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于各种原因,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远落后于城市,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质内涵是强化城乡互动,而休闲产业可以作为城乡互动的重要纽带,其在城乡间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本文在分析休闲产业的基本特性基础上,探索发展休闲产业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张乙方 《魅力中国》2011,(17):113-113
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是我国新时期处理城乡关系的战略目标和方针。时代的语境和国内的发展提出了城乡和谐发展需要城乡产业的统筹发展的问题;构建城乡产业一体化新格局的时代紧迫性是问题的溢出效应所致;构建城乡产业一体化新路径是破解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产业区际转移与西部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丽霜 《改革与战略》2009,25(2):124-127
我国现阶段的产业区际转移,本质上是东部传统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的跨区流动与梯度扩散,具有促进西部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功能。西部地区应当充分把握和利用其中蕴含的机遇和力量,克服西部城乡协调发展内源驱动不足的缺陷。一方面,积极承接农业产业转移,促进西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营农收益;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各类涉农资本及其他传统产业实体向西部小城市、县镇及农村有序转移,提高西部城镇对农村的带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结合长株潭地区城市与农村的实际发育状况,通过引入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两个定量指标构建了该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空间差异,指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是影响该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从引力空间模型看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一直受各国的普遍关注与研究。本文在引力空间模型综述的基础上,运用引力模型对投资的区位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区位选择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生态休闲业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通过产业互补,要素资源的流动,增加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促进城乡生态平衡发展。我国生态休闲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包括休假制度未落实,基础设施落后,人才素质较差,资金短缺等多方面的问题。该文认为,需要从城乡协调的角度,规避工业发展污染的道路,营造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各类资源,加强对农村生态休闲业开发。  相似文献   

8.
"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和权利动作的载体。空间在历史发展中产生,并随着历史的演变而重新结合和转化。空间结构是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经济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产、自然条件、工程技术和建筑空间的综合反映。城镇与乡村作为区域经济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两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总体经济最优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才能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企业区位选择与空间集聚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无法从企业的区位选择导出空间集聚的问题,本文对Hotelling模型进行了扩展,并运用博弈论的思想对企业的空间分布和集聚情况进行了分析.在Hotelling模型基础上,是否考虑集聚收益对企业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不存在集聚收益下的企业选择只取决于消费者偏好;但是考虑集聚收益后,企业的空间集聚不仅取决于消费者偏好,而且商品价格、运费率、集聚强度和消费者收入均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应用空间统计方法及GIS技术,结合全国维度产业和就业空间格局协调特征与城市维度产业和就业结构协同特征,全面分析了2003—2019年我国产业与就业空间格局及其空间协调发展演化态势。研究发现,我国第二产业和就业空间格局协调度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第一产业和就业“双重扩散”发展且空间格局协调度和结构协调性均减小,东北地区、黄河上中游地区、西南地区等第一产业与就业发展更加协调;第二产业和就业“双重集聚”发展且空间格局协调度和结构协调性均增大,我国第二产业仍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吸附优势,中西部地区更具有第二产业从业劳动力转入的可能;第三产业“产业集聚-就业扩散”发展且空间格局协调度和结构协调性均增大,沿海地区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更高,具有较强的就业聚集潜力。建议在中西部地区加快推进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等要素空间集聚点,拉动人口要素进一步集聚;在沿海地区优化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大力促进金融业、信息传输、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就业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中央在“十七大”上确立的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我国实施多年的城镇化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路径,提出了新的方向。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就税收政策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通过调整税收和财政政策,形成更加合理的社会财富二次分配格局,建立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投入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异质空间和路径依赖的产业空间集聚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辉 《特区经济》2011,(2):272-275
在系统回顾总结现有产业空间集聚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各种模型假设条件限制,使得产业空间集聚理论对区域经济实际工作缺乏具体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空间异质性角度阐释了产业空间集聚的必然性及可能性,并进一步研究了产业集群演变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4.
欧阳林 《重庆经济》2007,(11):26-29
2007年10月18日,第二届中国一欧盟区域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召开,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邀在会上介绍了重庆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情况。现将欧阳林副主任的发言稿摘登如下。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不断进步的内在要求,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一直致力于城乡关系的调整。重庆作为中国内陆地区的年轻直辖市,在大城市带大农村发展方面作了一些积极探索;今年6月又获准成为全国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一步深入思考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非常荣幸能在此次高层论坛上与大家交流和分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乡呈现典型的二元结构特点,特别是在社会领域的二元割裂极为严重。我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而且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随着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交流不断扩大,有不少制度改革使城乡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6.
缩小城乡差距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在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差距和城乡劳动生产率差距造成城乡差距的根源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既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乡差距的根源.那么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必须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而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加强对耕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基于空间视角的城乡收入差距与产业集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把中间产品投入和产业集聚外部性分别引入农村和城市部门生产函数,通过模型推导出均衡条件下以产业集聚为核心的城乡收入差距决定因素的方程,并在方程中纳入空间相关因素,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省区城乡收入差距与产业集聚等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发现:(1)相邻省区间的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正的相互影响,产业集聚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对相邻省区间城乡差距的影响具有传递性和迭加性.(2)非农产业的空间产出密度和集聚规模指数、人力资本比度量的城乡全要素生产率比、城乡资本投入比、农村中间产品投入价格均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劳动力比缩小了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18.
葛晶 《辽宁经济》2020,(10):70-71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沈阳在新时代振兴中亟待回答和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立足沈阳经济发展实际,着重剖析制约沈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城区和县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并提出沈阳亟需破除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障碍,通过引导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统筹配置利用,不断提升城乡品质,全面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为沈阳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提供优质的城市载体。  相似文献   

19.
李泉 《开发研究》2006,(5):56-60
科学处理城乡关系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解决西部城乡矛盾和实现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协调互动与一体化融合,是构成中国当前实现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难点问题之一。本文在考察中外处理城乡关系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提升概括总结了促进城乡关系良性互动发展的相关启示,为西部地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20.
鲁勇 《首都经济》2004,(8):12-13
目前,继珠三角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快速崛起之后,京津塘经济区域正在崛起。由于这一区域直接置身在中国经济的决策中心、市场中心、创新中心以及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资源要素的密集中心而倍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