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温室气体减排的金融活动,碳金融理财产品的发展对低碳经济有促进作用。本文在分析碳金融理财产品市场发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碳金融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张黎黎 《中国金融》2021,(5):97-100
记者:从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广东、湖北、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深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到现在已经近10年,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如何?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陈诗一:经过五个关键阶段近十年的建设,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全国和地方碳交易试点整体推进较为缓慢.其次,碳市...  相似文献   

3.
4.
国际碳金融及衍生品市场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英  张征  王震 《新金融》2010,(10):38-43
本文从碳排放权经济学入手,系统阐述碳金融及衍生品市场体系架构,分析当前国际碳现货、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的市场规模、市场主体、交易品种、价格因素等,深入分析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结构。结合我国在国际碳金融市场的现状,得出构建碳金融市场、提升我国在碳金融产业链中地位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已经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随着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碳也成为和石油、矿产等同样重要的战略大宗商品,然而中国同样面临着碳定价权缺失的尴尬局面。本文首先分析了碳市场的发展以及中国碳市场定价权缺失的现状,其次从大宗商品定价权影响因素出发,探讨了碳市场定价权缺失的一般原因和特殊原因,最后指出金融支持是争取碳定价权的重要手段,并对中国碳金融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2005年日本京都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为帮助世界各国更好地完成二氧化碳减排任务,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被引入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框架中,这就是排放权  相似文献   

7.
艺术品权益份额市场在2011年发展迅速。从市场制度设计看,形成了三种模式:以天津为代表的"艺术品股票"模式,以深圳为代表的"类证券"模式,以上海为代表的"类基金"模式。艺术品权益份额市场的迅猛发展对证券监管提出了巨大挑战:权益份额发行和交易不同程度地突破了证券公开发行的红线,其是否属《证券法》调整范围急待明确,以艺术品为投资标的的私募基金也存在监管空白。目前以国发【2011】38号文的形式进行的清理整顿,治标不治本。建议修改《证券法》,适时扩大证券法调整范围;艺术品权益份额市场定位为非公开市场,只面向合格投资者发行和交易。  相似文献   

8.
伍星星  熊源 《金融与市场》2022,(11):35-41+76
科学准确地测算我国碳价对电价的传导率有助于协同实现电力市场改革与碳金融市场中碳减排的气候政策目标。本文选取2014-2020年我国6个碳交易试点省市的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测算了市场关联下碳价对电价的传导率。结果显示,我国碳价对电价的传导率仅为6.86%,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我国电力市场未能与碳金融市场实现有效关联。碳金融市场配额免费分配以及电力市场电价“双轨制”是传导率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电力企业在购买不同配额比例的情况下,碳价对电价传导率的变化走势。结果表明,在电厂营业利润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购买碳配额比例增加,碳价对电价传导率逐步上升,当购买碳配额比例为8.81%时,碳价对电价的传导率将达到100%。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我国碳金融市场和电力市场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财富的增加,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也在随之变化,资本市场重要性越发突出.资本市场监管对资本市场充分有效发挥经济枢纽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在直接融资比重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构建与现代化资本市场发展相适应的监管体系,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需要深化对资本市场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加...  相似文献   

10.
企业融资结构优化与资本市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被动和滞后的,存在着严重的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的不足,且其它的发展结构也不平衡,因而造成企业融资结构的不合理、融资机制的不健全和功能的缺陷,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阻碍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完善经济环境,以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这对建设统一、规范、高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启动上线,截至2022年12月9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2.03亿吨,累计成交额达90.4亿元。未来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2.
王蕾 《金融与市场》2022,(12):69-74
本文简要梳理碳市场作为市场化减排工具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理,总结全球主要碳市场发展的重要实践及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及国内碳市场发展现状,针对性提出完善碳市场法律体系、深化碳金融市场、健全碳信息系统以及设立配额动态调整机制等相关政策建议,为下一步厘清国内碳市场发展方向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国际碳金融及衍生品市场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碳排放权经济学入手,深入分析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结构,对全球主要碳金融衍生品交易体系及交易所进行了具体介绍,并结合国际碳金融市场的现状,得出构建我国碳金融市场、提升在碳金融产业链中地位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正>最近两年欧洲和美国先后在酝酿、推出甚至通过相关法案,对一些国际贸易产品征收跨境碳税。在欧洲叫“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在美国叫“清洁竞争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CCA)。在欧洲,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已经先后通过了这个法案,这个法案将在2023年到2025年过渡期满后,于2026年正式实施。在美国,还处于议员提交法案和进行讨论审议的阶段,没有正式出台。这两个法案的核心内容差不多,就是在特定领域,对那些“高含碳”或“含碳成本”相对较高的进口商品征收跨境碳税,比如欧盟要对从中国进口的钢铁、水泥、铝产品等征收特别的碳边境调节税。征税的基础是,欧盟和中国之间碳市场价格的差额。  相似文献   

15.
16.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探索和开发新的应用场景是关键。在梳理货币国际化历史规律、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和国际碳市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应抓住当前国际碳市场互联互通的机遇,促进人民币在国际碳交易中的广泛应用以构建“碳人民币”体系,发展人民币的网络效应,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动能。考虑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和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以及当前依托国家碳市场和现有区域碳市场构建“碳人民币”体系面临的困难与风险,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一是联合内地区域碳市场和香港地区碳市场作为“碳人民币”体系构建的切入点,制定碳市场国际化发展路径;二是完善机制体系建设,增强碳市场国际化的发展动能;三是应对绿色贸易规则,持续扩大“碳人民币”体系的内部动能,为促进区域内碳市场整合优化、提升人民币在国际碳金融交易中的应用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实际,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可以辩证地理解为:保护消费者权益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它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一只看不见的手".保护消费者权益既符合民营企业的长期利益最大化要求,又符合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是民营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秩序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王双 《金融纵横》2022,(10):38-44
研究个人碳账户的已有实践经验,学习借鉴其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有助于引导居民通过更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实现节能降碳。本文从个人碳账户的基本概念出发,立足国内外实践探索,分析我国个人碳账户发展面临的挑战,从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数据采集范围、碳减排核算方法、宣传激励机制等方面对个人碳账户的构建与优化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资产总量获得了迅速增长.到1999年末,金融资产总额比1980年增长了56.24倍.与此同时,金融工具种类显著增多,先后发展了金融债券、国家投资债券、国家投资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和公司股票等多种金融工具.但从结构上看,金融资产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比例失衡问题,突出表现在金融机构存贷款比重明显偏高,有价证券比重则严重不足.1999年,这两项比重分别为79.84%和14.54%.金融资产结构失衡不仅加大了我国金融运行风险,也制约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本文拟从国债是一项优良金融资产的角度,分析发展国债市场对优化我国金融资产结构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西方私人权益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亦春  蔡庆丰 《上海金融》2004,(8):48-50,21
私人权益资本市场是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高风险企业的主要融资场所。本文在分析私人权益资本市场的内涵、结构和特点的基础上,就发展我国的私人权益资本市场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