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农用地资源逐渐短缺,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研究将成为土地问题探究的重点,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现实意义.文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指标评价体系,同时将熵值法和模糊评价法结合,应用于农用地的集约利用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降低了人为因素对权重的影响,客观地评价了晋城市城区1998年至2008年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结果表明:1998~2008年城区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上升趋势,总体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并针对研究区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对近10年来17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在SPSS软件环境下,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聚类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993-2003年,全省大部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渐上升,但以六安为代表的9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所下降;全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南高北低;从经济、人口、环境、政策方面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和差异的原因,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我国中部地区农用地集约利用,发展农村经济,采用统计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在对中部地区农用地粗放利用原因分析基础上,采取各种直接和间接方法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中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中部地区农用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基于市域尺度的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地集约利用是提高农地利用效率、缓解人地供求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研究农地集约利用时空演变及驱动力,有利于提高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实现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在构建农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利用GIS10.2空间分析软件对2001—2016年东北地区下辖40个市市农地集约利用水平作时空格局演变分析。并采用SPSS22.0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其农地集约利用驱动力。[结果]黑龙江省集约利用水平最高的为佳木斯市,最低的为伊春市;吉林省集约利用水平最高为白城市,最低为延边市;辽宁省集约利用水平最高为盘锦市,最低为葫芦岛市;内蒙古集约利用水平最高为通辽市,最低为赤峰市。农地集约利用度在空间上由不均匀分布趋向于均匀分布。[结论](1)2001—2016年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较低,除长春、松原、白城、盘锦、通辽、沈阳等几个市利用集约度为中度水平外,其余各市均处于粗放利用阶段;(2)东北地区集约度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以"通辽—松原—长春—沈阳—四平"较高利用区为核心,且沿通辽和沈阳至佳木斯沿线,构成了显著的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高值区的集聚化特征,农地集约利用低值区分布于该沿线两侧;(3)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驱动力总体上可归纳为农地环境驱动、农地科技资金要素投入驱动、农业经济发展驱动。综上,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区域农业发展与农地利用结构相融合的复杂系统,下一步宜对各驱动因子影响的过程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明确农地集约利用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基于PSR模型的沧州市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沧州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PSR模型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沧州市及所辖县(市)农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沧州市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7.31%;所辖14个县(市)之间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平均增长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吴桥县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在沧州市始终最高,海兴县最低,集约度平均增长率黄骅市最高,为11.63%;任丘市最低,为4.41%;从空间分布来看,沧州市西南部集约利用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再次,东部最低;PSR模型子系统中响应系统贡献大,PSR模型系统协调度呈下降趋势,说明农用地集约度的提升是由单一子系统的突出带动获得的,系统协调度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研究目的:分析近10年来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研究结果:(1)全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时序变化性明显。从“十五”期间和“九五”期间相比来看,除滁州、六安、黄山三个地市以外,全省其他14个地市的耕地利用集约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全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显著,总体上呈北高南低的特点。(3)社会经济因素、耕作制度因素和自然因素是影响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论:应用综合评价法进行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以及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驱动力分析,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立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对重庆市1997-2005年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重庆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区域性的时空变异分析,总结出全市各区域土地集约度时空变异规律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未来提高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客观地评价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并且使开发区之间的集约度水平可比,以广东省珠海市的3个开发区为例,提出基于熵值法和统一理想值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既避免了在确定权重系数时的人为因素干扰,同时通过对同一区域各开发区制定统一的评价指标理想值,使得各开发区之间的评价结果可比,从而更好地指导开发区向土地集约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研究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差异规律特征,用来宏观指导耕地资源的利用。在构建耕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评价法、秩相关系数法和聚类分析法综合分析了四川省耕地资源集约利用总体水平及时空差异规律特征。研究结论:应用综合评价法进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其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和土地供求紧张的并存,使如何提高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迫在眉睫.未来20年,我国将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土地需求将处于旺盛时期.通过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根源分析问题.在简要介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演变的动力和作用机制,以期为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长沙市区位条件优越,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貌类型多样,适于土地利用的立体布局,土质较肥沃;但存在着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突出、农用地非农化日益严重、耕地后备资源不中、开发难度大、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提出应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开发丘岗山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果业;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2.
