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对高端客户的争夺成为商业银行营销的关键。高端客户则成为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根基。没有客户,银行就丧失了发展的源泉。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商业银行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客户资源。然而,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呈现出以市场为导向的特征,决定我们面临的竞争会愈加激烈。商业银行的未来经营模式,不会是单一的规模扩大,而应该是以客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VIP)。  相似文献   

2.
集团客户风险浅析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光伟 《时代经贸》2007,(6Z):162-162
随着我国国有大型企业的改制重组、民营企业与连锁企业的规模扩张,集团公司客户日益成为商业银行不容忽视的客户群体。由于金融同业的过分竞争及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过度授信和不适当分配授信额度的情况较为普遍,加之部分集团客户之间通过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手段在内部关联方之间转移资产或利润等情况时有发生,给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带来较大风险。  相似文献   

3.
王勇 《经济师》2002,(9):229-229
从一定意义上讲 ,客户即市场 ,谁抓住了客户 ,谁就占领了市场。商业银行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的基础条件之一 ,就在于拥有客户的多少及客户质量的高低。因为在正常的市场关系中 ,只有不断赢得客户、拥有市场的银行才能获得持续生存的权利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项新兴业务,私人银行业务被看作是未来最赚钱的业务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谁拥有这部分客户及其金融资产,就等于拥有了银行未来的发展。也正因为此,部分商业银行已将其定位于关系到今后的长远发展的战略陛业务。  相似文献   

5.
对银行来讲,客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银行和客户实际上已经形成荣辱与共、息息相关的利益共同体。谁赢得了客户,谁就赢得了市场,谁就赢得了更多发展机会。既然客户对银行这么重要,银行就要不遗余力地开发培育客户.银行开发培育客户需要依靠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化队伍,而构成这个队伍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员就称之为客户经理。客户经理在商业银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优质客户,优质客户又需要商业银行全方位、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金融业竞争的日趋激烈,银企关系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资金由银行所控制的卖方市场正在逐渐向企业也有一定主动权的买方市场转变,并且这种转变越来越明显。这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现实,作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加入社会经济活动。怎样通过信贷服务占领市场,充关自身赖以生存的经济物质基础,就成为新时期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转变经营观念,树立全新的金融发展观1、树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观念。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要从固有思想中解放出来,面向市场,面向客户,而不是守株待兔。在信贷投向上不以所有制性质、企业规模…  相似文献   

7.
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个人信贷产业已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取胜已成为核心课题.多样化信贷产品层出不穷,为商业银行管理带来挑战.而基于信用评估的个人客户综合授信,将个人信贷产品统一到客户层面,不仅对个人信贷业务实现有效管理,又实现风险的集中控制,为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不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客户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战略性资源.客户关系管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有效实施CRM,提供个性化的银行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最终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CRM的认知,创新管理理念,重构业务流程,营造重视客户利益和让客户满意的企业文化.同时,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明确自身优势,利用先进的数据仓库技术,建立完整的CRM数据分析系统,针对不同客户提供差别化服务.  相似文献   

9.
网上银行作为一种打破时空界限的竞争,已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日益引起各家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并大力拓展。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截至2003年末,我国网上银行个人客户超过了4000万户,企业客户超过了10万户,网上银行的总交易额已接近20万亿元。但据了解,目前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在发展网上银行业务中存在三大误区。1.认识误区。据悉,大多数商业银行发展网上银行的主要动因是为了争取传统优良客户,网上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宣传和稳定客户的手段。有的商业银行为迎合一些优良客户赶时髦的心理,不顾实际地盲目发展网上银行业务,致…  相似文献   

10.
目前,网上购物成为一种重要的消费形式,但网上购物客户的流失率普遍较高,客户忠诚度也相对较低。在网络营销背景下,许多网络企业开始认识到赢得并保持客户忠诚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因而在客户拥有更多选择性的网络市场中,如何提高客户忠诚成为网络企业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同其他金融业一道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血液和神经,关键取决于市场的拓展。而市场拓展的核心又在于市场理念的创新。一、市场理念诠释市场理念,若直释即市场领域内的理性概念,若意释即市场行为的指导思想。它是由客户导向、整体活动、重视成果等要素所构建。(一)客户导向。客户导向是市场理念的上位要素。它涵盖着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商业银行应深入市场,寻找客户,收集客户的各种信息,如筹资渠道、经营规模、生产能力、产品结构、交易伙伴、营销策略、盈利水平等,并…  相似文献   

12.
张天亮  石恺 《经济师》1999,(2):31-33
在现代经济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及货币资本的特殊企业,既是现代经济的枢纽,又是服务于客户的第三产业。靠什么来竞争,拿什么来吸引客户?答案是靠实力、靠服务,归根到底是靠服务。服务强行,是商业银行的永恒发展主题。一现代商业银行是以存、...  相似文献   

13.
个人金融业务指银行以个人为主要对象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目前,发达国家的大型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实现盈利的重要渠道,国际先进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利润贡献度普遍在30%--60%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个人财富不断增加,个人客户金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这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稳定的收益。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个人金融业务市场,也是任何一家银行都不能忽视的战略市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同样会把目光聚集在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地上。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企业的集团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规模庞大、发展稳健的大集团不仅成为国家产业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逐步成为各家商业银行重点拓展的客户群体。然而集团客户在给银行带来较大利益的同时,贷款银行对集团客户授信的风险识别、防范和控制难度也越来越大,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杨宁 《经济月刊》2011,(4):108-108
自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实现了由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变,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金融企业的竞争已经由产品及价格完全转移到对客户的争夺后,客户服务已经成为主宰各商业银行生死存亡的重要指标。在经济欠发达的甘肃省天水市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6.
客户资源是商业银行竞争制胜的关键因素,如何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完美服务,从而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保持率来获得竞争优势,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问题。本文就商业银行客户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以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小微企业成为商业银行重点拓展的客户群体和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在外部环境不利、企业管理薄弱和银行经营粗放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不断攀升,对小企业信贷资产质量和业务盈利水平产生较大影响。商业银行可从完善经营模式、优化评价标准、精准市场定位、健全风控体系等方面着手,不断提升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刘治江 《经济师》2008,(4):194-196
在当前产品和服务差异越来越小、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不遗余力地争取新客户。留住老客户。企业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客户资源的重要价值。谁拥有客户就意味着拥有市场,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是一场客户争夺战。文章主要对战略大客户的效用进行分析。进而探索加强战略大客户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贷款企业类客户价值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智  胡蓓 《技术经济》2010,29(7):99-102
本文综合考察现有的客户价值评价模型,分析总结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以商业银行的贷款企业这一类客户为研究对象,提出商业银行客户价值评价模型。并用重庆市某商业银行数据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评价模型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20.
品牌作为现代企业一项重要的战略资产,已经成为企业培育客户忠诚度、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基于国内10家商业银行364份调查数据分析结果,从品牌公信力这一全新的视角,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测量品牌公信力对商业银行客户忠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透过满意度、忠诚承诺和精明承诺等中间变量,品牌公信力对口碑推荐有间接的正向影响,对客户抱怨和转换倾向有间接的负面影响,即品牌公信力的提升,会增加客户的口碑推荐,也降低客户抱怨和转换倾向,实现客户对银行的情感忠诚与行为忠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