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独立劳动者”的独立化特性是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相对封闭的生产、消费过程 ,在传统农业中处于均衡状态 ,农民社会相对稳定。但农民低的文化素质水平与现代化对劳动者的要求有明显的反差 ,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独立劳动者”的非独立化的现实选择应是在提高“独立劳动者”文化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园区”和农村专业经济组织这一平台 ,达到对“独立劳动者”非独立化的改造 ,为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做好“人力资本”准备。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一种“绿色产业”,农民是从事“绿色产业”的主体,培育“一流”素质农民的教育则是一种“绿色教育”。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农业的基础就是“绿色教育”。一、“绿色教育”是国外发达国家成功农业的基础一是世界农业人才市场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生产者不再是传统素质的农民,是具有现代文明的高素质的生产者。其人才构成了发生了重大变化。如英国农业劳动者的构成:产前部分为72%、产中部分为229%、产后部分为699%;美国农业的劳动者产中部分仅占有3%。二是世界农业“绿色教育”的内涵在扩大。发达国家农科专业面向,已从…  相似文献   

3.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夯实建设现代农业的微观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年来,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不少地方农业从业者呈现“高龄化、女性化、低文化”特征,农业生产经营出现“兼业化、副业化、粗放化”趋势。“谁来种地”、“地怎么种”,日益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周环珍 《农家之友》2009,(14):97-101
农村劳动者职业教育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是当前农村教育的一项中心工作。在现阶段,城市圈农村劳动者职业教育有成绩,也有问题。各级政府与各类学校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工作搞好,为城市圈“两型农业”培养更多更好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5.
对夏商周亩产量的推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商、周三代亩产量,史籍无确切记载,今人也无详细考述。但此又是研究先秦经济史、农史必须解决的问题,故本文试图应用文献和预测方法对其考辨。一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这就是说在夏代每个劳动者之生产率必超过自己的需求。那么,考查夏代“劳动者个人需要”,便  相似文献   

6.
农业部日前确定,2003年为“全国农业科技年”,以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发动和组织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农业结构调整第一线,掀起学科技、用科技,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高潮。  相似文献   

7.
海伦县自开展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以来,通过几年实践逐步认识到: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即把农林牧副渔工商等各业生产和管理逐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在没有被应用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只有被劳动者掌握并用于生产,才能变成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打一个比方:在科技与生产之间隔着一条河,过河需要桥和船。示范、推广、普及、教育等等,就是过河的桥和船。通过它们,信息才能传递过去,被劳动者所掌握,才能用于生产。如果把科技作为“信息源”,劳动者作为“受体”,中间则需通过“载体”进行“信息传递”,如下图:  相似文献   

8.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农业农村部印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这对于解决“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加快农民全面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规划》立足当前农业从业者,面向未来后继者,全面规划了普及培训、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梯次提升主体经营者素质的框架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农业发展靠科技 ,科技进步靠人才 ,人才培养靠教育 ,这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此认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科技进步与劳动者智力开发的关系 ,对于理解和实施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 ,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科技进步与劳动者智力开发的关系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科学技术必须和劳动者相结合 ,为劳动者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要素 ,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中 ,处于主动、主导的作用 ,“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是一种智能性要素 ,它以其强…  相似文献   

10.
一、我市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现状及特点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指示精神,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加快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步伐,我市从1993年开始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以来,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坚持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生产技能、经营管理水平、文化素质为目的,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业市场体制为重点,以实现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两个转变为主线,按照“一业一训、致富一方”的要求,组织和动员各方面力量,…  相似文献   

1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特别是加入WT0O后,中国“三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副产品国际竞争力这一目标的进程中,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坚持服务于“三农”,以提高全国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为己任,致力于农民科技教育事业,为使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方面转变付诸了  相似文献   

12.
一、大都市郊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农业从业者科技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有差距都市郊区农业从业者一般呈减少趋势,而且外来农业从业者比例逐年增加,因此存在着有经验农民少,外来农业从业者生产盲目性大的情况,需要农业科技工作者与农民搭建有效的互通平台,及时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将最新农业科技知识传授给农民。传统解决办法是印发报纸、刊物,或农技人员下乡指导的方式。但这种方式一方面信息获取不及时,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科技专家、农技推广人员人数的有限,农民所获得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等农业现代化基本特征,要求有一大批具备较高文化素质、较强接受新科技能力和较新经营理念的农业劳动者。  相似文献   

14.
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现代社会的发展已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人的知识和智力。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农业发展转移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开发农村劳动者智力,是实现四个现代比,振兴农村经济,实现我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农村稳定脱贫奔小康的需要,必须下大力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实施“黄淮地区棉花高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就农业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1.“以工补农”提出的经济依据,是“以农补工”的既成事实。“以农补工”包括价格信号中的剪刀差,也包括非价格信号中农业动用工业资源的种种行政限制,工业取用农业资源的种种优惠规定。2.“以工补农”涉及的社会基础,是工农联盟的国体性质。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名义地位和实际地位的严重背离,现行政策对“农转非”的层层阻挠,使占国民绝大多数的劳动者无法在工农两种职业之间自由抉择,“众轻农”之势早成定局。它与国体不相容。  相似文献   

17.
以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和农民收入增长“十一连快”为标志,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农业农村经济在高起点上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同时,“三农”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常态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是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变粮食发展方式,事关粮食安全,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必须审慎稳妥、坚定不移地推进。  相似文献   

18.
对农业现代化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生产业、动物生产业、微生物生产业和农业服务业、农产品完成业共同组成“十字形农业”,它是农业现代化的对象。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使用现代生产资料,(2)运用现代科学技术,(3)由具有现代文化水平的劳动者经营,(4)用现代化方法经营和管理。  相似文献   

19.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基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说:“超过劳动者个人需求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最终通过农业的基础作用体现出来。当前,我国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历史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断...  相似文献   

20.
为使中国步入近代社会,陈炽特别关注农业的发展,其主要见解有:(一)发展农业是中国近代化改革的前提和重要内容。陈炽提出了农政“至重”、兴农“生财”的观点,肯定了农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二)发展农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围绕这一中心,陈炽主张以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急务”,以“讲求农学”、依靠科技为关键,以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决定因素。(三)发展农业的出路在发展商品农业、参予国际竞争。在外国农产品充斥中国市场并夺占国际市场的形势下,陈炽认为,只有以“物”“以代”,且能满足消费者“舍贵趋贱”的要求,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实现反对外国经济侵略,收回“外泄之利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