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刘小敏 《金融评论》2012,(5):58-69,124
在中国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均被当作是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两者在约束要求上具有一定近似性,如在规划中同时起作用的话.可能会使国家相应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出现冲突而增加操作难度。本文采用情景分析法,就能源强度目标与碳排放强度目标作如下分析:首先以“十一五”期间的实际能源消费数据来估算这两个指标变化差别,并探索成因。然后,在设计国家“十二五”产业发展情景的基础上,构造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途径,并结合国家的能源发展规划要求.分析两个目标内在要求的不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目标在执行时可能产生9%~10%能源消费总量或者碳排放总量的约束值的差别,不利于相应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就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应该放弃能源强度目标,而只需一个碳排放强度目标即可。  相似文献   

2.
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之后,中国经济在这10年中所取得的较高增速实际上是出口快速增长与加杠杆拉动的综合结果。这一特点对于未来中国经济潜在增速打下了深刻烙印:当出口增速不可避免必将下滑的同时,资本形成贡献度也将在过剩产能压力下下滑,导致中国经济增速轴心下移。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环境恶化加剧,碳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客忽视的严竣现实.本文综合考虐了人口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比重、治理废气投资等因素,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对中国三十个省份的碳排放量数据用面板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邸一浏 《时代经贸》2010,(16):129-129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环境恶化加剧,碳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忽视的严峻现实。本文综合考虑了人口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比重、治理废气投资等因素,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对中国三十个省份的碳排放量数据用面板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保障用地需求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集约用地.本文通过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百人调研报告,提出六大问题,分析五个原因,总结五个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强度未能实现下降20%的目标,能源总量也没有得到控制。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方政府制定的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目标都明显高于中央7%的目标,这势必加大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压力。通过研究,确定出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左右的目标。分解发现,各地在实现经济增长和能源强度下降目标的条件下,消费总量将大大突破该总控制目标值,进而计算出各地的总节能量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的节能量。分析能源结构和自给缺口,表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所面临的形势都比较严峻。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实现目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1990—2007年中国能源碳排放的省域聚类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以能源碳排放的总量和份额为排放数量指标,以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为排放效率指标,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域的能源碳排放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GDP标准下的经济强省大多属于"高排放"类型,其中部分省甚至属于"高排放-低效率"类别。因此,我国较大比重的GDP和人口处在相对"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下。这对于我国实现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战略目标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宋杰鲲 《技术经济》2012,31(1):82-85,94
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估算了17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测算了1995—2009年山东省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选取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工业GDP比例、能源消耗强度作为山东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别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和岭回归构建了预测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STIRPAT模型。通过对比基于两种回归所得模型的拟合效果,最终选择岭回归模型预测了2010—2015年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最后提出了山东省碳减排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7,(7)
采用各行业能源消费相关统计数据,根据《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计算公式和碳排放系数缺损值计算了青岛市2000-2015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并应用因素分解法对青岛历年的碳排放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DP增长是导致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技术进步则是导致碳排放量减少的因素;工业对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在宏观和工业内部两个层面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实现碳排放总量减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应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法,建立了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9—2008年内蒙古的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强度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经济产出规模对内蒙古该阶段的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达到89.22%,其他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的大小排序依次是产业结构(17.01%)、能源强度(-6.71%)、人口规模(2.78%)、能源结构(-2.30%)。因此,目前内蒙古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于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及实施绿色GDP核算。  相似文献   

11.
贺红兵 《经济研究导刊》2012,(15):24+35-24,35
中国的碳排放处于快速上涨时期,通过碳排放因素分解分析可以区分不同因素对碳排放起到的作用,还可以找到碳减排在哪些方面还有潜力可挖,为政府制定目标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文章在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利用1995~2005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各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分析显示各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倒U型曲线趋势,而与能源消耗强度呈U型曲线关系,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呈N型曲线关系.从各地区碳排放量对平均碳排放量的偏离量的大小,可以看出中国碳排放存在显著的东南部低中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3.
最优能源强度与我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一个内生增长模型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证实存在使经济增长率最大化的最优能源强度,并且最优能源强度与能源价格反方向变动.在此基础上,估计了近年来我国的最优能源强度,并测算了实际能源强度与最优值的差距.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实际能源强度高于最优值达3万吨标准煤/亿元以上,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最后提出了在保持最优能源强度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间陕西省取得了跨越式的经济大发展,特别是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其经济发展已驶入了快车道。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带来碳排放总量的增加,测算了陕西省2002~2012年7种主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使用LMDI法(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把陕西省能源碳排放增量分解成人口、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消费强度这五方面因素。研究得出,2002~2012年间除能源消费强度这一因素的累积效应为负外,其余四种因素的累积效应皆为正。使用逐年效应角度观察,人均GDP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能源消费强度对碳排放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1981-2008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人口数和GDP数据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经济发展、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对这一时期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发现:经济发展拉动了人均能源碳排放的增长,能源强度的降低抑制了人均能源碳排放的增长,能源结构的变化在研究期内先对人均能源碳排放起促进作用,然后起抑制作用,其拐点出现在1997年,但研究期内贡献不显著.近年来,能源结构的贡献却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分解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中国1995~2006年30个省(市、自治区)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运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对各省区人均碳排放的区域差别及其变化三个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能源效率的提高对各省区碳排放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抑制作用,经济增长则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力因素,而能源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贡献微弱,且在不同的省区作用的方向不同。因此,增强各地区的低碳发展能力,中西部地区应重点发展能源利用效率技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东部地区的应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作为重点,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碳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7-2015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区域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能源禀赋、产业技术进步及二者交互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①产业技术进步会降低碳排放强度,能源禀赋会提高碳排放强度,并且产业技术进步的抑制作用强于能源禀赋的促进作用;②能源禀赋和产业技术进步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产业技术进步可能导致区域能源禀赋相对优势丧失,而能源禀赋优势丧失又会反作用于产业技术进步动力和需求,二者形成的良性互动有利于碳排放减少;③能源禀赋和产业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但二者交互作用在不同区域均表现为显著的抑制效应。基于以上结论,对促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JP〗低单位产出能耗;第二,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第三,因地施策,充分发挥产业技术进步通过能源禀赋抑制碳排放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国家和省市能源统计年鉴中的能源平衡表统计城镇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结果显示,首先,工业领域的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是主体;其次,城镇交通业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速度最快,潜力巨大,城镇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稳定;再次,城镇工业、建筑和交通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对中国30省市的面板计量分析表明,城镇工业、建筑业和交通业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都有正面影响,但是影响程度不相同,工业影响最大,交通业和建筑业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直接效用模型与岭回归分析方法,以1989—2009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以能源价格为解释变量,碳排放量为被解释变量,能源消费、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为中间变量,初步探究能源价格波动对中国碳排放量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无论是能源价格变量单独作用还是与其他变量联合作用,能源价格都会对碳排放量产生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调节程度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引入变量与碳排放量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与产业体系低碳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研究》2016,(12):62-75
本文借助Kaya恒等式对产业体系的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生产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升级对产业体系低碳化发展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构建产业体系碳排放模型,对我国29个省区产业体系及其三次产业1995—2014年间的碳排放强度、能源碳排放密度和能源消费强度进行测度,并对影响产业体系碳排放强度、能源碳排放密度和能源消费强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产业体系低碳化发展是由能源结构的变化所驱动,属于能源结构变化型;由于产出占比和能源消费占比较大,导致我国产业体系能源消费强度,即能源使用效率主要受二次产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