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防范外商投资企业避税行为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中国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平均亏损面超过一半,另一方面,来中国投资的外资额却节节高攀,情况令人费解。这种普遍性的避税行为对国家税收、对企业间的公平竞争等都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反避税工作已越来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介绍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投资的现状入手,分析外商投资企业能够轻松运用转移定价法、资本弱化法、滥用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征管漏洞等方法避税的原因是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不合理、反避税法规薄弱、税收征管能力缺乏,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的外购和外销权大多由外商掌握使外商能够随意操纵价格等。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防范外商投资企业避税的五项对策。  相似文献   

2.
反避税──税收征管的新课题董其华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成熟,企业避税现象也逐渐增多。如何防范避税则成为税务管理中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特别是忡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公布实行之后,...  相似文献   

3.
避税问题的出现和反避税状况目前我国对外投资逐年增加,新浪、网易、金碟、联通等中国企业纷纷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等避税地注册离岸公司,然后再以外资身份回中国内地投资,享受三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者内地企业先注资到注册在避税地的公司,然后将这些资金算做投资再汇回中国内地,和原企业合资,从而享受三资企业的优惠待遇。  相似文献   

4.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与我国的规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树琴 《财贸研究》2006,17(3):147-148
通过操纵转移定价达到避税的目的,是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围绕着避税与反避税,跨国公司与母国、东道国的博弈从未停止过。在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利用转移定价避税的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涉及金额越来越大的现象。跨国公司避税  相似文献   

5.
本文列举了关联企业避税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分析了关联企业避税的危害,针对关联企业避税.一方面要完善反避税法律、法规.使其无隙可乘:另一方面要加强税收征管力度,从外部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6.
针对跨国公司在我国避税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跨国公司避税的主要方法,并结合我国国际反避税工作的现状,对如何提高我国国际反避税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建立和完善国际反避税工作管理体系,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监管和税收征管,以及加强国际间反避税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7.
资本弱化——国际避税的焦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弱化已成为跨国公司国际避税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国际税收领域的重要课题,许多发达国家都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反避税措施。我国加入WTO以后,外商来华投资企业日益增多,资本弱化避税问题日加显现,我国应从选用固定比率法、制定适合的债务/股本比率及关联方认定标准等方面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8.
本文列举了关联企业避税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分析了关联企业避税的危害。针对关联企业避税,一方面要完善反避税法律、法规,使其无隙可乘;另一方面要加强税收征管力度,从外部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9.
近年,我国外资企业的避税问题越来越显著,因此反外资企业避税势在必行。我国针对跨国公司的反避税立法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已初步构成了国际反避税制度的框架体系。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反避税法规体系不完善、反避税规定可行性差、反避税法规立法层次低。我国应强化税收征管政策,完善转让定价税制建设,积极与其他各国进行反避税工作的合作,建立税收信息系统,以有效防范外资企业的避税行为,提高我国的税收收入。  相似文献   

10.
《商》2015,(31)
近年来随着我国反避税制度的完善、税收征管力度的增强,企业避税的风险逐渐增大。在此背景下,对于引起企业避税的内生性因素越发受到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随着国际上将代理理论运用到企业避税方面的相关研究的出现,为我国研究中国企业避税与高管薪酬激励相关关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参考。在这种全新的视角下,我们对近年来世界以及我国研究前沿的学者们所作出的研究进行总结与归纳,从而为我国对于企业避税与高管薪酬的研究做出相关参考,同时对于我国加强高管薪酬激励政策与提高我国税收征管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的税收征管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企业所得税法》与现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相比,其主要内容和特点表现在纳税人身份的判定和纳税义务的确定,统一税率,规范计税依据的确认,以产业优惠为主、地区优惠为辅的政策导向,整合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加强征收管理等方面。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对税收征管中的税源管理、税基管理、征管能力、反避税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所得税的征管水平直接关系着税收收入的组织,关系着所得税的调控力度。针对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征管的新要求,文章提出,应优化税源管理机制,强化税源监控;深入有效宣传新税法,进一步加强日常征管,全面清理优惠政策,确保所得税政策的全面、准确贯彻执行;优化机构设置,职责合理分工,明晰企业所得税的征管归属;积极推行反避税工作,防止税收流失。  相似文献   

