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德生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评价》2014,(21):35-3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内各行业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中煤矿行业的发展是国内众多行业发展中最为迅猛的一个。煤炭作为我国许多行业生产中的原材料,对国内整体经济建设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随着近几年国内的发展,煤矿开采事业也加快了发展的脚步,在为我国经济建设添砖加瓦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文章就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保证煤矿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2.
3.
王旭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评价》2014,(30):69-70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冲击地压的显现会越发明显,危害也愈加严重,给矿井的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威胁。为了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加强冲击地压的防治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冲击地压的特点,继而分析了其发生机理,最后指出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5.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增加,煤矿受冲击地压灾害影响日益凸显,因此冲击地压防治引起高度重视。冲击地压是一种特殊的矿山动力现象,是指采掘场所围岩内聚集大量弹性能,当超出极限强度时,围岩迅速释放能量,表现为煤岩突然被破坏,破坏巷道和工作面,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冲击地压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现总结了煤矿采掘中冲击地压的特征、分类、原因、预测及治理技术,为冲击地压的防治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7.
针对我国煤矿进入深部开采后,冲击地压频发现象,将冲击地压机理、影响因素及预测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对发生冲击地压矿井给予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9.
在煤矿生产中,多方面的原因都有可能造成冲击地压的产生,为了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首先要掌握其发生的机理。本文以新兴矿为例并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新兴矿产生冲击地压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胡明军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评价》2014,(30):134-136
近年来,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加大,碱沟煤矿面临一系列的矿压问题,如巷道变形、底鼓等。文章通过对冲击地压机理的研究,再结合碱沟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出现的矿压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碱沟煤矿通过各种监测手段对采掘过程中出现的矿压变形进行观测,通过数据观测分析有效控制减少了矿压灾害事故的结论,为碱沟煤矿后续工作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阐述了采场地压管理方法,影响采场地压的因素与采场大面积地压发展阶段,防治矿区冲击地压生产技术措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冲击地压是煤矿中的动压现象,研究深部开冲击地压问题,提高对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的认识、防治理论和技术等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叙述矿井冲击地压的大致分类及分类方式;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原因及因素;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冲击地压的综合防治防范及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能量要素,从冲击地压的形成机理和条件出发,分析冲击地压的致灾特点与组合煤岩系统能量演化之间的联系,以此探究冲击地压的发生本质。结果表明:冲击地压的形成过程伴随着能量的演化,断层、褶曲等地质因素造成煤岩组合区域的应力异常集中,开采活动会造成煤岩组合系统应力重新分布而造成能量积聚;煤岩组合体在进行能量演化过程中涉及能量输入、能量积累、能量耗散和能量释放几个过程;厚而坚硬的顶、底板阻碍煤层的卸压变形,组合煤岩系统的压实对煤层产生了闭锁作用,为煤岩系统的能量的积聚及演化提供天然环境,造成冲击地压。 相似文献
15.
齐立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33)
冲击地压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其危险性是不可言喻的,其破坏性是不可估量的,本文主要是研究冲击地压在断层的周围发生时,受到影响的一些因素和条件,其影响因素表现在很多方面,它们的影响也是很广泛的,所以根据其影响因素和条件必须要对断层附近的冲击地压做好提前预防工作和必须要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防止冲击地压的发生,使其达到尽量少发生或者不发生,从而对断层冲击地压进行很好的控制。断层冲击地压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好几种,本文主要是针对断层结构面冲击地压对工作面超前支撑压力的影响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并且在数值模拟上进行了模拟。 相似文献
16.
17.
冲击地压工作面为防止能量积聚,工作面要控制推采速度,待压力得到释放后再进行回采。然而3层煤复采,发生过多次高温火点。为防止具有冲击地压的工作面煤层发火,采用煤层注水法可增加煤层含水率,软化煤体强度,降低能量的积聚,同时又减少高温点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矿区冲击地压是井巷或工作面周围的煤岩体因其变形能的释放而出现的以急剧的破坏为特征的动力现象,并伴有巨大的声响和强烈的震动,会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阐述了冲击地压的产生机理、冲击地压产生的区域与位置、冲击地压的特点、冲击地压的防治措施、顶板事故的紧急处理措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