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赤皮病该病发病快,传染率高,发病死亡率达90%以上,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治疗方法:在鳝鱼池埂上栽种辣蓼和菖蒲,可长期预防,效果显著。二、白皮病此病常发生于幼鳝尾部,但投喂营养全面且投饵充足的黄鳝不易感染。  相似文献   

2.
<正> 1、赤皮病。发病快,传染率高,黄鳝慢性死亡,死亡率达90%以上,四季均可发病。方法是:在鳝池泥埂上栽种辣蓼和菖蒲,可长期预防,效果极好。2、白皮病。常发生于幼鳝尾部,但投喂饲  相似文献   

3.
<正> 1.赤皮病:又叫赤皮瘟、擦皮瘟。此病大多是因鳝鱼的皮肤在捕捞或运输时受伤,细菌浸入皮肤所引起的。 症状:体表局部出血、发炎,尤其腹部和两侧最明显,呈块状病灶,严重时可腐烂至骨。病鳝身体瘦弱,春末夏初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4.
<正> 黄鳝抗病力强,一般很少生病。但是,随着人工养鳝的发展,鳝病的危害也日益严重。因此,养鳝农户必须注意黄鳝病害防治: 1、发烧病此病是由于黄鳝放养密度过大,又未及时换水所致,病鳝极度焦躁不安,相互缠绕,严重时造成大批死亡。防治方法:①适当稀放,并在池  相似文献   

5.
黄鳝的人工饲养技术问答(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3.水霉病:又叫鳝白毛病、肤霉病。主要是受伤的皮肤伤口侵入霉菌所致。霉菌的菌丝在体表迅速蔓延扩散而生成“白毛”,使病鳝食欲不振,最后消瘦死亡。 预防方法:(1)养鳝池在黄鳝入池前,用生石灰清池消毒。(2)黄鳝大小分养,避免受伤。(3)运输操作中,尽力减少鱼体受伤。 治疗方法:(1)用2%—3%的食盐水浸洗鳝种。(2)大鳝可用5%碘酒涂抹患处。 4.腐皮病:腐皮病在养鳝中最为常见,病鱼表现症状为:体表皮肤出现许多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的红斑,其腹部两侧尤为最多,病情严重时,表皮呈点状溃烂,并向肌肉延  相似文献   

6.
<正>(三)肠炎病流行季节:7-9月为发病高峰,其它时间也可发病。发病原因:饲料不新鲜引起细菌感染;饲料变质后产生毒素造成消化中毒;高温季节过度摄食引起消化不良;水质恶化时引起鳝鱼消化机能紊乱。症状:病鳝行动迟缓,不进食或食欲减退;白天上草,鳝体发黑,体表粘液无光泽,腹部出现红斑,肛门红肿突出,轻压腹部有黄色或红  相似文献   

7.
<正> 鱼类肠炎病,俗称“烂肠瘟”,在我国流行广、危害大,在水温20℃以上时,水质浑浊,污物较多的水体中最易发生。该病的流行期一般为4—9月份,7—8月高温期最易感染吃食性鱼类,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等,鲢、鳙鱼偶有发病。由于此病常与烂鳃、赤皮、出血等病并发。死亡率一般为70%以上,养鱼历史较长的地方,或没有经过清塘消毒的老鱼塘,危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8.
<正>夏季高温,鱼易患肠炎病,病鱼行动缓慢,失去食欲,腹部肿胀,轻压腹部有血黄色黏液流出;剖腹可见肠道为红色,肠道无食物,此病死亡率很高,一般为30%-50%,严重的可达90%以上。现介绍几种笔者在实践养殖中防治此病的土方法。1、每亩用韭菜2.5公斤,切碎加食盐200克拌入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喂5天可愈。  相似文献   

9.
一、清污将每条重25克以上的灰黄色活鳝鱼集中于木桶或水泥池内,让其自由游动,并勤换清水,以清除其表面污物和腮内泥沙。清污时间需1天以上。二、冲洗将清污后的活鳝鱼置于干净的箩筐内,用清水冲洗掉鳝鱼身上的附着物。同时,将加工鳝鱼片的台面、剖凳、刀具等洗刷干净,并经常用0.25%的漂白粉溶液作消毒处理。三、剖杀先将活鳝鱼摔昏,然后左手压住鳝鱼头,右手将刀从鳝鱼颈部斜切至三角形脊骨的一侧,并沿着这一侧,将刀从头拉划至鱼尾,这样三侧共拉划3刀,从而将鳝鱼拉划成3片。从有内脏的鳝片中拉去内脏等废物,并将头、…  相似文献   

10.
<正> 在饲养亲鱼的过程中常发生细菌性的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中华鳋病、锚头鳋病、打印病等。这些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与成鱼情况完全相同,这里笔者结合生产实践,介绍几种常用的药物预防方法: 1、细菌性烂鳃、肠炎、赤皮病用漂白粉、大蒜或五倍子和土霉素进行预防。 2、打印病按每立方米水用1克漂白粉全池泼洒预防。 3、中华鳋病按每立方米水用2克2.5%敌百虫粉剂全池泼洒预防。 4、锚头鳋病按每立方米水用0.5克90%晶体敌百虫,间隔2周,连续全池泼洒2—3次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笔者开展了黄鳝病害种类调查,并结合养殖区域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几个常见疾病的主要控制技术。1.花斑病(红斑病)。由细菌引起,患病鳝背部出现黄豆至蚕豆大小的黄色圆形病斑,在鳝池中放养4-6只蟾蜍,可防此病。如已患病,可用已剥好的蟾蜍皮,放入池水内,拖洗,连续2-3天后可治此病。2.发烧病。此病主要是由于放养密度过大,鳝体表面分泌黏液,使水中微生物加速分解,消耗水中溶氧,放出热量,使鳝因缺氧而焦躁不安,互相缠绕,造成大量死亡。在池中混养2000-3000g泥鳅,减少鳝的缠绕,可防此病,如已发病,应彻底换水,并用0.7mg/L硫酸铜全池  相似文献   