芜湖市土地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根据芜湖市国土局1996~2004年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表,并利用数学模型,对芜湖市近10年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1996-2004年面积变化幅度最大的是耕地,其次是林地。其中,林地为正增长,主要是退耕还林的结果。(2)年变化率最大的是交通用地,其次为建制镇与城市用地,其所占用土地的主体为耕地。反映了芜湖市的交通条件正在逐步改善,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的加快,但也使得芜湖市的耕地利用形势更加严峻。(3)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在逐年下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工作成效明显。(4)在土地利用的程度上,芜湖市仍处于发展的阶段,而且正在不断地加深。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农地利用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的耕地在农中居主导地位,林地面积偏小;农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但各类用地面积及其比例变化较大,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利用结构类型;根据对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和单产水平的预测,并综合考虑农地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提出了2010年山东省农地利用结构的优化目标;认为须切实保持耕地资源总量动态平衡,强化造林工作,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4.
基于熵值法的乌什县农用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乌什县农用地利用现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3个方面采用10个指标层构建农用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min-max标准化方法对各评价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熵值法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计算得出经济、社会、生态等3项指标的熵值及其对应的差异性系数,并测算各指标权重;以主成分分析法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降维,筛选核心影响因素,计算农用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指数,并进行评价结果分析,得出乌什县农用地利用效益总体上处于稳中有升的趋势。并从加大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调整农地种植结构、发展立体农业、完善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及推进农用地整理项目开展等方面提出提高乌什县农用地利用效益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乌什县农用地利用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1999年和2009年反映耕地集约利用 状况指标进行定量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环太湖和近海的沿江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相对有所减弱;集约化 特征南北分化明显,以太湖农区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复种指数低、农用化学品投入少而经济产出率高,而 淮北农区则复种指数高、农业化学化程度高、劳动密集。洪泽湖以东淮河流域的农田水利化建设以及淮北 地区较高的农用化学品投入强度等问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农业用地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载体,开展农业用地利用绩效评估,有利于有关政策的制定,也为农业用地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运用标准差-TOPSIS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广西农业用地利用绩效进行整体评估,根据绩效评估结果为广西农业用地利用提出合理的建议。[结果] 2008—2017年广西农业用地利用绩效水平呈上升趋势,从2008年较差水平(0.299 6)达到2017年良好水平(0.630 5)。从3项绩效的障碍因子来看,土地产出和生态环保对农业用地利用绩效评价的影响最大。2008—2017年生态环保绩效指数从0.367 9上升到0.612 4,已达到良好级别,障碍度也从52.46逐渐减小为31.68;土地利用绩效指数从0.216 4增加到0.605 7,目前仍在趋于优化,其障碍度也从26.99下降到15.67;土地产出绩效指数从0.299 6较差水平上升到0.630 5,绩效达到良好阶段,而障碍度从60.12下降到25.47。[结论] 2008年以来,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突出,农业用地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农业用地利用率明显提高,土地产出增长明显,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然而在国内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广西也应该以促进经济转型为主,适当放缓或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耕土地开发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文章回顾了从旧石器时代到1949年前我国农耕土地开发利用历程、阐述了1949年以来农耕土地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耕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农耕土地开发利用历程是一个从土地的外延开发利用到内涵开发利用,从平面利用到立体利用逐步深化的过程,且1949年前的农耕土地利用开发具有地域分布不均衡、经常以军事活动为先导、开发形式复杂多样、开发中实行综合利用等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全面开展,以空前的规模开垦荒地和开展土地改良,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质量有所提升,农耕土地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但综合考虑现有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状况和发展用地需求等因素,仍面临着后备资源不足、质量总体不高、退化现象严重、减少趋势还将继续等严峻形势。以史为鉴,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农耕土地综合整治、促进集约节约用地,构建生态良好、可持续的农耕土地利用格局是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漳州市农业的纵深发展,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为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和压力,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文章提出适合漳州地区推广的6种农业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9.
青岛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构建模型,对青岛市工业科技类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根据此评价结果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途径和措施。用层次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分析,可以看出各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差异很大,综合指数跨度为6~68,总体上表现为用地不集约;国家级开发区由于扶持力度高,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省级和市级的开发区。今后要提高项目质量,合理培植产业结构;盘活存量土地,走内涵挖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