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期美联储停止缩表引起广泛关注。美联储停止缩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货币需求大幅上升,二是美联储控制短期利率的能力出现下降,三是美国经济前景存在不确定性。此外,美联储停止缩表还有助于继续发挥财政作用、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降低污名效应、降低私人部门安全资产的供应以及降低对美联储信用风险和银行清算风险。美联储停止缩表对美国和中国都会产生十分广泛的影响。对美国的影响主要有:资产价格将获得支撑、投资可能出现过热、通胀可能出现阶段性上升、金融风险可能加大、美联储独立性可能受到影响、可能加剧收益率曲线倒挂;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有:人民币汇率压力有望缓解、资产价格可能上升、短期资本流入可能增多。因此,中国货币政策应保持定力,密切关注国际资本流动趋势的变化,防范资产价格暴涨风险,同时,应加强人民币汇率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2.
杨子荣 《中国外汇》2022,(15):27-30
<正>基于美国经济衰退的内在逻辑,即“美联储加息→金融条件收紧→居民需求减少→企业投资下降→失业率上升→经济全面衰退”,相关指标显示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正在积聚。当前,美国通胀持续走高,迫使美联储不得不大幅度加息。由于货币政策存在时滞,当前美国金融环境仍相对宽松,加息对于实体经济的冲击尚未显现,经济因需求强劲而表现出一定的韧性。但随着货币政策逐渐发挥作用,尤其当利率被提高至限制性水平时,  相似文献   

3.
后疫情时代美国超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其通胀高企,美联储开启史诗级加息周期,国际资本大幅快速回流美国,导致全球金融风险显著上升,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亟须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监管。本文构建一个包含无息外汇准备金逆周期调节跨境资本流动的小型开放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研究“双支柱”调控应对美联储加息冲击的效果。结果表明:第一,美联储加息冲击下,国内产出和通胀下滑,人民币贬值;此时采取降低外汇存款准备金政策能稳定汇率并降低经济波动,主要机制是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能增加国内金融机构外汇贷款的资金供给,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第二,提升利率政策虽然有助于稳定汇率,但会增大经济波动且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而“双支柱”调控不仅能降低产出和汇率波动,还不会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第三,“双支柱”政策最优组合是货币政策盯住国内产出和通胀波动,宏观审慎政策盯住国际资本流动。据此,本文认为,我国应采用“双支柱”调控应对美联储激进加息,降低利率以应对通胀和产出下滑,降低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以促进汇率稳定。  相似文献   

4.
近一段时期,美联储为刺激美国经济,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使得全球流动性泛滥。与此同时国内CPI指数稳步上升、抗通胀形势日趋严峻,为此人民银行已多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相似文献   

5.
在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国货币政策冲击主要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对其他国家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作为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融资支持工具,贸易融资同样以美元为主导,其规模的变动将会影响美国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本文构建包含金融摩擦的IS-LM-BP模型,分析贸易融资影响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理论机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贸易融资的作用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表明,美元主导的贸易融资的引入会强化美国货币政策贸易渠道、金融渠道的作用效果,即会放大美国货币政策冲击的国际溢出效应。实证研究发现,在宏观层面,美国加息将抑制中国产出,推升中国通胀水平,考虑贸易融资后其对中国产出和通胀的影响将分别放大15%和11%,溢出的传导速度也将显著加快;在微观层面,美联储加息将显著抑制中国企业出口规模,降低企业投资和商业银行信贷供给,贸易融资的引入同样会强化美联储加息的溢出效应。本文的政策含义是,积极推动本币优先的贸易融资有利于缓解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在目前银行业危机只是零星偶发的情况下,美联储还有一定的应对空间,但是如果危机进一步蔓延,则其政策选择面临的难度将陡然上升2023年3月下旬的美联储议息会引发了格外关注。自3月上旬以来美国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相继破产倒闭,引发了市场对银行业风险的担忧。这使得美联储货币政策从此前的增长、通胀两难困境升级成为增长、通胀、金融稳定的三难困境。不过,在这次议息会上美联储最终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4.75%至5%之间,至此该基准利率已经达到了2007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方斯琦 《金融博览》2021,(19):33-35
随着疫情在曲折中缓解与经济的逐渐恢复,全球通胀快速抬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2021年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的讲话中举了与此相关的两个历史案例.20世纪50年代,通胀短暂上升,而央行错误地采取了紧缩政策.由于货币政策效应的滞后性,当其发挥作用时,通胀压力已然消退,过紧的货币环境危害了实际经济.20世纪70年代,能源与食品价格大幅上升,导致总通胀急剧上升,当能源与食品价格下降后,总通胀随之缓和,但核心通胀却持续上行,央行又因没有及时出手而导致了大通胀.显然,通胀是否会持续下去已经成为牵动全球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的关键问题,然而,在理论上,这一问题仍然没有答案.  相似文献   

8.
一、全球外汇市场回顾刺激政策令美国利率处于历史最低点,同时使联邦债务飙升至难以支持的水平。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已经明确表示,美联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维持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市场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超宽松政策挥之不去的担忧与对美国财政赤字扩大的担忧交织在一起,导致ICE美元指数创出2008年7月以来新低为73.12。和美国方面不同,欧元区目前仍面临着严峻的通胀形势,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欧元区4月通胀水平进一步上升至2.8%,高于预期的2.7%。欧  相似文献   

