。两税法的基本原则是“据地出税”。这个法令实施后,“  相似文献   

5.
北朝时期寺院经济迅速扩张。无论是对于土地、劳动力人口以及各种浮财等资源的获取,抑或是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都体现出北朝寺院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尽管受制于种种制度规则的约束,北朝佛教寺院在经济资源配置方面还是显示了其积极自主的特点。而王权国家对寺院经济有着强大的干预能力,两次废佛对北朝寺院经济资源的配置状况造成了一定破坏和打击,影响了寺院经济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佛教寺庙或寺院~①,英文名为temple或monastery,最早产生于佛教发源地印度,最初的寺院因功能和佛教义理差异,分别有精舍、伽蓝和兰若等不同称谓。佛教传人中国后,经过长期漫长的文化交融,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并得到大力恢弘,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佛教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同时,寺庙作为佛教文化的伴生物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成为佛教文化史上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佛教跟社会的联系越加紧密,佛教在都市中的影响也日益凸现。回顾都市佛教历史发展脉络,对我们把握佛教寺院在都市社会变迁中的特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宁波经济》2009,(4):50-51
阿育王寺拥有全球稀有的佛教至宝——佛骨舍利,是中国唯一以“阿育王”命名的佛教寺院,建寺已有1700年历史,享有“禅宗五山”之一的佛教地位。  相似文献   

9.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人的社会经济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寺院僧侣的社会生活已呈现出强烈的世俗化倾向。他们既隶属僧籍又挂名俗籍,与世俗家庭依然保持密切的宗法和经济联系,可以相互继承财产和代偿债务。僧人基本脱离了寺院的集体生活,多与妻儿姊侄共居同活,并象普通百姓一样参加传统私社。僧人名姓也多带俗名俗姓。这些变化,是佛教寺院集体经济和僧侣个体私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世纪中国寺院僧侣生活世俗化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0.
封建经济发展到中唐,其内部明显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随着均田制的衰落,土地兼并迅猛发展,门阀大族和寺院领有的农奴制庄园也分崩离析,封建租佃制代之而起,并很快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扎根于封建经济体内。这一巨大变化势必影响到佛教寺院,因而研究这一社会变动后的寺院经济与研究均田制瓦解后的封建经济一样,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拟就宋代寺院的土地占有和经营问题作一些考察。不妥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因果报应说"经历了与传统"善恶有报"的观念的对立与冲突,其背后隐藏着佛教与中国既有文化的冲突.在中国世俗道德的巨大压力下,佛教解释与反驳的过程,就是妥协和改变的过程.以因果报应论的修改为开端,佛教开始了逐步中国化的历程从佛教在中国"因果报应说"的变迁可以一窥佛教中国化的思路,以及与中国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位于山东博兴县的龙华寺遗址,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是山东地区最大的佛教寺院遗址之一.  相似文献   

13.
王冬 《特区经济》2013,(1):142-144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提升,寺院经济逐渐与世俗经济相契合,现代都市的寺院经济所特有的商业集聚效应在城市经济发展和商业中心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依据商业集聚理论初步分析了寺院商业集聚区的运作机制和优势来源,探讨了都市型寺院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外部性影响,以期最大化发挥寺院经济的商业集聚功能,为佛教文化产业和地区经济的科学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绥化市各区县的宗教寺院中,佛教寺院众多,寺院的建筑布局大致相同,其历史沿革、建筑规模、大德高僧、宗教及社会活动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5.
峄城青檀寺     
吴锦 《走向世界》2009,(19):80-81
青檀寺位于枣庄峄城西3.5公里处,两山窄谷之中,始建于唐代,为鲁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座佛教寺院.寺院是冠世榴园风景区自东向西的第一个旅游景点,俗称"青檀秋色",为古峄县八景之一.  相似文献   

16.
位于鄞州五乡镇的阿育王寺是国务院确认的“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保护开发阿育王文化品牌,对集中展示中国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有着深远的意义。不久前,我们组织专家组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反复论证,确认了阿育王寺周边存在多项全国稀缺并极具重量级的旅游资源,提出了构建“中国阿育王文化旅游区”的初步设想。相继编制出台了旅游区策划方案和详细规划,  相似文献   

17.
东岩寺,位于文水县吕梁山苍儿会生态旅游经济区中心陈家庄,东汉永平十年(67)明帝钦旨由大司农西河隰城(山西柳林县穆村)人王敏出任钦差大臣,在并州吕梁山创建皇家佛教寺院,由印度梵僧撮摩腾、竺法兰、檀那选址,在程家庄创建了中国汉传佛教的发源圣地之一东岩寺,它比洛阳白马寺早建8年。  相似文献   

18.
寺院城镇的兴起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在农牧边界,有些城镇的形成和宗教有着紧密的关系,即城镇起源于宗教寺院.寺院在前,城镇在后,但不是因为寺院是政治中心,而主要是因为寺院及其周围牧民的经济需要.作为西北民族贸易的延伸与繁盛,河湟回藏贸易是农牧边界城镇兴起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9.
这里所说的寺院商业和借贷业,包括僧尼私人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晋——唐时期的寺院经济,虽然以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为主,但并不排斥寺院、僧尼的商业和借贷业经营。早在寺院尚未建立起庄园经济以前,僧尼经商已常见于记载;当寺院奠定庄园经济基础以后,其商业与高利贷经营又一直作为寺院田、园生产的补充,在寺院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寺院的财产制度和教团生活风貌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对寺院商  相似文献   

20.
宝光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郊16公里处的新都.此寺唯一保存了中国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是我国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环境清幽的佛教禅宗寺院,故又称宝光禅院. 宝光寺的传法世系起自晚唐时期,到现在已一千三百多年,属于传世禅宗临济正宗第五十六世.此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禅宗丛林之一,居长江流域"四大丛林"之首,在海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此寺道风淳厚,至今仍保持禅宗临济正宗杨歧派的仪轨制度.此寺高僧辈出,唐代的悟达国师、宋代的圆悟国师、清代的笑宗禅师等均名扬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