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了新视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能忽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大背景,农村建设也不能脱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时期、新阶段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也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玉溪市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水平 《特区经济》2008,(11):172-173
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路径是扎实推进和顺利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但是当新农村建设有效提高了农民财产性收益与公共服务性收益时,农民非农转移的成本将会大大提高,从而延缓劳动力转移进程。本文在托达罗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制度变量,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与农民非农转移冲突的根源,并提出一些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本投资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而劳动力转移本身就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需要政府在市场主导基础上适度干预,逐步形成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投资良性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大量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凸显了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问题的紧迫性。本文从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线入手,对加快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措施进行初步探索,为促进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本投资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而劳动力转移本身就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需要政府在市场主导基础上适度干预,逐步形成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投资良性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重要内容和手段。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有利于改善城乡人口和资源配置,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农业生产停滞和老人赡养、儿童教育等社会问题。贵州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本地就业为主导的思路,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适合贵州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使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8.
李桂梅 《发展》2007,(12):138-139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都强调要解决好"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有效措施,农民生活不断改善,但是我国农村的现实是人多地少,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成为必然,有效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绩效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爬坡年,中西结合部贫困山区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建设新农村值得思考。文章以湖北十堰市为例,简要分析了中西结合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特殊问题,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可资借鉴的八种模式选择,以及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应当坚持的原则和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0.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三农”问题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内生性因素,在农业效益很难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现实、有效、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张玉鹏 《特区经济》2007,226(11):138-140
随着农村大量年青劳动力的转移,懂经营、善管理、具有一定科技头脑的乡土人才大量流失,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源流失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从财政支农的角度来说,依据"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提高财政支农工作整体水平,是留住农村年青优秀劳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央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确立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从国外的发展经验和我国的实际国情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途径。本文从新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群生 《特区经济》2009,(12):191-19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新的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里的增长,本文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入手,分析转移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低、在转移的过程中缺乏政策支持以及劳动力市场制约等原因,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视角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兵  胡丹 《乡镇经济》2007,(11):42-44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文章从乡村旅游的视角,具体分析了这类旅游开发方式在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价值体现和体制环境,提出要在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教育、农民利益维护和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制度建设三方面,积极有效地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5.
张燕  邓义 《乡镇经济》2009,25(4):90-94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人口就业的重要渠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不顺畅,制度因素是其主要根源,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下,宏观调控法规制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目标,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地的文化内涵、保护农村旅游环境以及促进农村社区的民主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白琳  于楣  王金龙 《特区经济》2010,(10):167-169
本文认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直过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之一,但同时认为"直过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首先是产业概念,然后才是地域概念,即首先应在大农业系统内和农村非农产业系统转移,然后才是一般意义上的由农村向城镇转移。  相似文献   

18.
余国江  汪浩 《特区经济》2006,(12):140-14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明确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必须关注,这就是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从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入手,对加强剩余劳动力职业培训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转移的动力和路径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创造出了城乡多元主体共赢效应,所以理应以此为动力,将受益主体自发启动的诱致性制度创新和政府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创新相结合,开辟多元主体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密切合作进行制度创新的路径,突破过去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仅仅依靠受益最明显的转移农民或城市政府孤立行动其收效欠佳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转移的动力和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德友 《特区经济》2010,(10):155-15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创造出了城乡多元主体共赢效应,所以应以此为动力,将受益主体自发启动的诱致性制度创新和政府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创新相结合,开辟多元主体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密切合作进行制度创新的路径,突破过去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仅仅依靠受益最明显的转移农民或城市政府孤立行动其收效欠佳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