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自由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自由化给全球金融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金融管理机制、利率水平、汇率制度等方面。创建有效的金融机制,提供有效安全网,明确长期利益最大化目标,是有效防范金融自由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抑制的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金融总量迅速增长 ,金融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经济货币化、金融化程度日益提高 ,金融业得到长足发展 ,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但也不难看到 ,中国金融自由化程度仅处于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水平 ,利率管制、高准备金制度、业务范围自由度低、超国民待遇和非国民待遇共存等金融抑制的广泛存在导致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 ,并直接影响和制约未来中国金融发展。因此中国要从完善金融自由化的微观基础 ,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规范和发展金融市场 ,建立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等方面入手消除金融抑制 ,进一步推进金融自由化  相似文献   

3.
日本自泡沫经济破裂以来十年有余,迄今还未能在经济金融领域真正理出一个头绪。美国在金融自由化的前提下,一直用所谓的美国式的“世界标准”捆住日本人的手脚,日本也正在推行用所谓“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的金融改革。然而,这种改革能否成功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同时,我们也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化解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给中国经济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各发达国家通过金融开放来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成为主流.美国一直是金融自由化的排头兵,在其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开创了金融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局面,而同是发达国家的日本,其金融自由化却遭到了众多指责.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甚至认为金融自由化是促成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泡沫经济严重和金融风险不断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金融自由化是伴随着中国经济转轨的进程推开的,中国正在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是金融开放的代价与收益孰重孰轻我们还不能下定论.多借鉴别国经验,适时调整策略,把握住机会,加快金融开放融入国际社会主流,并进一步赢得自身的发展仍然是当前中国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服务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发展呈现出金融手段信息化、金融发展自由化等特征,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监管的核心要解决好两大关系,即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中国传统金融监管与当前服务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应借鉴国外服务经济先行国家金融监管的经验与教训,结合中国服务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构建国内金融监管制度和先行试点。  相似文献   

6.
马鑫钰 《生产力研究》2006,(2):63-64,130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势不可挡,面对美国以及世界各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变革,中国的金融业将如何面对国际金融巨头的竞争?文章就中国金融业如何借鉴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构建自己的混业经营体系作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7.
一、金融开放的含义和范畴 金融开放是指一国取消对资本国际流动的限制,开放本国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资源配置国际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资源对本国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是金融自由化的最后阶段,一旦本国最终完全取消了对资本流动的限制,就标志着一国金融业实现了自由化。  相似文献   

8.
曹考 《当代经济》2003,(5):48-48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的大趋势下,金融服务贸易也不断出现自由化的发展势头,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开放金融服务领域,实行金融自由化和资本流入流出的自由化。1997年12月12日,世贸组织在日内瓦宣布达成全球金融服务协议,该协议进一步规范了金融市场准入和最惠国待遇问题,大大加快了世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国加入WTO,必须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因而,选择合适的开放度,保证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下的国内金融稳定,实行合理的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下中国金融业整体发展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金融业已全面对外开放,中资银行要与外资银行展开全面的合作与竞争,金融业必须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当前金融创新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金融监管的自由化与国际化、金融业务多元化、金融交易电子化、金融产品复杂化、金融服务个性化及金融机构同质化.在金融创新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金融风险,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保证金融稳定,促进金融创新,提高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金融自由化的利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金融压抑的兴起与民粹主义、国家主义和国家于上主义相联的。在金融压无抑的情况下,许多国家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于是,随着金融业管制的放松,更为广泛的国内经济自由化和对外开放得以实现。但利率自由化经常伴随着危机的爆发或者引发危机。然而,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完全分建设者经济增长利益的国家来说,建立一个实质性的金融自由化体系是惟一可行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浪潮的不断高涨,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也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金融监管是保证这一行业安全、稳健经营的手段,我国目前金融监管目标基本上是体现了社会利益论,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建立起来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金融业必将全面开放,必将面临着更大的金融风险。为了降低金融业的风险,应对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保证金融业的安全稳健运行,中国金融监督必须不断改革,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  相似文献   

13.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趋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金融自由化不但没有否定金融监管的一般基础和特殊基础,还强化了金融监管的现实基础,但金融自由化却使传统金融监管手段陷入了困境。为了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促进金融业的发展,金融监管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日本金融动荡及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影响梁树新任旭峰(山东大学日本金融业形势严峻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社会中以地价、股价和证券价格的膨胀为特征的泡沫经济开始走向崩溃。受此影响,日本金融领域呈现出了阴云密布危机四伏的现象。自1991年东洋信用金库出现经营...  相似文献   

15.
金融业是一个特许经营的行业,美国的次贷危机表明,无限制的放松管制将会引发整个社会的动荡。金融自由化下,银行业的竞争将不断的加剧。相比于美国,中国监管体系仍然不成熟,由于政府过于谨慎的监管导致金融创新的抑制,然而金融自由化下的金融创新是必然的趋势,我们必须设计出一些机制来弥补看“不见的手的缺陷”,来保证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以国家监管的机构、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三位一体”的安全体系来支撑。  相似文献   

16.
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这就迫切要求我国金融体制走出传统的政府干预行为,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金融业的效率。本文从金融抑制的危害、盲目进行金融自由化的危害出发,论述我国现阶段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渐进的自由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全球性的金融发展主要体现在金融的自由化、国际化、一体化、证券化上,相应的各国立法对金融业采取了从管制(Control)到监管(Regulation)和放松管制(Deregulation)的发展变化.①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主席德·斯旺在分析金融风险的成因时谈到,金融自由化从长远看可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同时也会加强金融业的竞争,如果金融管理者、经营者缺乏有效的技能控制伴随着金融自由化的信贷高风险和新兴业务风险,可能就会遭受金融风险的重创.  相似文献   

18.
目前 ,我国在金融业中采用的是分业管理的监管体系 ,与该体系相适应的是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业经营的经营模式。分业经营为我国金融业实现规范管理、控制风险以及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加入WTO的临近 ,分业经营越来越体现出其制约金融业发展的一面。因此 ,顺应国际金融改革的趋势 ,突破分业经营 ,走向混业经营 ,无论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还是从我国目前金融业改革的要求来说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金融业混业经营是金融自由化发展的内在需要。金融自由化是金融业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比较和我们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浪潮的不断高涨,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金融业内各部门间的界线日益模糊,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这一切都对传统的监管体制构成了严峻挑战。面对这种国际大环境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现实挑战,作为为数不多的坚持分业经营的国家,中国金融业正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国际  相似文献   

20.
王新立 《现代财经》2007,27(11):18-22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中,金融业的竞争迅速扩展到知识产权领域,金融机构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善用专利战略。应在分析国内外银行专利现状及竞争力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国内金融产品专利战略及其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