12.
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的纳税筹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企业所得税在纳税人界定、基本税率、税收优惠制度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反避税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时应遵循明确区分纳税筹划与偷税避税行为,权衡成本收益,适时调整纳税筹划方案等原则。充分利用税法规定的优惠政策及税法对税前扣除项目的规定,选择合理的企业组织形式,以保证税收筹划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外资引进的增加,我国涉外税收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外资企业避税问题;外资企业主要通过转让定价、资本弱化和税收优惠等方式进行避税。借鉴国际流行的反避税措施,我国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税收征管工作以维护国家的财政稳定。  相似文献   

14.
刘进  杨柳 《商业研究》2023,(5):72-80
利用中国“金税三期”工程分批实施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检验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对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显著提升了企业劳动投资效率,且对劳动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均有显著缓解作用。进一步检验发现,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对劳动投资效率的作用机制在于缓解代理问题和降低避税行为;该影响在民营、外部融资依赖度高、分析师关注度低、税收优惠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深入,中国正逐渐成为外商竞相投资的对象,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细究财务报告就会发现有大量内外资企业账而长期亏损,从而使其得以免于或者减少缴纳所得税额.企业利用国内税法上的漏洞,通过关联方交易、避税港等避税手段规避所得税的现象日趋严重,导致避税与反避税的斗争日益激烈,国内对完善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呼声也越米越高.  相似文献   

16.
肖波  齐兴利 《商业会计》2012,(21):32-35
反避税一直以来是各国税法难以解决的一个难题。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增强,来华投资的外国公司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避税经验丰富;经济全球化、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各国税收的差异使得国际避税成为现实。鉴于此,作为成文法国家的中国要走向税收法治,制定反避税体制并逐步加以完善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在法治进程中制定反避税体制的必要性,并对如何建立并完善反避税体制进行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黎静 《大经贸》2002,(8):42-43
全国每年外资企业避税额达300亿元,反避税工作重点在哪里,税局如何进行反避税?企业又怎样减少避税的嫌疑?有关部门对广东省2001年的外商投资企业情况做过统计,从中可以看到来自英属维尔京群岛的投资额排在前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涉外企业所得税是在80年代随着开放政策的实施逐步制订的,它成为我国鼓励外商投资税收优惠的主要体现。这些政策对吸引外商来华投资,特别是到中国沿海地区投资起到一定作用,但也形成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之间明显政策差别。此外,还带来一些其他问题,主要有:一是现行优惠政策存在多层次性差异,不利于引导外资参与边远、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同时引发地方政府竞相攀比,有的擅自制订税收优惠政策.给国家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二是现行行业性倾斜尚不能与国家产业政策吻合,目前行业性优惠主要围绕“生产性”企业,但在定义“生产…  相似文献   

19.
《商》2015,(37)
国家会在税收稳定基础上尽量获得税收,而精明的企业会避免与法律法规直接交锋,采取不违法的避税方式来减轻税负。企业的各种避税行为直接损害国家利益。本文主要以企业避税的动因及避税手段为切入点,探讨我国目前在反避税上采取的应对策略,分析我国反避税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在完善税法制度等方面提出合理改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国际避税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税务管理难题之一。海关作为国家重要的反避税力量之一.更是责无旁贷。因此,在构建海关大监管体系优化通关监管服务过程中.应该注重建设反国际避税工作机制。首先要坚持依法征管,建立现代化海关税收征管长效机制。其次.发挥电子口岸功能.构筑海关与税务、工商等部门密切协调的跨部门综合反避税机制。第三,加强海关与各国海关及世界海关组织在反避税方面的合作,保护各国政府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