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方友 《技术经济》2004,23(5):27-28
<正> 一、发展劳务产业的必要性 1.发展劳务产业有利于农村人口的数量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就业,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发展,而且对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六五”以来,在农民收入增长来源中,劳务收入的贡献作用不断上升。“九五”期间,劳务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作用达到65%。近两年农民收入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也主要得益于外出劳务收入的增加。因此,只有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产业来抓,才能进一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若将我  相似文献   

2.
当前,普遍认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途径无非有:一是适当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使农业内部就业得以深化;二是通过农村工业化,为乡村劳动力提供非农业就业机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三是通过城市二、三产业发展创造的非农业就业机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诸多学者专家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是农村的非农产业和城镇。笔者认为,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有不同的主要途径。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是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其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运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从收入来源着手选取德宏州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建立对数多元函数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农田有效灌溉、非农就业水平以及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民增收呈正相关关系,而粮食播种面积、农资价格与农民增收呈负相关关系。结合实际,通过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建立财政农业支出长效机制、促进资源要素有效流转和规范交易等途径,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绕不开的关键环节。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提高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进而使其有序、稳定、高层次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首先对职业教育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概念的界定,进一步分析加强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深入分析郑州市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进一步提出发展职业教育促进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民就业、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相对与绝对收入的重要推力。本文认为,在当前新形势下,有必要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多元支持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多元支持网络运行机制的若干建议,试图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就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何秀玲 《发展研究》2012,(10):106-109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民就业、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相对与绝对收入的重要推力。本文认为,在当前新形势下,有必要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多元支持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多元支持网络运行机制的若干建议,试图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就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农民增收的成功经验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高速发展城市经济以减少农民、工业和城市扩散以适应农民兼业、政府财政对农民实行高补贴。现阶段,中国农民增收难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规模经营没有发展、农民兼业程度低、政府财政支农力度过小。中国应当借鉴日本的经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城乡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强政府财政的支农力度。  相似文献   

8.
风险、不确定性与社会资本对促进农民工迁移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新会 《经济论坛》2008,(9):127-130
农村劳动力迁移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及城镇的转移过程,涉及到产业与空间的双重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过程的基本内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是城市化的主要特征,而工业化与城市化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经济发展与结构变革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速度,取决于农村地区发展的层次、农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城乡社会制度的衔接、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言雅 《经济师》2004,(11):40-41
文章深入了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布及素质现状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还是以农业为主 ,从事非农业也主要以兼业经营为主 ,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进而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据此文章从较新的角度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建议 :在农业内部 ,粮食种植业向畜牧业发展 ;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 ,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及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发展大中城市及城市中小企业 ,增加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 ;提高农民素质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0.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开良 《经济师》2003,(11):12-13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工业化的主要内容 ,是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但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中 ,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劳动者文化知识和技术素质的低下 ,而这只有通过教育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11.
农民增收问题既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所在。近几年,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工资性收入逐渐取代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新源泉。在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农村劳动力素质、城镇化水平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水平对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措施逐渐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扩张就业容量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中国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巨大,任何单一路径不能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结合中国国情,本文认为:我国梯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三大路径是:扩张大中城市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扩张小城镇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长羽 《经济论坛》2003,(23):73-74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其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从结构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由两部分构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这是因为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就业空间有限,兼业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大批农民“过度拥挤”在农村并不发达的有限的非农产业中,而且中国农村又是一个较为独立的与城市明显不同的地域和产业系统,因此,中国农村不仅存在农业转化过程的剩余劳动力,而且还存在大量非农产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或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  相似文献   

14.
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民数量、加速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在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无法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来提高农业收入。根据理论上的分析与世界各国的经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与城市化水平决定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有限土地资源集约增效,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同时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其他非农产业实现各自的收益,是促进广大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农村发展,但是把农村、农业的发展寄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上,以致农业发展变得滞后和被动,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其实,转移的途径是多样的.如果同时积极发展农业,不仅能保证工业化不断增加的对农业剩余产品的需求,也会通过农村人力资本增加、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以及农地制度变革等途径,对劳动力产生挤出效应和吸纳作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并弥补单一劳动力转移途径的不足,最终形成良性循环,让农村劳动力流动真正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在农业补贴对农民收入增加的研究中,对农民收入的正向影响作用是显著的.农业补贴增进农业生产的王亚芬等(2017)也得出了农业补贴主要通过促进农业产出增长、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途径提高农民收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人民公社期间,我国实行城乡完全隔离的人口政策,使农村积淀了大量剩余劳动力,1978年改革开始时、农村中的隐性剩余劳动力人口数达1亿。随着改革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但进城就业一直受到了限制。宋洪远、黄华波和刘光明(2002)对改革以来有关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政策、法规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的来看,改革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直受到政策的限制,尽管限制程度趋于减轻。彭代彦(2002(a))及彭代彦和川口雅正(2002)的分析表明,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施加的限制显着地妨碍了农民收入增长,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那么,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施加的限制是否显著地阻碍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呢?本文利用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得到的城市外来人口数据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流出动因及对输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对输出地农业农民收入和农业资本积累产生诸多影响。农民工流出优化了耕地劳动力资源配置比例,增加农民非农收入,为农业资本积累提供了资金来源,但同时,农村失衡的人力资源结构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难以提高,出现农业内卷化现象,乡村空心化使乡村秩序陷入严重失衡的"治理性困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减少农民数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面对众多城镇下岗职工,发展第三产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助于创造就业岗位。我国已产生休闲需求,并呼唤休闲经济的发展。因此,拓展休闲产业链,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工业、家政服务、休闲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有利于创造就业岗位,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提供新的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