9.
在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退出QE在即的背景下,研究美联储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具有较强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时变VAR模型,分析美国货币政策在不同阶段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和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美联储货币政策工具(利率调整和公开市场操作)与我国主要股指有较高的关联性;在不同时期,美联储利率调整和公开市场操作均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负面冲击,且利率调整的冲击效应更强;在美联储重启QE初期(2020年7月),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对我国股市整体的冲击效应最大,而利率调整对我国房地产股指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王宇 《新金融》2006,(8):19-20
美国的经济波动,对世界经济来说,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效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更是备受各国中央银行的关注.一个时期来连续17次的加息,这在美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作者认为,当美联储持续加息使美元利率达到5.25%高位时,将面临一系列的抉择:较低的通胀还是较高的增长,继续加息还是停止加息,是选择“中性利率“还是“量化通胀“.对此,作者就其影响所及,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二战以来的美国经济发展史可以发现,美联储掌握了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应对通胀,也将持续警惕金融风险。当前面对的挑战是如何运用货币政策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为此美联储保持对全球经济放缓、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通胀低迷的密切监测,加强预期引导,并对货币政策策略、工具和沟通方式等进行公开评估。  相似文献   

12.
<正>失控的高通胀已成为美国经济当前最严重的问题。需求拉动、成本推进和供给约束三个方面多重因素相互叠加,共同推动美国通胀高企并变得根深蒂固。为了抑制高通胀,美联储已采取并将继续采取加息和缩表等紧缩性货币政策。由于上一轮扩张政策在美国商业银行、股票市场和全球市场中形成了三大流动性“蓄水池”,美联储此轮紧缩政策难以收紧流动性和抑制物价上涨,降通胀的政策效果将被削弱。美联储持续加息和缩表,非但不能给高通胀“降温”,反而会“火上浇油”,很可能使美国经济“硬着陆”,甚至陷入滞胀“泥潭”,步入新一轮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13.
陈国权 《中国外资》2013,(21):102-103
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联储实行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复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政策外溢效应日渐扩大,尤其是新兴经济体面临着较大的通胀压力与资本流动风险,本文深入分析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本质特征,并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了其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本轮美联储紧缩,机构关注资产、货币政策、通胀、资本流动和地缘政治五个领域,有两大特点:(1)市场上对美联储紧缩的大部分问题存在“一致担忧”,但没有明确的“一致预期”,即普遍担忧美国通胀,美联储紧缩与资产价格的不确定性,但对具体波动的幅度与点位,甚至波动方向都未形成明确的一致预期。(2)相较货币政策本身,货币政策如何影响资产价格是机构更为关注的点。  相似文献   

15.
<正>若在美国经济进入下行期后,通胀压力迟迟未消退,美联储或被迫继续加息,可能会引发美股大幅回调和经济“硬”着陆风险货币政策的本质是逆周期调控,在经济上行时加息以防止经济过热,在经济下行时降息以刺激经济复苏。作为美联储的两大政策目标,就业与通胀之间存在相互替代关系,因此,美联储时常不得不在两者之间作出权衡。历史经验表明,  相似文献   

16.
9月18日,美联储因次级债券危机打破连续一年多维持利率不变的格局而降息50个基点,同时市场预期美联储还有降息动机。从抑制通胀到出手“救市”,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发生了微妙变化。受金融全球化的影响,各国的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势必要与美联储一起“陪演”,原本利率政策转为应对通胀的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在10月4日的例行会议上也只好继续观望维持利率不变,这有可能导致全球通胀压力会大大失控。美联储降息对中国的影响更直接,由于中国现面临通胀压力和流动性过剩正进入一个加息周期,美联储降息不仅加剧了中国的通胀预期,而且也可能冲销央行反通胀的货币政策效果,助推中国通胀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在美联储成立百年之际,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系统回顾了过去100年中美联储在政策目标、政策框架、可信度和沟通方面的变革。成立初期,美联储以维护金融稳定为目标的政策框架主要受实质票据学说和金本位制度的影响。大萧条时期,促进就业和价格稳定逐渐成为美联储的新目标。大通胀和大通缩时期,获得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美联储控制通胀的能力逐步成熟。大稳健时期,货币政策目标和框架更加清晰,货币政策透明度逐渐提高。金融危机以来,维持金融稳定上升到与货币政策同等重要的位置,货币政策透明度明显改善,预期管理日益重要。未来,中央银行的理念和实践还将不断变革。  相似文献   

18.
张谦 《金融博览》2021,(11):56-57
近期,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明显增加,美国国债10年期收益率曾一度突破1.7%,5年期通胀保值债券(TIPS)隐含通胀率更曾攀升至25%以上,为2008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虽然美联储对货币政策维持宽松的态势,购债规模维持在每月1200亿美元,但随着美国通胀水平逐步走高(3月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上升2.6%),经济复苏的预期亦因疫苗接种加速而明显改善,投资者因而担心美联储是否将逐步缩减购债规模,甚至提前加息.在全球金融条件收紧的同时,投资者亦关注新兴市场国家所受到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2011年初以来,由于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升,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文章在依次分析欧洲、英国、美国的经济与通胀发展形势乃至其货币政策决策者观点后指出,欧洲中央银行加息拉开了发达国家央行加息的序幕,预计年内欧央行还可能加息;英格兰银行将视经济情况决定年内加息时机;美联储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可能于今年底或明年初提高美元基准利率。  相似文献   

20.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暴发,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经济体先后出台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2022年3月以来,受通胀高企等因素影响,美联储先后进行加息、缩表的政策操作,正式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变化产生强烈的溢出效应,一方面引发全球其他经济发达体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加快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导致新兴经济体出现资本外流、货币贬值、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和进出口受损等情况,并对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产生重大冲击。目前,在多国央行货币政策转向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需要警惕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持续通过利率、汇率以及流动性等渠道产生的“外溢效应”,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产生影响。建议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一项原则”,防范资金跨境流动和汇率“两类风险”,统筹实施统筹经济与金融、内部与外部、发展与安全的“三对关系”,积极应对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溢出效应,实现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定物价、经济增长、风险防控等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