12.
浅析草鱼肠炎病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鱼肠炎病是我市近几年淡水养殖鱼类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全市各养殖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流行季节一般为4—9月,流行程度随气候变化而有差异。1-2龄的草鱼发病的季节主要4—9月,当年草鱼发病季节一般为7-9月。在四大家鱼养殖中。草、青鱼最易得此病,鲤、鳙偶尔也发病,尤其是当年草鱼最易感染,如不及时有效治疗死亡率平均为50%,严重病池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小瓜虫病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主要寄生于河豚的躯干、皮肤及鳃瓣上,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囊泡,尤其在河豚的鼻腔处出现两团粘液性附着物,严重时鼻腔可被小瓜虫蛀通。病鱼体色转黑、消瘦、游动迟缓、食欲不振,最后呼吸困难死亡。该病感染性强,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约10%。 治疗方法: (1)控温养殖可将水温上升到30℃左右,2-3d后,小瓜虫可自行脱落。 (2)用0.3ppm的孔雀石绿全池泼洒,同时用鱼虫必克拌饵投喂,此病要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4.
<正> 近段时间来,养鳝池陆续出现食量锐减,鳝鱼瘫在洞外或水草上。粗看外观正常。检查解剖,其症状显现为病鳝口中有血水,鳃部有点状充血,血液为紫红色,鳝体受力后呈弥漫性出血,为典型的出血病症状。发现此类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 1、清箱:检出病鱼防交叉感染,鱼体手感僵硬者也为感染病鱼,了解整个发病程度。网箱养鳝的将  相似文献   

15.
<正> 一、感冒症: 1.病因及危害情况:鳝鱼与其它水产动物一样是冷血动物,其体温随水温而改变,一般与水温仅差0.1℃。当鳝鱼运输中或鳝种下池时,水温急剧改变(温差超过±2℃)时,鳝鱼易呈休克状态,常造成大批死亡。2.症状:黄鳝失去原有的光泽,并有大量黏液分泌。鱼呈休克状态,侧卧于水面,失去活动能力。3.防治方法:在运输中换水时,温差  相似文献   

16.
网箱石斑鱼膨胀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此病也叫打转病,以营养性障碍为主因,混合感染其他疾病。病鱼一般体表和鳍完好无损,鳃鲜红,但有的腹部明显膨胀,也有的无明显隆起。鱼体不能下沉,飘浮水面或腹部向上,在水面朝一个方面打转。后期病鱼下沉网底,不久即死亡。本病也常与单殖吸虫病或细菌性溃疡形成并发症。 此病终年可见,是海水网箱养殖石斑鱼的常见病,每年3—10月是发病高峰期,死亡率达30%左右。从1龄鱼到2—3龄鱼均可发  相似文献   

17.
在自然生态条件下,黄鳝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抗病力,而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饲养密度增大,易引起病害发生。黄鳝发病初期是很难观察到的。一旦病症明显已经很难治愈了,因此,鳝鱼养殖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现介绍几种常见病害的土法防治方法。一、梅花斑病。初期于伤口或弱鳝肛门附近等出现小红斑,继而扩大成豆料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斑,严重时尾部全部烂掉,漂浮水面而死。防治方法:经常在鳝鱼池内放几种癞哈蟆,利用其身上所分泌的毒汗,可有效地杀死梅花斑病菌。  相似文献   

18.
<正> 草鱼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是草鱼三大多发病,是当前危害草鱼养殖最严重的病害。2龄草鱼最易发病,且常2种或3种病并发。可采用以下良方治疗,治愈率可达85%-100%。一、每50公斤鱼用车前草、铁马鞭、辣蓼各2公斤,切碎后加适量水煮沸20分钟,再加适量面粉或米粉煮成稀糊。冷却后再与5克研粉的磺胺类药物混匀,拌料喂鱼,连用  相似文献   

19.
一、红体病(又称桃拉综合症)病因:由桃拉病毒感染引起。症状:病虾不摄食,肝胰脏肿大、变白,虾体变红,尤其尾部更为明显。幼虾一般急性死亡,成虾呈慢性死亡。防治方法:1.用0.2—0.3克/立方米二溴海因全池泼洒两天,隔2天后再全池泼洒清水素枯草杆菌)0.2克/立方米、光合细菌2克/立方米和沸石粉20克/立方米。2.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2克、红体消15克、EM原露3克,连续内服5—6天。二、红腿病病因:由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感染引起。症状:病虾附肢变红,尤以游泳肢最明显。病虾在水面慢游或旋转或上下垂直游动。防治方法:1.全池泼洒二溴海因0.3…  相似文献   

20.
鳝鱼的熏制加工法是将鳝制品以其独特的风味进入食品市场并受到消费者广泛欢迎的一种水产品的加工方法。鳝鱼熏制品的加工工艺如下:一、整理、挤血取出鳝鱼的骨头及内脏(即整理)。将整理好的鳝鱼进行冷冻,然后挤血。根据原料鳝鱼1000g的重量,加入食盐3g和硝石0.5g,并把它均匀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