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环球财经》2009,(9):26-27
高盛——巨大的美国泡沫制造机连载之一 去年年中开始,大家描绘世界经济的常用词是危机、崩溃。一片鬼哭狼嚎之后是废墟满地的浓烟。硝烟渐散,人们吃惊地发现:有一个庞然大物屹立在废墟中。这个怪物就是高盛了。这一次,它即将走出美国,吃向世界了……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国会与政府对高盛的“利用危机赚钱”及“欺诈”指控升级之后。高盛陷入了一场危机。 事实上,高盛在金融危机中的角色不仅只是“利用危机赚钱”这么简单。来看一段往事:  相似文献   

3.
与其他同行相比,高盛是中国市场的姗姗迟来者。日本野村证券1973年开始拓展中国金融和投资业务,摩根大通1980年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而高盛1994年才正式进驻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4.
与其他同行相比,高盛是中国市场的姗姗迟来者。日本野村证券1973年开始拓展中国金融和投资业务,摩根大通1980年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而高盛1994年才正式进驻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5.
王维 《环球财经》2010,(5):58-61
殇:意为悲伤,非死亡;沦陷:意为陷入不良境地,非被占领。高盛——中国远洋;高盛——东航;高盛——国航;高盛——中航油;高盛——深电南;高盛——太子奶……只要细细盘点这些跟高盛瓜葛过的中国企业,高盛所到之处,均曾留下一片狼藉  相似文献   

6.
阴谋、阴谋,又见阴谋。 使阴刀的高盛,被千掉的雷曼兄弟,被潜规则的金融“丐帮”。合上李德林的《千掉一切对手——看高盛如何算赢世界》,我沉重地叹了口气,阴谋论又来了。  相似文献   

7.
“过去几周是一段艰难的时期”。5月14日。“欺诈门”事件发生28天后,高盛新闻发言人在对本刊发来的独家回应中如此坦言。美国当地时间4月16日,身为全球最具声望的国际投行,高盛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涉嫌欺诈而起诉。消息一出,全球哗然。“欺诈门”事件也引发中国各界纷纷议论和高度关注,因为中国是高盛的重要市场。高盛在中国的客户,涵盖中国政府、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8.
阴谋、阴谋,又见阴谋。 使阴刀的高盛,被千掉的雷曼兄弟,被潜规则的金融“丐帮”。合上李德林的《千掉一切对手——看高盛如何算赢世界》,我沉重地叹了口气,阴谋论又来了。  相似文献   

9.
在由次级贷泡沫破灭引发的金融危机中,美国华尔街的巨无霸们纷纷走向穷途陌路,五大投行中贝尔斯通、雷曼兄弟相继破产,美林被收购,只有高盛与摩根士丹利得以在凄风冷雨中苦苦支撑,但也由投资银行变身为商业银行。当然,幸存者有机会以低廉的价格收购资产、  相似文献   

10.
高盛不是无罪,只是强大到可以合法脱罪而已。容忍高盛就是纵容一种“掠夺式”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高盛不是无罪,只是强大到可以合法脱罪而已。容忍高盛就是纵容一种“掠夺式”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董露茜 《新财经》2013,(11):54-55
高盛招揽先进人才,追逐高额利润,风控意识极强。尽管名声显赫,却极具忧患意识和自省能力。在中国市场,高盛的每一次增股和减持都会引发媒体和业界的高度关注。今年10月中旬,高盛集团旗下公司清仓所持吉利汽车股票,套现超3亿美元。此前高盛清仓工行股份,7年共获益72.8亿美元。  相似文献   

13.
《现代乡镇》2004,(9):21-24
方风雷与高盛的合作,高盛终于可以以大投行的身份介入到中国的证券市场中去,在这个为“国企解困”而建立的股市中,这些跨国投行有什么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曲双石 《环球财经》2011,(4):110-111
德拉基在高盛任职的四年,正是高盛协助希腊掩盖债务加入欧元区,从而为欧元埋下定时炸弹的最关键时期。有经济学家认为,这段经历将有损德拉基的清白,打击他作为欧洲央行行长候选人的支持率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高盛就像一个黑色的幽灵在世界各地游弋。它略施小计,就会制造一场金融浩劫。尽管眼下高盛被欧美政府监管部门全面围剿,但在中国仍有许多投资者被蒙蔽。  相似文献   

16.
尽管在金融危机后高盛成为华尔街最具影响力的银行之一,但是此次所面临的诉讼却成为该公司近期所面临的最大危机,高盛股价周五应声下挫12.8%,逾120亿美元市值瞬间蒸发。  相似文献   

17.
人物/公司     
《中国经济快讯》2012,(11):13-13
辞职高管痛批高盛企业文化 高盛集团(GS)执行董事兼欧洲、中东与非洲区衍生品业务经理格雷格·史密斯(Greg Smith)3月14日宣布辞职.并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评论文章,对高盛进行了强烈批评。史密斯批评高盛的企业文化是“我所知道的最具毒害作用和毁灭性的。”他说“该公司的运营方式和赚钱思维持续将客户的利益放到一边。”  相似文献   

18.
“我从来没梦想过会到人民大会堂宣布高盛北京代表处的开业,我从来没有梦想过涉足中国的国有企业重组和股票上市,我从来没有梦想过与中国的许多国家领导人相见。”2004年岁末,时任高盛银行董事长的保尔森如是说。  相似文献   

19.
冉学东 《新财经》2013,(6):14-14
从危机中看到希望,从繁华中看到危机,高盛在工行的投资淋漓尽致地演绎了这样一条投资逻辑,这才是投资的大智慧。5月20日收市后,高盛通过场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工商银行股份,套现约11.2亿美元。高盛以每股5.47~5.5港元的价格出售了大约15.8亿港元工行H股,价格比当日收盘价折让约2.5%~3%。本次减持后,高盛不再持有工行股票。  相似文献   

20.
【德国《商报》4月27日】高盛公司、瑞士银行、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和巴克莱资金公司——大批专家最近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值。高盛公司的专家尤为乐观,他们将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值从6%上调到了8.3%。该行预测,中国经济明年的增长率甚至为10.9%,从而重新达到两位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