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服务外包产业正迅速发展.厦门作为海峡西岸中心城市,积极融入服务外包的发展潮流中,力争打造海峡西岸服务外包中心.本文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工具,对厦门服务外包产业的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边健 《经济研究导刊》2011,(36):156-157,307
现代服务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和海峡西岸中心城市,有发展现代服务业良好的基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厦门经济和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明确厦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有利条件,对加快厦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心城市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福建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过程中,必须着力发展状大中心城市特别是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本栏目编发的这组文章就此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依据经典的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发展首先应把少数优区位地区培育成经济增长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厦门、福州及温州成为经济增长的三大增长极,在TP模型理论框架下,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中心城市技术扩散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心城市厦门、福州及温州的技术扩散对区域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议在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基础上促进资本流动与融合,继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实行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别化战略来提高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及技术扩散效应从而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世纪,厦门市提出加快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转变的城市发展战略,这既符合厦门的实际,突出厦门市的特点,又符合时代发展新要求,富有科学性、前瞻性。厦门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不断推动战略实施发展,把厦门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性花园城市。 一要坚持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相结合,不断增强中心城市集聚效应。厦门是我国五大特区之一,又是福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处于“龙头”位置。如果局限于岛内发展,总量做不大,这个“龙头”是很难舞起来的。当然,大城市会有许多弊端,但我们福建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不是太大,而是都太小了,  相似文献   

6.
城市群作为迄今为止城市化发展的最高形态,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共同的空间依托。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是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三大中心城市,建立闽江口、厦门湾、泉州湾三大城市圈,从而形成海峡西岸城市群。构筑海峡西岸城市群,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是海峡西岸经济区腾飞的关键。我们必须致力于壮大海峡西岸城市群,通过促进产业一体化,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完善城镇体系,发挥提高城市功能竞争力;协调区域内外关系,焕发体制竞争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提升基础配套能力;加强与海峡东岸的经贸合作,提升整体合力;挖掘区域文化优势,提升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王建强 《时代经贸》2010,(24):42-43
城市产业结构是城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按照不同产业对城市的带动作用,可以把城市产业划分为城市中心产业、配套产业和一般产业。培育并优先发晨中心产业是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关键,同时要重视发展城市配套产业与一般产业。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还应顺应时代潮流逐渐改造并淘汰高污染的产业,重视发展低碳环保产业。  相似文献   

8.
城市产业结构是城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按照不同产业对城市的带动作用,可以把城市产业划分为城市中心产业、配套产业和一般产业.培育并优先发展中心产业是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关键,同时要重视发展城市配套产业与一般产业.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还应顺应时代潮流逐渐改造并淘汰高污染的产业,重视发展低碳环保产业.  相似文献   

9.
洪田芬 《经济师》2009,(8):251-251,253,254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提出了上海都市圈的发展框架。文章从中心城市上海的发展提升和次中心城市苏州、杭州、宁波的产业发展两方面来阐述上海都市圈的发展之道,并通过对这一构架中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之间的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解析了上海都市圈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厦门岛内外一体化与城乡一体化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中心城市,厦门市的腹地最小,又要承担起龙头示范带动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推进岛内外一体化的发展战略。这对实现厦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拓展厦门城市化规模,带动厦门新农村建设,把厦门经济做强做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创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庆华  芦红 《经济地理》2011,(9):1476-1482
基于面板结构方程方法,对创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和实证研究,并对"海西七大中心城市":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漳州、汕头、赣州创意城市各项指数进行得分计算和排名。结果显示:厦门的总体创意城市指数要高于其他城市,福州的创意成果指数、温州的科学技术指数、厦门的人力资本指数要高于其他城市。  相似文献   

12.
对接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厘清新福建的建设需求,重点推进闽江经济带对接长江经济带,带动福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厦门大湾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带动厦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新福建对接的主要对象是上海和深圳,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为上海和深圳提供控碳压力传导机制和控碳红利释放机制,构建新福建碳服务“一肩挑两洲”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考察广州会展产业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了广州会展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了广州会展产业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的适应性。指出广州会展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态势,同时也存在展会类型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不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广州会展产业未来发展的六大对策。  相似文献   

14.
采用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半参数二机制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及其城市异质性。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升级具有显著动态性和空间相关性,邻近城市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不可忽视;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产学合作专利均能在短期和长期推动邻近城市产业升级,但中心城市对协同创新的政府资助在长期内不利于外围城市产业升级;协同创新对本地城市产业升级的当期作用呈现边际递减趋势,维持中心城市产业升级优势更多需要来自邻近城市协同创新对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而不是中心城市自身协同创新优势。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认识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对推动圈层结构下的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创新一体化发展,进而实现城市群整体产业升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要构筑经济特区中心城市,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面推进海湾型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中.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立足点,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探索一条“厦门模式”的特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厦门在闽三角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也是区域分工理论的重要基础。根据厦门旅游发展的现状,应用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厦门在闽三角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具有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地位、旅游产业要素、旅游产业经济、旅游市场和旅游政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并通过分析制约厦门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今后厦门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缺乏产业支撑条件下的城市行政性拓展,且城市网络化发展缺乏生长冲动和制度障碍阻隔是中国西部城市发展面临的最严峻问题.研究认为,主体功能区格局下,在产业网络化发展支撑基础上的多中心--外围城市群落的发展是破解中国西部城市发展困境的可行路径;成渝双中心--外围、南贵昆三中心--外围、西兰西三中心--外围、呼包银三中心--外围城市群落是中国西部多中心--外围城市群落发展的重点区域,最后,基于产业支撑机制,文章探讨了中国西部城市群落发展的产业支撑路径.  相似文献   

18.
对未来台厦产业合作的探讨陈鹭(厦门计委经济研究所)厦门与台湾一水相隔,厦门港距高雄港165海里,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城市。十余年来,厦门凭借地理、人文、政策优势,对台经贸合作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台湾当局现行大陆经贸政策的限制,台厦经贸合作关系始...  相似文献   

19.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属于老少边穷区,其发展有赖于中心城市的带动,对吉首市进行中心城市建设十分必要。吉首市具有民族政策、边区中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产业发展优势。吉首市产业发展重点是资源加工业、旅游业、区际贸易与流通业。文章对吉首市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Dendrinos-Sonis模型分别对厦漳泉大都市区内部厦漳泉三市、泉州八市县和漳州十市县三次产业发展的竞争互补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心城市厦门在三次产业中都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辐射作用。三市在第二产业上都表现为竞争关系。泉州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上对于漳州是有促进作用的,而漳州在第一产业上的发展对泉州第一产业也有促进作用。泉州八市县,在第一产业上更多地表现为互补关系,第二产业则竞争互补参半,第三产业更多地表现为竞争关系。漳州市十市县较厦漳泉三市以及泉州八市县而言其竞争互补性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