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伟 《现代经济信息》2012,(20):214+237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使农村开始出现"空巢"家庭并且数量逐年上升。与此相对的则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缺乏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的支持而很不完善的社会化养老保障机制和服务。同时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仍是绝大多数农民的主要养老方式,而在土地保障功能不断弱化的今天,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因此相对于城市里的"空巢"家庭,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养老保障问题。文章通过对空巢家庭的产生原因、特点,结合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实现农村空巢老人的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2.
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一直是热门话题,其中农村空巢老人作为农村老龄化人口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也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现阶段中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在经济条件、生活照料和精神生活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基础上,探讨中国农村空巢家庭养老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西部地区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收入更低,生活条件更为恶劣,养老保障问题更为严重。文章从经济供养角度,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养老模式的综合评价,得出老年人子女供养是当前西部农村空巢家庭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西部地区农村空巢家庭养老模式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2008年苏州城乡老年空巢家庭养老状况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乡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超过半数的空巢老人不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而机构养老也并非空巢老人的最爱。在影响空巢老人是否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的因素中,户籍因素最为重要,其次是与子女关系因素,最后是房屋建筑面积因素;而在影响空巢老人是否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众多因素中,文化程度、儿子数量和养老金(养老补贴)数量这三个变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家庭结构也发生了转变.于是产生了所谓的“空巢家庭”.如今空巢家庭的数量逐渐增加,已不再是个别家庭所面临的问题,而是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然而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更是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传统观念的限制,社区养老模式成为我国老龄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江西作为我国中部一个欠发达省份,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农村"空巢老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受经济水平限制,江西农村地区空巢老人养老遇到了很多困境,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巨大考验,而机构养老作为农村地区较普遍的一种社会养老方式,却表现出了一定的优越性.本文试从成本、生活照料和精神照料三个角度分析机构养老模式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析山东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质量的影响因素,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质量,我们通过自编问卷对山东省农村空巢老人进行了实地调查,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个体特征、经济状况、精神慰藉和社会支持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质量都会产生影响,其中性别、身体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孤独感、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程度影响尤为显著.因此,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生活和完善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各项政策,对于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质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李炯珏 《时代经贸》2012,(16):10-10,12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A4f]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家庭结构也发生了转变。于是产生了所谓的“空巢家庭”。如今空巢家庭的数量逐渐增加,已不再是个别家庭所面临的问题,而是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I"1题。然而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更是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传统观念的限制,社区养老模式成为我国老龄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使得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备受关注。在空巢老人聚居的城市单位型社区中,社会资本比较丰富,空巢老人彼此之间存在比较频繁的日常交往,并自发形成了非常普遍的互助之风,由此导致了空巢老人对于互助养老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为了实现个人分散的养老资源的集聚与互补,可以组织空巢老人开展诸如男女互助、轻老互助、精英与大众互助等多种形式的互助养老实践,构建一张多元立体的互助养老网。这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时代背景下开展"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0.
陈文山 《经济师》2011,(9):268-268
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人社会地位下降、缺乏情感慰藉等,导致"空巢老人"被边缘化,养老堪忧。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物质保障、精神支持、文化鼓动等措施,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
随着劳动力流动的日益频繁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重要障碍.本文探讨了空巢家庭的理论内涵、形成成因、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试图找出一条认识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和传统家庭模式的分解,空巢老人现象日益凸显,现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重要障碍。解决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的困境,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已经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作出认真的分析,探讨空巢老人的所面临的困境、形成成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困境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高速发展时期.伴随着老龄化、高龄化同时出现的"空巢化"具有快速发展之势.最近10年,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老年人的平均空巢率已达264%.文章通过对安徽省四市(县)"空巢老人"的社会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据此分析了"空巢老人"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家庭结构出现了变化,空巢老龄化家庭逐渐增多,这给我国传统养老模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带来了困境,使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越来越开放,以前养儿防老的保守思想早已被开放的思想所替代。年轻的一代有着自己的理想,为了理想和事业,他们不得不离开父母,因此,越来越多的老人成为空巢老人。空巢老人面临着经济困难、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诸多问题,由此可见老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的养老模式,使得空巢老人享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的幸福晚年。  相似文献   

16.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空巢”家庭养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永芳 《经济问题》2008,(11):90-92
对农村出现大量“空巢”家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农村“空巢”家庭养老的思路:转变养老观念;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通过土地流转筹集养老资金;加强农村社区引导,发挥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作用;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对“空巢”家庭的高龄老人提供不同的服务。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功能弱化、空巢家庭增多等情况的出现,社区养老服务正成为社会养老的新载体。从城市社区养老的背景及可行性分析出发,阐述了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完善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的对策建议,为构建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保障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传统的家庭养老已面临重重挑战。社会化养老已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空巢老人作为老年人群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生活照料和心理抚慰更应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策划案为连云港馨缘居家养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特别制作,运用SWOT分析方法,针对目前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会服务的社会需求、市场运作特点、一般财务分析,特别是该中心的专业竞争优势进行系统分析,强调指出: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会服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通过科学管理,确保在取得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相应经济效益,使中心能够步入稳健的良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比较研究城市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的生活和心理状况。通过对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利于开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时期,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据统计,到2015年浙江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91万,占全省户籍人口的20%以上.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重叠,老年人口社会抚养负担将进一步加重.从《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看出,政府正致力于解决好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但是随着独生子女一代的成家,空巢老人开始越来越普遍.实际上,老人养老问题应该由老人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以杭州市为调查范围,以50岁以上老年人为调研对象,征询老年人意见和偏好,提出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模式,以及在这种养老模式下的产品特征、设施配套和物业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