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刘红霞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评价》2008,(12):283-284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升温,市场经济的发展,房地产市场空前活跃,房地产租赁业务不断涌现,房屋租赁本身涉及面广、不确定性多的特点,使得房地产租赁行业成为产生社会矛盾和纠纷较多的一个经济领域。本文拟从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北京作为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外地来京的求学、打工、经商者,这些人都需在城市暂时或长期居住下来,其中大部分是靠租房解决居住问题。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春节后与春节前相比,可供出租的房源数量增长了208%,承租人的需求量也比春节前增长了268%,房屋租赁成交量比春节前增加了130%。 相似文献
4.
不少与"房屋银行"等中介公司打过交道的北京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想租一套价格便宜房子的,到了公司才发现租房价格大大高于媒体广告打出的价格;几个月前就该打到自己账户上的租金,迟迟不见踪影;交给公司的房子被二次、三次转租;房中的电器、家具连同房屋银行的负责人一起不知了去向……在遭遇到这些欺骗后,房主对两年前出现在北京房屋租赁市场的这一新生事物丧失了信心.日渐增多的投诉促使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土房管局)于今年4月开始对全市从事房屋租赁经纪业务的公司进行整治,并做出决定:任何房地产经纪机构不得擅自以"房屋银行"的名义发布虚假广告,不得以"房屋银行"、"房屋超市"的名义从事租房业务.这意味着,"房屋银行"彻底从北京的房屋租赁广告中消失. 相似文献
6.
2010年12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下称新<办法>),于2011年2月1日起施行,原<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下称原<办法>)废止.
同原<办法>相比,新<办法>更具"亮点",更适应当前的房屋租赁市场管理工作,也顺应了房屋租赁市场未来发展需要,解决了部分工作中的难点,也填补了部分法规"真空".但新<办法>也存在部分"疑点"和"盲点",在此,笔者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2010年12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下称新《办法》),于2011年2月1日起施行,原《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下称原《办法》)废止。 相似文献
8.
打开报刊和网络,各种房屋租赁信息可谓扑天盖地,让任何一位有此需求的人都会慨而叹之,大呼方便。然而事实上,生活中有一个道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那就是繁华的表面通常都在掩饰着一个混乱、凋落的背后。带着一种审视的目光,笔者近期走访了一些通过中介公司租赁房屋的房客,受骗者的亲身经历似乎更能说明这一行当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他们是一群合法的骗子 我的同事赵小姐原来是中央戏剧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当前,房屋租赁市场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租赁备案登记仅作为房管部门的行政管理手段而并不具有强制力,加之租赁当事人的维权意识薄弱以及备案登记带来的既得利益不明显,造成各地租赁管理工作开展乏力,甚至无从入手。第二,目前对于租赁登记备案仅仅是合同登记而非权利登记,基于合同成立所产生的权利认定多认为是债权的成立,所谓房屋租赁权的实现是基于债权基础的,一旦合同中止,租赁权立即消失,剩下的只有债权,而大多数租赁债权的违约成本不高,即使备案了,也仅限于公示效力,所以极大地影响了租赁当事人登记备案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3.
南京市房屋租赁管理办公室 《中国房地产》2005,(9):12-13
一、房屋租赁管理难点分析难点之一:当事人接受管理的被动性房屋租赁属于房屋交易的范畴,但就其实质而言,房屋租赁市房屋使用权的分期转让,与产权转让相比,在管理制度上有着不同的属性。产权转让实行的登记制度是一种确权行为,只有经过登记,才能确定所有权的归属;房屋租赁实行的琶记备案制度是一种告知行为,登记备案与否,不影响使用权的有效转让。两种不同属性的登记制度,决定了当事人对径记的不同态度:前者是积极主动,后者是消极被动。 相似文献
14.
15.
16.
【案情】2006年4月7日,重庆某公司与某置地公司签订了一份写字楼租赁合同,约定由某公司承租置地公司某写字楼的一个单元(以下简称"租赁单元"),租金2万/月,租赁期限自2006年4月7日至2009年4月6日。该租赁合同约定:“承租方享有本合同约定之租赁单元的优先续租权。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雷仲篪 《中国房地产估价师》2004,(2):73-77
二、对观点二:“收益不应扣除折旧与所得税”的评析。对资产或企业收益的计算,是否应扣除折旧与所得税,评估行业存有争议。有的评估标准及某些书籍献赞成“观点二”。其理由大体上是:“折旧没有形成现金流出量,实际上是通过销售与租赁收入回收的原始投资,不仅不是费用支出,相反是收益,因此不应扣除”、“所得税是资产或企业创造的新价值即国民收入(属m范畴),当然应计人收益中,所得税的交纳虽然形成现金流出量,但应以税前利润为收益。”笔以为“观点二”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而且给评估实践带来混乱,让评估人员在具体操作中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