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12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实现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逆差。与今年第一季度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相比,二季度中国国际收支呈现明显的一增一减格局,即经常项目顺差增加,而资本项目逆差扩大。中国在过去十年维持的"双顺差"破局,经常项目出现顺差,资本项目逆差,国际收支逐步趋向平衡。二季度经常项目顺差较一季度出现回升,主要是由于中国国内经济放缓,进口增速明显低于出口,从而货物贸易顺差大增;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逆差则是跨境资金双向流动明显,而且企业和居民结汇意愿下降,并非资金大量流出。从下半年来看,由于当前世界经济疲软,国际收支顺差可能进一步收窄,国际收支或将进一步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2.
《中国外汇》2006,(6):15-17
2005年,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60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30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8189亿美元。 2005年,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点:国际收支交易规模继续扩大经常项目顺差明显上升,其中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增加;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其中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外商直接投资仍保持较大规模;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国际收支继续保持较强的整体抗风险能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数据     
《中国外汇》2013,(9):10
1018亿美元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4月25日公布的2013年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552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18亿美元。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重现"双顺差"格局。  相似文献   

4.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我国2007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5.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显示,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继续增长。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性的、显著规模的经常账户顺差与金融账户顺差并存局面。不少国内学者对这个“双顺差”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认为,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首先是一个汇率体制问题。根据国际经验对各国近年来汇率体制与国际收支平衡格局对应关系的初步检验,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符合本文观点的联系。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账户差额与金融账户差额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从汇率变动的估值效应以及私人部门对外债权净变动与官方部门对外债权净变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角度来理解。  相似文献   

7.
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济 《中国外汇》2007,(12):12-13
双顺差格局继续,五大特点彰显2007年,在全球经济失衡和全球流动性过剩并存的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2007年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3326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收支呈现出五大特点。特点之一:国际收支顺差增幅较大。  相似文献   

8.
我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已持续多年双顺差,2012年初步呈现国际收支平衡,而2013年再次恢复双顺差。本文探讨的是一段时间内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失衡并不一定是坏事,按照比较优势理论,顺差国相对逆差国是具有相对优势的。第一期顺差的扩大对应第二期顺差的减少,逆差国相同。本文将用跨时均衡理论对中美贸易逆差进行动态均衡的分析,动态均衡即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9.
1993年以前,我国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交替出现。但1994年之后,我国持续呈现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经常项目顺差显著扩大,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在这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巨额外汇储备成因分析(一)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中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国际收支长期处于双顺差局面。一方面,我国九十年代以来实行的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使得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连年大幅攀升,2010年全年经常项目顺差3,06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外国投资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增强,外商直接投资持续保持较大规模,资本和金融项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来自于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两个不同的项目,而最终对中国内外经济金融运行产生综合性影响更大的则是由于双顺差而形成的储备资产。所以,本文拟用外汇储备代表国际收支这一综合性的概念,通过分析中国国际收支的成因及影响,进一步研究各种因素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国际收支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直接体现,其对一国的货币汇率,对外经贸政策的制定,乃至整个国内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的收入项目是连接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的桥梁,通过对收入项目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我国国际收支中持续呈现的"双顺差"现象。因此对我国近年来收入项目的近况进行总结,并结合资本与金融账户对收入项目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收支双顺差指的是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收支与金融账户收支同时出现顺差的经济现象。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在1992年后的我国的大多数年份中存在。但有关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经济学含义及双顺差究竟是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反映还是消极体现,国内经济学者较少探究。本文试图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及国际收支各项目间存在  相似文献   

14.
张彤 《时代金融》2013,(20):14-15,2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但不断增长的"双顺差"和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制约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在国际平衡收支表中,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本应该呈现一顺一逆的状态,像中国持续多年来保持较大双顺差现象实属罕见。本文从1997~2012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入手,分析了近五年来的国际收支主要特征,并针对这一现象,分析了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国际收支结构长期处于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双顺差,随着经常项目顺差减小、资本项目负债的外币化,这些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如果不寻求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开放,仅依靠经常项目,尤其是贸易项目下的顺差,人民币国际化势头有可能停止。经营项目的顺差是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支持,这意味着中国应从从对外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国际收支的现状,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自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都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本文通过对我国1994-2007年的双顺差现象的分析,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方面阐述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产生的由来。在充分肯定双顺差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关注国际收支长期持续的双顺差所导致的各种问题,并针对双顺差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收支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连续多年呈现"双顺差"。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55%,已是连续五年呈现大幅增长,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虽然下降了84%,但仍达100亿美元,外汇储备额106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0.22%。而最近公布的2007年上半年国际收支数据表明,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2007年1-6月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达16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7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32%。外汇储备额在保持世界第一的同时,继续呈高增长态势,2007年6月末已达到13326亿美元,比上年底又增长了24.97%。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也因此再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都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本文通过对我国1994-2007年的双顺差现象的分析,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方面阐述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产生的由来。在充分肯定双顺差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关注国际收支长期持续的双顺差所导致的各种问题,并针对双顺差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2月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此次数据公布共有三大看点:看点一: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84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5%。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贸易项目顺差2493亿美元,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20.
现象     
《中国税务》2014,(3):7-7
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实现双顺差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资金流人压力较大。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1688亿元人民币(折合1886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5()61亿元人民币(折合2427亿美元),国际储备资产增加26749亿元人民币(折合4314亿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