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2020年成渝两地加快打造重要增长极、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金融市场一体化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选取2010-2019年重庆市和四川省16个主要城市组成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群"相关数据,利用威尔逊模型和F-H模型分别分析中心城市金融辐射力和金融一体化的情况。研究发现,重庆和成都两大金融中心辐射半径接近,但仍有少数城市不完全在辐射范围中,未来建设须考虑重要节点区域中心城市的金融效应;同时经济周期和财政政策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金融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影响较大,未来建设须赋予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监管局更多的金融政策,实施一系列逆周期措施。  相似文献   

3.
何玲 《上海保险》2022,(8):52-55
<正>一、引言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919.2亿元,比上年增长8.5%,经济增速较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可以看到,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成渝双城的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呈现稳中加固、稳中提质、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金融业是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产业之一,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金融业的繁荣对提升成渝地区的总体经济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重庆保险业作为成渝地区经济健康运行的“稳定器”“助推器”,  相似文献   

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国家层面被定位为国内循环战略腹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有效发挥财税体制的资源配置和引导作用,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是有效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内在要求。虽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近年来经济增长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与我国已有的三大经济区域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同时存在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现行财税制度存在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政策创新不足问题,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仍存在多方面制肘,如财政分权体制不利于成渝地区发展、税制不合理导致地方政府财力基础薄弱和税收优惠政策结构性不合理影响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为此,应从分税制,财政转移支付,地方税系建设以及税收优惠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共进的财税体系。  相似文献   

5.
沪伦通以双向开放国际资本市场为宗旨,促进上市公司跨境融资与市场绑定。目前,在伦敦证券交易所西向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多,而在上海证交所东向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的上市公司却很少见。本文分析反向跨境上市的局限性和“法律绑定”假说理论,探讨东向发行DR的潜在优势,上市公司在交易所跨境发行两类存托凭证的条件和机制差异,以及相关的法律和监管问题。展望未来,我国应以提升境内交易所国际资源竞争力为抓手,在厘清存托凭证架构关系的基础之上,对沪伦通跨境监管机制及执行效力加强协调,进而实现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6.
7.
数字普惠金融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亟待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协调发展程度。本文运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16-2020年141个县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时空分异及其收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不同县域之间发展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趋势。发展差异主要来源于重庆和四川两个组群的内部差异,组群间净差异贡献有一定的上升趋势,长期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会趋于收敛。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水平等数字普惠金融具体指标的差异表现和收敛趋势具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8.
成渝经济区金融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严红 《西南金融》2009,(2):34-36
金融创新体系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成渝经济区金融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金融支持体制不完善。加快成渝经济区金融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健全金融支持体制,完善信贷机制和风险投资市场,增强银行和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为创新活动提供更加充足的信贷资金和风险资金。  相似文献   

9.
<正>未来,富民银行将抓住全球化深度调整带来的时代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打造内陆国际金融中心的政策机遇,把国家政策转化为发展红利。借力股东单位,携手同业及合作伙伴,践行"平台共建价值共享"的生态发展模式,高质量、高标准打造数字化的科融创新、生态化的产融协同"双动能",努力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展现新作为,贡献富民智慧和富民力量。  相似文献   

10.
金融市场融合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重要引擎。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金融市场融合发展中面临提升金融中心能级、优化金融空间布局、加强金融机构跨区域协作的挑战,影响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配置效率。本文根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金融市场融合情况的统计测量结果,借鉴国内主要城市群金融市场差异化融合路径,分别从共建金融市场、突出区域特色、破除行政壁垒、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等四个方面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金融市场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营商环境     
一段时间以来,"优化营商环境"成为媒体热词,很多地方提出要为企业提供专家式、保姆式服务,还提出很多口号和目标,如"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店小二精神"、"最多跑一次"改革等。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要采取措施将企业开办时间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减一半以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那么,优化营商环境有哪些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2.
良善的营商环境要求市场竞争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是法治建设的基本内涵要求.随着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生效实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步入新阶段,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正>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保障体系,就是要充分发挥法治的引导、规范和保障作用,满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法治需求、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有力的法治服务和保障。2011年4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提出将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格局,将成渝经济区定位为——“一中心一基地三区”。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2011—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验数据,将金融科技纳入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框架,并运用面板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开展研究。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发现金融科技对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的推动作用;金融科技通过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和收入差距三个效应影响产业结构升级;金融科技的不同维度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差异性影响。因此,文章建议通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金融科技人才培育体系、提高金融监管强度、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推进金融科技的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5.
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11-2020年面板数据,对比人口和人均GDP对城市群进行“中心-边缘”地区划分,发现成渝地区人均GDP差距较为悬殊且存在“高-高”和“低-低”空间聚集。最后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成渝地区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中部塌陷区”,从而解决“高-高”和“低-低”问题,同时将局部空间经济溢出转变为全局空间经济溢出;整体上成渝地区人均GDP显著受到财政支出、规模工业和出口额正向影响,规模工业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心地区经济状况饱受“拥挤成本”困扰,但其同样更大程度受到“第三产业、财政支出和出口额”综合贡献,三者并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边缘地区处于享受人口红利和来自中心地区空间经济扩散效应溢出阶段,并且“人口密度和第二产业”具有一定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心与边缘地区最大异质性在于前者经济发展典型受到第三产业驱动,而边缘地区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税收营商环境作为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本文从我国实际出发,在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采用的税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从影响税收营商环境的关键因素和企业发展根本诉求出发,梳理归纳得出税收营商环境评价的关键要素,进而提出包括税制质量、税务行政效能、税法遵从度、税务司法效能、纳税便利度和总税费负担率6个一级指标和税制公平、税制效率等23个二级指标在内的税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更好促进我国营商环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重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当加大金融对该战略的支持力度。金融服务供给要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需要不同的金融支持。论文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定位和发展基础,对金融支持必要性进行理论分析,总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金融支持经验,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金融资源集聚过程可持续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还能吸引和统筹配置各类生产要素,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基于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以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指导产业升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重视金融资源集聚,建设好西部金融中心,充分发挥金融资源集聚和西部金融中心释放的市场信息,科学指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本文以金融集聚为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出发点,以金融资源集聚对金融中心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支持作用为主线,结合金融分权对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指导,为西部金融中心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多方面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摘要:货币国际化具有客观发展规律,受政治、经济、贸易、金融等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本文重点以日元国际化作为研究对象,讨论日元国际化的历史背景、发展环境、进程以及主要经验教训,并比较日元国际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日元国际化历史发展具有局限性,国际环境、战略选择等存在很大缺陷,很难脱离历史语境和自身条件约束,而人民币国际化则有其特色优势和可靠路径,未来上升空间较大。研究结论对深刻认识货币国际化曲折性、政策复杂性和路径多元性具有重要意义,政策建议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进程安排与政策取向具有一定启发性。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与重要标志,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本文从理论上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影响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效应和传导机制,基于2016-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新型城镇化水平逐年上升,并形成了以成都市、重庆中心城区以及万州区为中心的三个空间聚集区域;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征,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但会对周边地区产生虹吸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