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琨 《魅力中国》2014,(20):301-301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问题,是刑事证明制度的重要内容。通过证明责任的合理分配,可以让控诉方受束于法律不侵犯人权,同时又能及时完成控诉任务,实现刑事法规范真正公平高效的运作。刑事证明责任原则上由控诉方来承担,但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让被告人也承担一定程度的证明责任,但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始终在控诉方,被告人仅需承担提出证据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公诉的证明标准是指控诉机关决定提起公诉或者维持已经提起的公诉时,控诉证据必须达到的法定标准,是法律规定的运用证据证明待证事实所要达到的程度和要求。我国公诉证明标准与定罪证明标准的关系应如何界定,是当前理论与实务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考察了西方主要国家公诉证  相似文献   

3.
定罪解决的是犯罪嫌疑人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量刑解决的是一个被判处有罪的人所需要承担的刑事责任的问题。在量刑程序中,证明对象不再是定罪事实,而转为量刑事实。传统证据规则的建立主要是为了防止法官的恣意定罪,而量刑证据规则的建立应该以实现量刑的公正、合理为目的。量刑程序的特殊性要求对量刑证据规则重新进行梳理,在证据可采性规则、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和证明标准等方面建立有别于传统证据规则的量刑证据规则。  相似文献   

4.
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的概念,长期以来存在混淆与争论,理解和解释的不尽一致,成为证据理论研究以及司法实际操作中的一个难点。所以首先应结合我国立法与国外相关理论对证明责任内涵进行界定,并与举证责任加以区分;概念的争议从而导致的证明责任承担主体的多元化问题,也应通过使证明责任承担主体单一化、明确化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分析中外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明确被告人与控诉方之间证明责任的理性分配,有助于实现证明责任的公平承担,实现刑事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5.
对当前本学科、本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国际发展前沿的概述和分析 人身伤害法医医学鉴定主要包括:(1)人体损伤程度鉴定,主要为司法机关"定罪量刑"提供事实证据.(2)人身伤害致残程度鉴定,主要为司法机关审理民事赔偿案件提供事实证据.  相似文献   

6.
推定探略     
在审判实践中,法院认定某一案件事实往往是根据查证属实的证据进行证明而完成的.一般情况下,承担举证责任的一方则因证据不足而不能使法官支持其主张的事实,进而导致败诉的不利结果.但证明并非是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唯一途径,这是因为,认定案件事实除了运用证据证明这一最令人信服的方法以外,还可另辟蹊径,这就是推定.推定虽然不是直接的证明案件事实的方法,但却一直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一个重要手段存在于司法审判实践中.  相似文献   

7.
罗辉 《魅力中国》2014,(12):308-308
证据是刑事诉讼程序的灵魂,整个刑事诉讼程序就是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过程。如何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从而对被告人进行正确定罪处刑,就是一个如何对各种证据材料进行审查和判断及运用的过程。在公诉案件证据审查过程中,应以证据的“三性”为切入点,进行单独审查、比对审查、综合审查。唯有如此,才能对整个案件事实作出合乎实际的结论,进而在法庭上运用自如,如鱼得水,从而达到指控有力、被告人认罪伏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辩诉交易概述辩 诉交易主要有3种类型: 1.减轻指控:检察官与被告人达成协议,将指控减至轻于证据所支持的控诉。 2.撤销非直接有关的指控:指检察官撤销针对被告人的其他未决指控。一种是不进行“纵深”控诉或撤销对被告人的相同罪状的附加的未决指控;  相似文献   

9.
徐升 《理论观察》2004,(4):60-61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公诉人庭审功能应定位为控诉和法律监督.但在新庭审方式下公诉人控诉功能得以实质化的同时,公诉人还应发挥被告人的人权保障功能,而庭审监督则应从其庭审功能中剥离出去.  相似文献   

10.
周海 《重庆与世界》2013,30(2):48-50
在任何案件的审理中,查明案件事实关键都在于证据。证据提交法官后由法官按照法定程序审查,对符合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的证据予以采信,即具有可采性的证据,这些被法官采信的证据是法官对案件事实作出判断的根据,被称为定案证据。定案证据有别于证据,两者在概念、外延、证据属性、所处诉讼阶段、使用主体等方面存在差别,但两者又存在必然联系,定案证据来源于证据,证据与定案证据的使用目的都是证明案件事实。  相似文献   

11.
郭艳玲 《魅力中国》2010,(26):140-140,144
推定作为一种证明方法,转移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的证明责任,已成为通说。证明责任转移会严重影响刑事被告人罪责刑的承担。根据证明责任分层理论,推定转移的是“提供征据责任”还是“说服责任”,学者争论不一。本文将从推定与证明责任的关’系和刑事诉讼基本理念出发,论证推定只能课以被告人“提供证据责任”。  相似文献   

12.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定义及历史渊源无罪推定原则是指任何人在法院没有以确凿的证据证明其有罪以前 ,不得认为其有罪或者应推定为无罪。这一立法思想最早是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提出的 ,他在著作《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论述到 :“在没有作出有罪判决以前 ,任何人都不能称为罪犯 ,而且在没有肯定被告人确实违反了所应遵守即保证予以保护的条件以前 ,社会就不能不对他进行保护。”“因为任何人 ,当他的罪行没有得到证明的时候 ,根据法律 ,他应被看作是无罪的人。”这一光辉的法律思想 ,强调了对被告人的特殊保护 ,明确针对封建专制时期的有罪…  相似文献   

13.
犯罪明知是行为人的主观心态,是难以用证据证明的。在司法实践中,对明知的认定大都根据客观事实予以推定。明知推定对解决司法证明困难、实现法益保护和提高认定事实效率等方面意义重大。运用明知推定需遵循穷尽证明、逻辑经验、留有余地的规则与查清基础事实、充分保障反驳权利和禁止二次推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凡是能够证明未知情况的已知事实,都是证据.也就是说,当人们运用已知的事实或真理推论未知的事实或真理的时候,未知的事实或真理是证明的对象,已知的事实或真理即为证据.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第42条第一款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这一规定只是把证据完全等同于纯客观事实,并没揭示出证据的一些特殊内涵.刑事证据应有有别于一般证据的其他特征.笔者认为刑事证据应有严格的法律规范,它的范围,形式和证明力都不同于一般证据,对于刑事证据概念可作如下表述:由侦查,检察,审判人员依据法定程序收集或者辩护律师、自诉人等依法提出,用以证明犯罪事实是否存在,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和罪责轻重以及其它有关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为刑事证据.办案人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刑事证据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被告人提起精神病辩护需要履行必要的告知义务,并承担最初的举证责任,但对于说服责任的承担美国联邦及各州做法不一。因专家证言在本质上是一种意见证据,所以该证言应仅限于事实问题,与此相关的法律问题须留给陪审团判断。为了限制专家证言给陪审团带来的混乱,一些学者主张把精神病辩护案件分阶段审理。目前,美国几乎所有的州都将因精神病而被判无罪的被告人关进了精神病院或其他精神病治疗机构。但对于精神已健全,对自己或他人没有危险性的被告人,各州往往无条件或附条件释放。  相似文献   

16.
李睿昭 《发展》2011,(1):46-48
附条件逮捕制度,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朱孝清副检察长于2005年在全国检察机关第二次侦查监督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对逮捕条件要正确把握,其中“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这一条件,要以“证据所证明的事实构成犯罪”为原则,“证据所证明的事实基本构成犯罪”为补充。  相似文献   

17.
仇金 《重庆与世界》2013,(8):29-32,45
司法证明原理是证明活动中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性的内在原因和基本规律。缺乏对证明原理的认识,就难以得到准确可靠的事实认定结论。证据之所以能够证明待证事实,是由于证据中蕴含着案件发生时留下的事实信息。证明原理就是从证据中获取案件的事实信息,经过提炼得到证据事实,再结合全案情况以使待证事实得以证明。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公证是指由国家设立的公证机关代表国家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一种非诉讼活动。根据我国《公证暂行条例》规定:公证证明,是公证机关对符合国家法律,政策规定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予以保护和认可的基本方式。通  相似文献   

19.
随着司法活动逐步迈向数据化,传统的证据和证明活动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大数据证据通过算法将海量、复杂、多样的数据事实材料转化为对事实材料规律性的认识和分析结果,在刑事司法中拥有广泛的运用场景,使得司法活动更加科学和高效。目前,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采取法定证据种类制度,立法未明确大数据证据的证据种类,司法实践对大数据证据种类的认定不一。现有大数据证据的证据种类学说主要包括电子数据说、鉴定意见说、证人证言说和单独证据种类说,本文主张将大数据证据作为一种新型证据种类进行立法确认,并从保证大数据的真实性、大数据证据与待证事实的相关性和大数据证据结果的可靠性三个维度构建大数据证据规则。  相似文献   

20.
艾围利 《宁波经济》2009,(9):32-35,39
事实上,在存在民事习惯的场合,民事主体通常会按照民事习惯的内容作为或不作为,不会考虑民事法律规范的存在或者根本不知道民事法律规范是否存在。民事习惯在进入司法领域的过程中,首先是被当作“证明对象”来看待,并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由主张存在此项民事习惯的当事人依法提供证据;同时法院依职权对该主张以及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审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